四位一体,创立康复医学综合诊疗新模式——访解放军309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黄振俊教授
2013-02-01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2013年新年到来前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据记者了解,这次盛会荣获表彰的来自全国各省市、各行业的973名、全军70余名科技工作者中,我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解放军309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黄振俊教授,是唯一一名因在“康复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他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临床教学工作20余年,擅长手法配合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颈腰痛疾患的治疗,并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折术后等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中医养生保健及心理疾患的防治、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他在康复医学领域创立的“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康复诊疗新模式”,不但获得了康复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还以此被北京市科协推选,荣膺本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就“四位一体”这一康复诊疗新模式等相关话题,2012年2月28日下午,本刊记者赶至新街口外大街309医院康复中心黄振俊教授的办公室,与他畅聊了一下午……
这是整个康复医学行业的荣誉
据记者了解,此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各领域人士中,既有“歼十”的设计者、也有“蛟龙号”的设计者,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与“神五”、“神六”、“神七”、“天宫一号”等相关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及其他各领域专家。该荣誉是经推荐单位评选推荐、公众投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从全国600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中选取的,共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类荣誉称号。
在记者的印象中,能够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称号的人士,其从事的职业应该是有极高“科技含量”的;而黄振俊教授的“主业”,不仅仅是在行业内最易被人 “无视”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而且还是比起那些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或是现代各种检查仪器确诊后开方、疗疾的“国手大医”们而言,较为“边缘化”的骨伤科中的 “手法、理疗”,“养生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等,更为“边缘化”的康复医学。
尽管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亦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但在现代医学分科中,它却被排在最后,被称之为继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之后的“第四医学”。从这个“排序”中即可看出,康复医学是“四大医学体系”中最不被重视的一门学科;更何况,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对中医药而言,其 “废除中医”、“废医存药”的主张一直不绝于耳,其主要理由不外乎中医是“玄学”、是“伪科学”等等。所以,当记者和他谈起康复医学语境下的各种学科和社会的“大环境”时,黄振俊教授对他不久前荣获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这个荣誉称号感叹道:“我曾经获得过不少的荣誉,比如说 ‘中华骨伤医学名师’、‘首都群众最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等等,还有军内、院内的各种嘉奖,但我认为,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尤其是中医事业目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中,我从事的职业,和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些小小的成绩,能够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称号,我还是非常激动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刚才所说的‘大环境’。我个人觉得,这不仅是科技部门对中西医结合学科、以及中医这种传统医学的肯定,更是对康复医学这一‘边缘学科’的肯定,同时还是对那些‘中医是伪科学’论调的拥趸们的有力回应!”
基于上述认识,作为这次盛会荣获表彰的唯一一名因在 “康复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黄振俊教授由衷地说:“以前我获得的各种荣誉、嘉奖,大多是医学领域、或者本系统授予的,是自己‘圈子’里的表彰;而这次科技领域授予的这一荣誉,我认为是最为难得的,所以,因从事‘康复医学’而获得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荣誉,不仅是属于我自己的荣誉,还应该是整个康复医学行业、整个康复医学领域的荣誉!”
整合“学科割裂”,创立“四位一体”诊疗新模式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出生于河南焦作的黄振俊教授,1991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骨伤专业,2004年河南中医学院骨伤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医骨伤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被引进到解放军309医院急诊科工作;由于业绩突出,2007年被任命为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主任——从此,一直钟情于“康复医学”的他,算是正式和“康复医学”这四个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由此开始了他在康复医学这一“边缘领域”的跋涉之路。
谈及康复医学在国内国际的发展现状,黄振俊教授介绍说:“笼统地讲,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追溯得更久远一些,据我了解到的文献记载,康复医学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来是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但现代康复医学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黄振俊教授继续介绍说:“作为一门不折不扣的新分支学科,康复医学的主要医学宗旨,是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在内,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使患者得以重新回归社会。最早,世界卫生组织下设的康复专家委员会曾对‘康复’的定义作了如下说明: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康复的目的更加明确,即‘重返社会’。因此,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又把康复定义为: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正式文件中还提出:‘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
解释了关于“康复医学”的基础性知识后,黄振俊教授认为:“在汉语言中,‘康复’和罹患疾病后的‘恢复’是同义词;但是,英语语境下的康复、即Rehabilitation所指的‘康复’,却是指伤病后健康水平下降,虽经积极处理,但己形成残疾,健康水平复原不到原先水平的情况,亦即达不到100%的‘恢复’。所以,这就使中国对康复的理解与国际上的理解,有了相当大的差异,这应该是一个较少有人注意到的‘误区’,也是在我国的‘康复医学’研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还存在着更多的‘认识误区’或者说叫‘学科割裂’。”黄振俊教授继续阐述说:“尽管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康复医学,而且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然而,社会上、甚至行业内的人们对‘康复医学’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或者说偏颇的认识:比如,有人简单地认为 ‘康复就是理疗’——就是传统康复医学层面、尤其是以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为主的理疗方式。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始于1983年,起步相对较晚,而且行业内对康复医学的科普知识宣传不够,使康复医学的观念仍停留在推拿、按摩、针灸等传统康复及物理治疗手段上。其实,传统中医康复手段及物理治疗不等同于康复医学,而应该只是康复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黄振俊教授接着说:“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康复医学就是以西方医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康复理念,这在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对‘康复’概念的诠释中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即‘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其具体治疗手段包括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技术等。”
黄振俊教授谈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对‘康复医学’误解最深的,是一部分人单纯地认为,康复就是单纯的‘物理理疗’手段、至少也会认为这是‘康复医学’的主体治疗手段。也就是在西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使用各类物理因子进行治疗,比如利用电、光、超声、磁、力——含运动、压力等,以及热、冷等的物理作用,以达到康复的目的。由于西医学的学科强势状态一直在国内居于‘主流医学’的位置,所以,这种认识历史悠久,范围最广,也让更多的人奉为圭臬。”
黄振俊教授认为,上述三种认识误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这其实对完整的现代康复医学而言,是一种狭义的‘学科割裂’。我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开始尝试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三个领域的学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患者个案的不同情况,‘三位一体’地进行有机结合诊疗——这得益于我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背景。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在临床上的诊疗效果有了质的变化……”
黄振俊教授还有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职称——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针对一些有心理阴影的患者,特别注重心理疏导。针对治疗对象时常产生的焦虑、抑郁、自卑、性格改变和工作、学习、婚姻等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比如他为了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让病人参加一些手工操作、工艺品的制造;通过有趣的活动锻炼手的技巧和灵活度;根据病人情况进行注意、记忆、计算、绘画、语言、思维功能的恢复,模拟生活场景进行角色训练等。对于失语的患者实施听理解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短文理解训练、言语表达训练,用有旋律的语句加强记忆,培养他们阅读和书写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对老年患者,他更是在因人制宜、综合使用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物理理疗三大“手段”对症理疗外,更重视利用各种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其临床疗效,往往事半功倍。
黄振俊教授继续说:“很多人都知道康复医学最终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功能锻炼’、‘全面康复’,和‘重返社会’。但当一位康复医师真正面对一名患者时,要达到这个目的,才知道是多么困难和漫长的事情。所以,如何整合上述有关康复医学中被‘割裂’的各项诊疗手段,让康复医学的内涵更为完善和丰满,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到了2009年年初,黄振俊教授心目中的“传统康复、现代康复、物理理疗和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康复诊疗新模式”已渐成雏形,在解放军309医院首先提出并付诸临床实践;同时,黄振俊教授也开始在各种医学专业学术交流会议上,就他的“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做了多场学术报告,以征得同仁们的建议,并加以完善。
2011年,在北京市科协向中国科协申报黄振俊教授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的材料中说:“……率先提出了‘传统康复、现代康复和物理治疗三位一体’的康复诊疗模式”,并因此成为黄振俊教授最终荣膺这一荣誉的核心科技成就之一。对此,黄振俊教授解释说:“之所以当时北京市科协在推荐材料中,没有写上现在已经定型的‘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的概念和定位,是因为当时我对‘心理疏导’这一部分的临床实践还不足以支撑理论上的建设,因此,为了学科的严谨性,我暂时认可了‘三位一体’这种相对保守的提法……”
尽管如此,黄振俊教授对康复医学学科的理念整合及新诊疗模式的创立工作,还是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评审层面的认可,并最终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珍贵的荣誉……
工伤康复,学科建设的新亮点
据记者了解,2007年,黄振俊教授被组织上任命为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主任伊始,那时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人力资源匮乏,仪器设备陈旧,开展诊疗项目单一,病人比医生还少。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黄振俊教授不停地想办法、做工作,缺设备亲自跑,人员培训亲自抓,特殊病情自己做,同时协调医院各机关部门引进人才及设备、扩大治疗区域、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带领着科室人员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克服了各种困难,就这样,309医院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名气越来越大,病人也越来越多……
春华秋实。在黄振俊教授和他的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到了2009年,由于他们在康复医学学科方面的快速发展,309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及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工伤康复双定点机构”。这意味着,“工伤康复”已经成为了黄振俊领衔的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的新的核心学科研究课题。
谈及这方面的话题,黄振俊教授首先说:“成为 ‘工伤康复双定点机构’之后,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工伤康复工作,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购进先进仪器设备、协调病房床位,尽最大努力满足工伤患者的康复需求。我们科室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伤康复工作、服务广大工伤康复患者,也抓紧修炼‘内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先进康复人才,改善病房及治疗区环境;同时成立工伤康复俱乐部,通过网络、电台等媒体对工伤职工提供远程服务等等……”
接着,黄振俊教授详细介绍说,在引进康复技术人才方面,他们结合工伤康复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引进了康复医师、技师、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开展“软件”建设的同时,在“硬件”建设方面,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伤康复工作,他们投入300余万元引进、购买了一批先进的康复设备,如BIODEX等速运动训练机,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机、平衡测定与治疗机、表面肌电治疗机、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以及言语功能治疗机等大型先进康复设备,为顺利开展工伤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设备支持;同时,他们还大力改善治疗环境,使康复中心不断扩大治疗面积,目前展开床位60余张,根据治疗特点,实行了区域分开,展开的康复治疗区计有:物理治疗区、现代康复治疗区、传统康复治疗区、康复评定区、言语心理治疗区等相关功能区域。以“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为指导理念,在临床上实现了现代康复、传统康复、物理治疗、心理疏导及康复评定的协调统一体系,使广大工伤患者得到了科学、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极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受到了工伤患者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在坚持 “四位一体”康复诊疗特色的同时,还坚持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其诊疗项目以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和烧伤康复为主,同时向心脑血管病康复、肺功能康复、老年康复、小儿康复等众多领域发展,由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诊疗体系,并不断丰富康复手段,成立了工伤康复俱乐部,通过网络、电台、报刊等媒体宣传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详细解答工伤职工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工伤患者进行早、中、晚期康复评估;同时对出院康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根据康复情况,给出指导性建议和康复方案。
“当然,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综合疗效。”黄振俊教授说,“为了减少工伤康复患者费用,节省开支,我们对每一位工伤康复患者都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康复方案,发挥医、技、护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疗效最大化。自2009年以来,康复中心已收治北京市各区县工伤病人近千名。工伤职工在医、护、技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在最短的时间内重返工作岗位,回归社会及家庭,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工伤康复医学”已经成为解放军309医院中医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学科建设方面的新亮点,他们在“四位一体”康复诊疗新模式理念指导下的“工伤康复”学科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业界瞩目的新成就。2012年12月13日上午召开的 “309医院康复中心工伤康复工作汇报及交流会议”上,黄振俊教授向与会的专家、首长详细介绍了学科建设方面的相关成就和经验,获得了309医院高天君副院长、北京市工伤处李红处长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