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第一“生动”第二:语文课多媒体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2013-02-01吕丽芹赵红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16期
关键词:减法加码生态

吕丽芹 赵红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多媒体技术几乎成了语文公开课的最爱“伴侣”,不管是图文PPT,还是影视“微”剪辑,不论是精彩Flash,还是便捷“引擎单”,以文本为底色的语文课堂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向着“图解语文”“影说语文”“乐感语文”滑行,大有“没有声光电,语文难灿烂”的趋势。

殊不知,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关键在于一个“助”上,用得适时、适度、适宜,才有助力、助推作用,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果一味追求课堂的生动性而背离语文的学科生态属性,那就容易返回到“越界”“越位”的边缘,画蛇添足,得不偿失。笔者现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反思与探索。

一、瘦身“视觉盛宴”,丰厚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素养就是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培养字词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能力和素养。

因而,语文学习的本质就在于语言,以学得促习得,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受到感情熏陶和启迪。

不过,当下的许多语文公开课为了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更多的是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视觉盛宴”,以至于在囫囵吞枣“养眼”的同时忽略了语言营养,忽视了审美体验,背离了学习本质。

很多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中《云南的歌会》一课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植入“刘三姐对歌”这一精彩的多媒体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对歌”的热闹场面。不过,在欣赏完这一视频片段后,他们留给学生的各色“承转”话题却令人费解。现列举一二:

(1)视频播放的是哪一种歌唱形式?

(2)结合视频内容说一说,作者都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3)你喜欢哪一种歌会?请结合视频内容评说一下。(可从场景、服饰、人物等角度说起。)

细细咂摸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从学语文的角度去考量就不难发现,他们选取的这一经典视频,似乎仅仅是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离语言体验、审美体验渐行渐远。

本着学语言,丰厚美感体验的目的,我们不妨把课堂活动设计调整如下:

欣赏“刘三姐对歌”片段,结合原文,注意加点的词,选取其中一个作为关键词,说说你的观后感。

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景,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距虽不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如此一来,视频片段从学习指向上进行了“定位”,对问题进行了“瘦身”,学生触及的就不再是简单的“视频集结号”,而是“语言总动员”,图文兼备,品语言,用语言,重心在语言实践,培养的则是“审美体验”。

二、卸载“课件串联”,丰富主动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让学生在一个个实践活动中感悟“怎样”,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写等。

然而,在诸多PPT贯连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看到的却是教师“有序有力”地围着自己的课件线索转,“下一个”“下一个”,还是“下一个”,即便是生成了新的课堂问题也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喝彩”,依然自顾自地“将课件演示到底”,整个儿是“课件大串联”,丝毫不见学生真诚的提问和发现。在如此高度被动的课件“领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体验完全被“淹没”、被“剥夺”。

其实,语文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应当是“引人入胜”“画龙点睛”“创设情境”等,绝不是“教案大搬家”“板书替代品”,而是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而设计,更好地去引领学生主动实践和拓展思维。

比如,我们在教读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松鼠》一课时,就可以做如下多媒体“微”设计:

(1)请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点击播放动画《松鼠搭窝》,一人配音讲解,力求表述准确,图文同步。

(2)请给动画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突出体现松鼠搭窝的动作特点。

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生动体会“搬”“编扎”“挤紧”“踏平”等动词,从而在“动人动脑”中领悟了松鼠“乖巧”的特征。

三、缩减“链接拓展”,丰实育人空间

如今,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语文多媒体课件也开始“与时俱进”,切入、链接“相关资源”,以体现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不过,语文的三维目标是“三维”,而不是“三个”,强调的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单靠生搬硬套,甚至于生拉硬扯的“资源拓展”去拔高、扯动育人目标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的阅读教学中,就设计了一组配乐“图片新闻”,包括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小月月事件”、捡拾弃婴的花甲老人……还用动画插入了“有爱心,从我做起”的主题字符,整个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可谓不精彩,只是从语文情感目标培养的角度来审读就觉得“不舒服”。

毕竟,学生阅读的过程就伴随着情感的展开,离开文本文字的人文感悟是空洞的、机械的,即便是结合多媒体让“枯燥”的理解“生动”起来,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熏陶,而不是用“野蛮”的注解去“请君入瓮”。《老王》的上述设计就是盲目拓展的典型案例,不恰当的“资源拓展”,大大挤压了育人空间,导致育人目标低效、负效。

其实,《老王》的核心主旨在于文中所提及的“愧怍”,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人格“尊重”才是最要紧的。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的活动设计:

请欣赏老王送鸡蛋的课本插图,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一下。(配乐朗诵,分读、辅读结合。)

尽管这样的“配乐”朗读算不上规模宏大,但却足以让学生在“文本聚焦”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就丰实了育人空间,渗透了育人“芯片”。

四、结束语

在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把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更需要去把握好“瘦身”“卸载”和“缩减”等关键词,用“减法”为语文课的精彩生成“加码”。

毕竟,“生态”第一,“生动”第二!

猜你喜欢

减法加码生态
把担当写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精·红”网格治理为群众幸福加码
平台加码,一波轻喜剧“来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专业照护”为失能人员幸福生活“加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产过程做“减法”农民收入做“加法”
生态
国家“减法”与地方“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