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电子书包:困境剖析及解决方略
2013-10-14周英文
周英文
官员无主,专家没谱;
企业瞎抓,师生抓瞎;
公众担忧,家长害怕;
前行无路,后退悬崖[1]。
这,正是对当前电子书包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
当前,电子书包处于如此混乱无序的状态,它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
目前,困扰电子书包应用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解决方案行之有效吗?
【诊断篇】困境辨析:外环境与内症结
要找到病根所在,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电子书包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是否有用?在此基础上,才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电子书包应用中各种问题的根源。
一、认清形势 审时度势
孙中山先生有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可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是审视电子书包对教育发展是否有用的前提。
1.明日教育,谁主沉浮
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IPv6、下一代超高速网……IT技术在不断改造自身的同时,也在急剧地改变着大千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生存的方式。作为超级魔棒,IT技术一旦与传统行业结合,无一例外地都令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升,焕发出勃勃生机。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明日之教育,必定是信息化教学的天下!
(1)剧变:已经开始
计算机诞生后,人们就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充满了期待。PC的普及更激发了人们用其改造教育的巨大热情。1985~1994年,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首开先河实施了“明日苹果教室”(ACOT)项目,数以万计的教育科研人员、学科教师开发了数十万个学科教学资源软件和学科教学工具软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树立了教育信息化必胜的信心。
虽然在后续的深入探索中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人类迈向成功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止。就全球而言,尼葛洛庞蒂的“每童一机”,英特尔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包括比尔·盖茨首倡苹果成功商业化的平板电脑,在意识上、行动上和技术上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对中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华学习机”(仿AppleⅡ)在全国中小学的普遍装备及应用,2000年开始的“校校通”工程,2003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开始的“班班通”建设,2010年开始的“电子书包”项目,更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项工程建设都是在为最终的胜利打基础,每一次看似“失败”却都在积蓄最终爆发的力量。
(2)转型:势不可挡
看准教育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并积极主动实施和推进的远不止乔布斯、尼葛洛庞蒂、比尔·盖茨这样的社会改革家和苹果、英特尔这样的大企业,更包括欧洲、亚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我们的邻居韩国早在2011年就宣布2015年在全国中小学生普及平板电脑,全面实施信息化教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年6月18日《泰北师资匮乏,“电脑”充当老师》一文报道,泰国已为部分山村小学生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用于学习,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2013年6月,深圳一位生产平板电脑的朋友向笔者透露,泰国政府已向深圳某平板制造商下了一张90万部教学平板电脑的大订单。
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在2012年3月颁布了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计划,其中美国政府规划在2017年实现全美中小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中国政府则宣布在2020年全面实施信息化教学。
欧洲各国更是捷足先登,部分国家已经悄无声息地实现了中小学生一人一台平板电脑。
这样的情况,随时都在全球各地上演,数不胜数、势不可挡!
2.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除了逐利的企业,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不遗余力、百折不挠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因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舍此,别无他途。
(1)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最佳环境、手段和工具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人类心智对知识进行内化、化外的过程。而知识又是什么?知识就是一组结构化的信息。学习的本质,就是人类心智内部的认知信息与外部的自然信息进行整合、融合而形成新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佳环境,当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即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环境是外部知识(信息)环境与学习者内部认知(信息)结构共振(整合、融合)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也是学习和教学最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学习工具。
(2)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传统教学的基本架构是所谓的“三中心”,即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当前,这“三中心”已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打破陈旧的“三中心”架构,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架构。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改”正是要试图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以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新课改”要求实现三个转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空间,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教学内容,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课程为中心。
但“新课改”在轰轰烈烈地推行多年之后,依然面临重重阻力。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虽有先进而科学的理念作指导,也倡导先进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施时基本还是采用陈旧的技术和工具。正是缺失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撑,科学而美妙的“新课改”才没有像我们所期待那样取得巨大成效。
二、抱残守缺 死路一条
对于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总有人不以为然,对此质疑、反感甚至反对,而对传统教学充满了难以割舍的万千情愫。
1.传统教学:路在何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考察一下当前中国中小学的现实状况。
(1)教学负担:已达极限,师生奔命
如果要问当今的中国,哪个群体的工作时间最长,工作负担最重?有一种回答是:“中小学生及其教师。”小学生早上8点前就得到校早读,晚上9点、10点还没做完作业;而中学生学习时间更长、负担更重,特别是初三、高三的学生,一周只有半天假;而中小学教师,也得早起晚归,很多人还长年累月住校辅导、陪伴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成绩(分数)能比别的学校更高一点。这样不仅让学生、家长、社会怨声载道,就是教师自己也是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2)教学模式:扼杀天性,制造差生
这样的教学投入,按理说其结果一定会非常令人满意。但事实是残酷的—中国中小学教学质量之差,学生厌学率之高已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以北京某一重点中学初中部就近入学班级(即学区班,择校班和高中部没有统计价值)的情况为例,其中成绩良好的学生仅占35%左右,而高达65%的学生为中差生,仅凭他们的中考成绩无望升入本校和外校的重点高中。校长向笔者感叹,他们学校的师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但用尽了各种手段和方法,想将这些班的优生率突破到40%,可就是实现不了。而广州某一普通初中校长告诉笔者,由于小学优生都被好学校录取了,另外有些家庭将孩子想方设法送入公立名校或私立寄宿学校了,他们学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能力较弱,厌学率达70%以上,教师很难教也很难管理,想学的学生也无法正常地学,很是令人头疼。
这些结果的出现,除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致使学校之间教学水平严重失衡外,更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天然缺陷密切相关。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由于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只有30%的学生能与教师的教学协调同步,这部分学生自然成为了学优生,而其他70%学生则因为无法同步或不能完全同步而沦为中差生。
一个原本智慧正常或超常的学生一旦沦为中差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补救矫正,长此以往,该生要么怀疑自己的智慧能力而自暴自弃,要么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社会恶习,要么对教师和教学反感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因而滋生弃学厌学现象。不幸的是,这样的结果,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不仅未能得到遏制,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正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癌症”,严重地危害国家、民族命运,阻滞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尽快予以“根除”!
(3)教学资源:耗费巨大,难以公平
中国教育中另一备受社会大众诟病的问题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几十年来,我国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而在这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中,大部分投给了高等教育、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而城市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特别是村级学校,别说教师工资待遇羞于启齿,很多时候连买粉笔的钱都不够。近年来,虽说教育投入达到了GDP的4%,整体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育投入“损不足,而给有余”的现象依然严重。
虽然不可能希冀在教育投入分配上的积弊一夜之间就能得到解决,但至少从现在开始应该将教育经费向长期受歧视的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特别是村级学校倾斜,以真正改善落后学校的教育现状。
2.汹涌责难:有“小理”,但还需合“大道”
面对社会和家长对电子书包的指责,我们要客观分析,其中既蕴含了普遍而合理的质疑,但也有只见眼前,而不明教育发展“大道”的隐忧。
(1)器具指责
对电子书包硬件终端的指责,如有损视力、无法手写等,看似确实如此,但对当前的硬件技术发展来说,已不是问题。如Mirasol(向日葵)显示技术,其显示结果不仅动态刷新速度快,而且与传统纸张效果一样不伤眼,还极其节能;而现在的电磁手写(原笔迹输入)技术也已普遍采用。
可以说,现在所有的硬件技术都已很成熟,只是由于电子书包还处于发展初期,采购量小,为节省成本而没有采用而已。随着电子书包的广泛采用,这些问题将会自然解决。
(2)内容指责
对学生学习内容无法控制的问题,在技术上很容易解决,只是当前的开发商不知该如何解决而已。在内容上,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学习环境。这个问题,也是电子书包应用的基础问题,但现在厂商都不懂,也不知从何入手建立,所以公众和家长的指责正击中其要害。
(3)教学指责
在教学模式上,同样由于厂商不懂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所以他们只能模拟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穿新鞋,走老路”,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率,反而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效率还低。创建适合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电子书包迫切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否则,电子书包的发展将面临死路一条。
(4)效果指责
公众和家长对教学效果的担忧和指责,是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未创立,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而科学的教学模式将会极大地解放师生的教学生产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从理论上讲,只要是智力、心理正常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占95%以上)都能成为学业优良的学生。
(5)教育不公
对于大家担心电子书包的推行,将会增大数字鸿沟,形成新的教育不公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伪论题。相反,在电子书包应用的初期,只可能由较富裕的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才可能全面开展以切实破解当前无法解决的教育公平难题。这是正常而科学的思路。
三、问题症结,严重错位
那么,当前的电子书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严重而致命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1.基本问题:产品及服务—换汤不换药
首先,现在的电子书包建设,与之前的“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一样,重硬件采购,而轻教学应用服务(软件即服务,应用服务包括教学软件),所以在采购时教学应用服务是电子书包硬件的附属品或赠送品。
这样形成的所谓“电子书包解决方案”,根本没有教学应用服务,或将教学应用服务曲解成教学软件操作培训,而将教学应用问题留给学校和教师,让他们自己“探索”“摸索”。几十年来众多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教研人员付出无数心力都无法解决的教学转型难题,对于工作繁重的一线教师来说,怎么可能解决?所以就像“校校通”和“班班通”实施初期的“三个月热度”现象一样,一段时间后,教师们便会因其索然无味、没有价值而避而远之。这就是当前电子书包用不起来,或用不出效果的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还在于:
(1)观念陈旧
造成这个结果的首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专家”们鼓吹和倡导的“辅助教学”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辅助教学”观念认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永远是教师,而网络和计算机只能作为教学工具,与黑板、粉笔、三角尺、圆规、烧杯等一样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这一观念无视当前IT技术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和其透明、即时、精准、智能的四大特点,而将其作为传统教学工具使用,贬低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埋没了它的教育功能和潜能,致使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受阻,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转变。
与此相反的是笔者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并一直倡导和实践的“主导教学”观念。这一观念认为,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网络和计算机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它能透明掌控学生学习状况,即时反映学习需求和反馈学习结果,精准抓住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教学,智能分析学生状态、状况并提出最优的教学和学习方案。由于网络和计算机可以很好地承担和处理教学中全部繁重、重复和机械的工作,以及大部分的一般教学工作,将教师解放出来,主要从事在传统教学中想做而没有精力做的工作—全面而深入分析教学情况、针对学生实际需求设计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辅导支持、对学生学习进行人性化管理、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和辅导等高智慧工作,即对机器教学进行补充和辅助。这样,既充分发挥机器(技术)的强大功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又充分发挥教师最擅长的个性化、高智慧作用,人机互补,从而形成最佳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
辅助教学,是教师为主、机器为辅,结果是教师整日疲于奔命,而机器的强大作用被闲置;主导教学,则是以机器为主、教师为辅,结果是教学中机械、重复的和大部分一般性工作由机器自动、即时、高质量完成,而教师则关注和解决诸如教学分析、教学设计、个性化辅导和教学问题会诊等机器无法或不能很好处理的问题。
“主导教学”观念提出十多年了,却一直未被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深刻思考。
(2)理论错误
虽然“新课改”一再强调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课堂上仍旧是老一套,一切由教师主宰。
在信息化教学领域,由于技术是最为活跃的生产力,“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但结果却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放任自流,在教学中实施极端的自由主义,且美其名曰“自主学习”,要么仍不能摆脱“教师中心”的桎梏而成为教师变本加厉实施“灌输教学”的得力工具。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灌输教学”,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前者貌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实则是不负责任的“放任教学”。因为中小学生的心智不完全成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虽有“自主学习”的天性需求,但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后者虽早已“人见人恨”,但却仍是当前教学中的主流。
正因为在教学理论上存在诸多的错误,在教育技术研发和教学实践中四面碰壁就很自然了。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的现代化,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使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能成功达成。
(3)模式守旧
受制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束缚,虽然专家和教师提出了五花八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但大部分还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模拟式整合,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整合,将信息技术手段这张皮附加在传统教学这个肉体上,二者貌合神离,结果是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比传统教学效率更低。
而我们一直主张和实施的“数字式整合”,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和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
(4) 技术幼稚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支撑作用,从“明日苹果教室”(ACOT)试验开始,人们感受最为深刻和真切的变化是内容的变化,即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和交互化,以及现在标新立异的“富媒体化”。而这些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就是现在所谓的“教学资源”。到了“校校通”时代和“班班通”时代,教学资源更是被众多的教育官员和所谓的“专家”尊为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认为信息化教学之所以效率低、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丰富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之故,以为有了所谓的“教学资源”就能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所有问题,所以从上到下,无不投重金进行所谓的“教学资源”建设。这种认识至今仍是教育部门和研发企业的主流认识。
回顾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也许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实施了十年的“明日苹果教室”(ACOT)项目开发了数十万个教学资源软件,可谓应有尽有,但项目还是难以为继;“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兴起了教育资源建设高潮,众多教学资源库产品已经装备到了各地教育局和学校,但都成了华丽而无用的摆设;“班班通”实施后,大家更是以为教学资源将会大有作为,纷纷斥巨资继续开发各种教材版本的教学资源,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教学针对性,但结果还是一样被广大教师戏称为“班班闲”。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资源不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决定因素。那么,什么是决定信息化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呢?
笔者认为,是教学环境而不是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只是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表现形式;而教学环境,则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全面体现。教学资源只是教学内容形式的变化,而教学环境则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整体变革。唯其如此,才能释放信息化教学的强大威力,全面达成在大幅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实现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标。
2.重点问题:研发—无头苍蝇乱弹琴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终端,毋庸讳言,“生生通(电子书包)”这是比“校校通”“班班通”浩大得多的教育和民生工程。在这项伟大工程的实施中,不可能只有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而缺失企业的参与和支撑。因为无论是电子书包硬件、教学平台软件和教学应用服务,都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研发和服务。对此,所有相关企业和单位无不热血沸腾、争先恐后。企业的踊跃参与本是好事,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但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暴露出以下问题。
(1)硬件:削足适履
考察当前的电子书包硬件产品,分两类:一是IT行业巨头直接将商业电脑(台式机、笔记本、上网本、平板电脑)充作电子书包,供教育部门采购使用。二是学习机厂商将自己过去的所谓教材资源装入平板电脑,自称为“电子书包”然后在商场等地宣传销售。
这两类硬件产品,都是在自己的商业产品之上披了一件“电子书包”的外衣,试图强行让中小学生接受,而不是根据中小学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定制的产物。唯一例外的是英特尔专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Class mate PC”(学友电脑),即上网本,但其与当前的教学实际需求同样相去甚远。
(2)软件:没有灵魂
与电子书包配套的教学平台软件,问题更为严重。企业要么将“校校通”时代就已证明无用的各种教学软件拼凑起来,形成所谓的“电子书包教学系统”忽悠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开发。其结果都是一样,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科学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大幅减轻教学负担、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这些“有其形,无其神”的电子书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具具“行尸走肉”。
(3)服务:摸不着北
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端,教学应用是其最基本和核心功能。而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重点和关键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即由“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而如何实现这一根本的转变,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此,不仅中小学教师缺少经验,专家也没找到合适的通路,因而对从事电子书包开发的企业而言也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终端硬件、平台软件、教学服务是构成电子书包不可分割的3个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协调才能构成真正的电子书包。遗憾的是,现在这三者不仅互不相干,而且各自都在乱弹琴。
【处方篇】解决方案:整体推进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点在教学应用,而教学应用应如何实施呢?笔者经十余年的潜心研究,认为:需要抓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和动力因素,从这三个方面整体协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步步为营,最终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必要因素:教学系统,要做到道、术、器三位一体
教学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只有其形,而无其神,也不能只有其理,而缺其法。这就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完成道、术、器的全面革新。
1.道之变:道即教学原理,当由传统的“教师中心”变为现代的“学生中心”
(1) 一大核心理念
扭转当前“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的恶性教学生态,构建“学生如何学,教师就如何教”的良性教学生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生的接受力和学习力为教学基础,将学习目标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的学习任务,支持和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学习的新型教学理念。
教适应学,是教学系统的核心理念,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要着重体现于教学设计之中,是整个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前提。
(2)两项实施要求
其一,构建外部学习环境,实现“自能学习”。要实现“教适应学”这一核心理念,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营建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功达成学习任务”的“自能学习”环境,从而实现自能学习。
自能学习,不是强调学生不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而独立地学习,而是强调学习任务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比学力略为高一个层次,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成功达成);同时不仅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与之配套的学习课件、学习资料、学习提示)的支持,也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圈”(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的扶助支持(求教、介入、讨论等)。只有学习任务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水平和能力,学习资源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平台强力扶助学生成功学习时,这样的学习环境才能称之为“自能学习环境”,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实施的学习活动才能称之为“自能学习”。
其二,营建内部转化环境,实现“成功学习”。成功学习理念与“教适应学”理念息息相关,是“教适应学”应达到的目的,即强调教学在适应学生的基础上,必须达成学生成功地学习,即在教学设计时强调“教适应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必须成功达成学习目标和成功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才具有实在的意义,也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成功驱动的教学理念。
(3)五大实施原理
第一,技术上的“人机互补”原理。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本脑”加“外脑”,就像汽车是人的外腿一样,电脑就是人的外脑。它将采集到的各种客观数据,根据科学而严密的法则,快捷生成最佳实施方案,供人们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教学的科学化,就是要将教学工作中占80%比重的非重要和重复、机械性工作交由电脑和网络承担并自动完成,而教师则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环境营建、教学辅导、教学跟踪等创新性、个性化的工作之上,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教学的最优化强调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的最佳协同组合,该用“导弹”就用“导弹”,该用“刺刀”则用“刺刀” 。目标、技术、模式三者的协调与适当才是“最优”!
“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优”!只有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才是“最优”的教学!而适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一定是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组合。该通过网络实施教学,即用网络;该面对面教学,即面对面。这才是教学的最优化。
第二,内容上的“内外协调”原理。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与学习者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互,并进而改进其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内部认知结构与其所处的外部学习环境必须协调一致,即二者要“同构”才能达成学习活动的有效与成功。
“同构”强调的是二者内在结构的基本一致。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即二者的内在结构风马牛不相及,就不可能成功地学习;如果二者完全一样,即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目标、要求已经完全掌握,则学习对学习者而言,已经失去了必要性和意义。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其内部的认知结构需求,能动(自动、积极地选择)地汲取外部的学习信息,对内部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进而重构稳定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第三,执行上的“精确教学”原理。对学习者而言,学习是自我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是非常个性化且内隐的活动,是自动与积极选择适应的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存在一些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二者不协调的情况,这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扫除的问题和障碍。而这些仅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可能难以解决,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和障碍实施的教学,就是精确教学。而教学过程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教学,正是这样的精确教学。
要实施精确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字式教学平台支持下实现:①教学透明化,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完全准确掌握;②教学即时化,学习过程和状态即时掌控和可即时介入;③教学准确化,什么懂、什么不懂,什么会、什么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在那里,哪个知识点存在问题,针对谁、什么问题导,导什么、为什么这样导;④教学智能化,全面记录学习过程,智能分析学习结果,及时提示学习进度,自动批阅作业,自动生成学习问题诊断……
第四,机能上的“成功驱动”原理。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显性的外部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包括教师、学校、家长、同学、社会的激励),另一方面来自于隐性的内部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外部的任务驱动与内在的需求驱动二者的关系为:学习任务驱动是一种来自学习者外部的学习要求,即“要我学”,是低层次的学习驱动方式;学习需求驱动是一种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学习兴趣,即“我要学”,是高层次的学习驱动方式;来自外部的低层次的“任务驱动”,可以通过“成功学习”转化为内部的高层次的“需求驱动”。这就是学习动力转化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成功地选定和达成预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第五,参与上的“情景体验”原理。在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人类困境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将学习分为维持性(适应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创新性学习,而创新性学习有两大特点:一为预期性,即引导学生面向未来而学,为将来社会发展而学习;二为参与性,即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学习适应社会。
无论是预期性,还是参与性,都强调教学的目的性与情景性,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成为情景(社会)中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体验情景中的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体验自尊、自重、自信,展示和发挥个人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分两种方式。一是横向“对比”体验,需要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邪恶等,让学生体验并辨明是非。二是纵向“焦虑”体验,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唤起情感、 产生焦虑、参与操作、释放焦虑、愉悦体验。这几个阶段,围绕“焦虑”这个核心展开,由“产生”焦虑到“释放”焦虑,从而体验到极大的快感和成就感,完成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向情感升华的深化。
只有深入的情感体验,学习活动才是一个完整而深入的过程,从而全面达成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术之变:术即教学模式,当由传统的“师传生受”变革为“五环四步”
(1)单元五环节教学:要做到“懂的不学,会的不练”
对于学生已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组织重复学习或重点学习;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组织重复练习或重点练习。这样,一方面尽量减少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尽量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对其具有挑战性和学习意义的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课节四步骤教学:要做到“教其不懂,导其疑难”
对于教师,在课堂(课节)教学中则要求做到:明确每个层次(类别)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状况,针对学生可能或确实不懂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和已经存在的学习疑惑、困难之处进行指导、辅导、督导和疏导等。有的放矢,才能获得在教与学过程中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3.器之变:器即教学工具,当由传统的“粉笔黑板”变革为“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业务方面,支持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程制作、教学实施,结果分析等;教学管理方面,有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监控、网络监管、教学档案等;教学工具方面,有课件制作工具、学科工具等。总之,教学系统必须全面体现“教适应学”教学思想和全面支持“五环四步”教学模式。
教学之道、教学之术、教学之器,三位一体,构成了电子书包成功实施的基础。
二、充分因素:教师,要达到既懂又会
道、术、器只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必要基础,但能否和如何驾驭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却是教师。教师对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是电子书包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不突破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任何教改都不可能落到实处。
明确了这一关键,就要以此为重点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全方位推进,才能为整个信息化教学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而这包括教学技能培训、日常教学指导、教学问题研究三个方面。
(1)教师培训包括以下内容:①理论培训,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疑惑破解等;②技能实训,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程制作、教学实施、教学评析等。
(2)教学指导包括示范课例观摩、专家当堂指导、日常互展互评、远程观摩等。
(3)教学研究包括教学课程建设专题、教学活动研究专题、学科教学研究专题、情感调动研究专题、教学管理研究专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题、家校联动研究专题和其他相关研究专题等。
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新型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并在日常教学中驾轻就熟地应用,遇到疑惑又能得到及时疏解。唯其如此,电子书包项目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三、动力因素:是非,要有标准、有比较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混乱不堪,就在于对是非曲直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笔者认为,对于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包建设的评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
1.效能标准
教师方面,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相对减轻;学生方面,在不增加或减少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学习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方面,教育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大幅提高,成为教育信息化及新课改的先进学校。
2.过程标准
是否遵循了“教适应学”的基本法则?是否构建了科学而高效的教学环境?是否采用了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否成功地实现了“自能学习”和“成功学习”?
3.效果标准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多、快、好;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水平等全面提升;原创性的教育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包括实验报告、课题论文、校本课程库、学科教学专著等。
通过评判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不断进步;通过评判总经成功经验,并推而广之,成为大家共有的智慧;通过评判奖励先进,使大家更加努力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应用篇】实施案例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基于电子书包的“教适应学”教学理论及技术有无实施案例呢?
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新兴中学
成都市双流县地处西南航空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教育强县,全县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均居成都市和四川省前列,并闻名全国。县教育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革新作用,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的信息化,确定在该县新兴中学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提升(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特拨专项经费支持,并进行相应硬件设施的配套。
新兴中学属于一所标准的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均来自本地的果农、菜农、粮农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周边地区较差,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教学质量提升相对困难。学校自开展本项目后,在李棱华校长的带领下,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踊跃实践,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磨合,学生过去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现象一扫而光,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与欢迎。县教育局和学校正在准备加大投入,扩大试点和应用范围。
学校进行了教师培训、教学指导和教学实践(如图1所示),并取了一些成果,教学设计有:《(Go for it!)Grade seven》(英语),郑洁芬;《水的净化》(化学),庞兰; 《狼》(语文),罗晓梅;《小车下滑的时间》(数学),李侨。教学实例有:《小车下滑的时间》(数学),李侨;《斑羚飞渡》(语文),江君。
图1 教学情景
二、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大成中学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大成中学是爱国重教的香港同胞林文恩先生捐资,由县政府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2000年晋升为湛江市一级学校。近十年来,在陈光辉校长的带领下,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学校教学质量连年提升,现已跃升为湛江市十强中学。
随着社会声誉的大幅提升,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校园已不堪重负,湛江市及遂溪县政府决定将其迁校另建,规划于2015年建成投入达5亿元,占地500亩,规模达100个教学班的现代化新学校(其中全信息化教室40间)。因此学校决定引入“基于电子书包的教适应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项目,先期对全校教师进行理论、模式、技术的全员培训。
通过按计划、有步骤的系列培训,教师对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现代化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初步掌握,对在新校区即将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具有了必胜的信心。
图2 教学实训
学校进行了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训(如图2所示),并取了一些成果,教学设计有: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邹桂先; 《鸦片战争》(历史),张旭霞;《陈情表》(语文),苏春红;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林云;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政治),何小梅; 《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理),许晓霞等。教学实例有:地理(高一),许晓霞;生物(高一),邹桂先。
[1]周英文.电子书包:进退维谷,四面楚歌[EB/OL].http://user.qzone.qq.com/39361565/main#!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7641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