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3-02-01刘江雁
刘江雁 董 颖
(辽东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重大任务。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中的一员,其素质就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公民素质。若想提高公民素质,实现“中国梦”,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中国梦”的内涵
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不论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受到法律保护,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公民意识则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题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个人身份的一种意识。目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强,需要高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在已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提高全民素质。
“中国梦”与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
“中国梦”深刻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民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暴露了当代社会公民责任感、正义感的严重缺失,也暴露出公民社会道德的缺失。这些问题都要依靠不断提升公民意识,让公民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来,才能彻底解决。
公民意识是一个国家由发展阶段过渡到现代化阶段的重要前提条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家公民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
青年一代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意识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些梦想的实现,有赖于当代青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需要自由、平等、民主的市场主体。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就需要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参与经济发展与管理,每个公民都能维护自身的公民权利,才会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更加高效。
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需要 “中国梦”要实现,必须实现高度的政治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提高公民意识,才能使公民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了公民的广泛高效参与,才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社会是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的公民只有提高公民意识,才能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未来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全体支持与参与。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却急需提高,我国思想文化建设远没有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具有公民意识的大学生。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没有形成思维习惯 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形成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思维习惯,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人成长、未来工作以及利益。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涉及范围较广,但深度不够,教育形式还不够多样化,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不协调。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对立是不足取的,但是传统教育对公民个人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有收获的。公民形成了管理好自己的思维模式,但是现代化国家要求的现代化公民意识不仅要管理好自己,还要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我国公民目前还没有形成这种思维习惯。与现代化意识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建立。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 如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没有相应的教材,没有相应的教育体系,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公民意识教育仅仅在探索阶段。“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支撑,而这一梦想的实现,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而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整体教育工作还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实践性 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停留在教师个人的教育选择层面,理论研究尚且缺乏,更缺的是实践性的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该从实践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公民意识习惯,将公民意识提到日常生活中来,使大学生感受到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感受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实践与收获。实践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不足,尤其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操作。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往往在实践中才能加深印象与体会,多次实践最后形成习惯。长期缺乏实践指导的理论教学应当增加实践项目,指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教育的途径很多,如参加社会调查、座谈、参与政治活动等,都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我国长期的封建教育使群众缺乏民主政治、平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加以培养,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有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新生入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刚入学的大学生易引导,容易进入教育情境。在这一阶段应引入公民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能在新环境中掌握新知识,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强调国家意识、责任义务意识、规则公德意识等内容。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的教育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广播、学术讲座、板报宣传栏、校刊校报、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公民意识。“中国梦”倡导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也倡导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多大学生是保护环境的支持者,不论是校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作用。
社会实践参与指导作用 利用班会、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公民意识,利用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政治、经济生活中来,体会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规则。利用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参与制定规则,参与监督管理,体会当家做主的权利。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做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社会公民。
网络宣传平台的引导、监管作用 网络已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虚拟性、平等性使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中主动学习。大学开发建立多种网络平台,深入到学生上网的各个层面,呼吁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同时,做好网络宣传平台的引导作用,利用网络监管好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包括博客、跟贴等。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富有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合格公民。
“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国家,全面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过程。只有从学生开始,从大学生入手,全面培养学生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才能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1]党的十七大报告[EB/OL].(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 38568.htm.
[2]党的十八大报告[EB/OL].(2012-11-08).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3]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EB/OL].(2013-03-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3330.htm.
[4]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王赛赛.网络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