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课中的爱情观启蒙与引导
2013-02-01胡少晋
胡少晋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 台州 318020)
谈中职语文课中的爱情观启蒙与引导
胡少晋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 台州 318020)
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而爱情观教育在其中占很重的分量。在中职语文课中,可借助文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启蒙与引导:走进文本,感悟美好的爱情;立足文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超越文本,领会幸福的爱情。
中职语文;爱情观;启蒙引导;文本
“人类生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谋求人的幸福。”教育即生活。柯领在《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要回归精神生活世界。”并说:“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开发。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始,要重视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命感受,让学生的心灵生活得到教育生活的真诚关切。”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人生的幸福,自然应该得到语文教学切实的重视。
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而爱情观教育在其中占很重的分量。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以爱情观教育为主线的一组文章构成第五单元,足见编写者对爱情观教育的重视。那么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启蒙和引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走进文本,感悟美好的爱情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种上庄稼。”爱情观的启蒙同样亦如此,教师亦应使爱情的严肃、爱情的圣洁、爱情的美好、爱情的责任等观念渗透进学生的心田,当学生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时,就会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欲望,用理性去卫护心中的美好情感。
中职语文教材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立足于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熏陶情感,给学生以爱的启迪。在诗文的教学中,可用让学生诵读、听读的方式感知文本,体会情感。如在《静女》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体会到女子“爱而不见”的俏皮可爱、男青年不见心爱的人“搔首踟蹰”的淳朴憨厚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一往情深,领会到的是爱情的纯朴和自然。而通过对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诵读,则能感受到作者炽热的情感,为了心爱的人,愿意付出一切,这是何等深沉坚贞的爱啊!通过诵读,对文学语言加以品味,学生能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对爱的表达多是细腻而含蓄的,西方人对爱的表达则质朴率真、热烈大胆。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古典诗文,往往通过一些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因此,在教学上可从意象入手,让学生体味意境美、人情美,进而感知爱情美。如笔者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讲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学生马上就找到“寒蝉、长亭、骤雨”这三个意象,特别是讲到“长亭”,有个学生还深情地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优美的旋律似乎把同学们带入了那个伤感的年代。爱好文学的一名学生朗诵了《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片段:“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使同学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字传达了同样凄凉的意境。当读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一名学生提出了她的“另类”感受:“‘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多么浪漫的环境,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觉得与这种别后的惆怅和孤寂是不相符的。”以此为契机,笔者与学生就“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展开了讨论和联想,师生在诗词的意境中流连,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音乐引入课堂,营造氛围,如在教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后,还有几分钟,我与学生一起唱起歌曲《最浪漫的事》: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
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浓情境界,使学生进入纯美的氛围,感受爱情的美好,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立足文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生接触到的上述爱情诗文都很感性,他们的认识也很感性,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理性的指导,指出爱的本质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带来欢乐和幸福。”
爱情是什么?诗歌《致橡树》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对真正爱情的向往、理解和诠释:“我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情需要彼此间的独立,人格的平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爱情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情是彼此间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还爱你坚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爱,也是包容。
教学《致橡树》时,笔者曾用《简爱》里面充满激情的一个章节“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作拓展延伸。简爱说:“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进入坟墓站在上帝的面前一样。”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问题:“爱情需要平等,爱情需要独立,爱情还需要什么呢?请你说说你的观点。”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作出各种各样个性化的回答。最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的。鲁迅先生曾说:“永不衰败的爱情,其秘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性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爱情的生命力首先由生命个体决定,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应牢记爱情的双方是平等的、独立的、互相尊重的。
设计恰当的情境,将德育巧妙地贯穿其中,让学生自然感悟,语文课堂就会显得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
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义。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自由和革命而言,爱情处于从属的地位。
《罗密欧与朱丽叶》诠释了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感悟到了爱情的神圣与伟大,但也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以死来抵抗社会的罪恶,终究是消极的做法,是对人生的极不负责。联系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如果陆游与唐婉因为爱而双双殉情,中国就少了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殉情观其实并不足取。爱应是理智的,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样也是爱情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当然,针对学生的早恋,在教《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这一课时,可以针对“玫瑰虽美,小心有刺”,叫学生谈谈对早恋的看法。许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感情,笔者并不否认其情感的纯洁。在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伤逝》作出评论:爱情如果是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它的土壤。土壤肥沃,鲜花才能艳丽。生活丰富多彩,爱情才能永远。也可引用雨果的话:人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头一次我们已无法重来,更无法选择,可是第二次呢?因此,要提醒学生:爱要慎重。“把握人生,珍重爱情,远离早恋”。
超越文本,领会幸福的爱情
莫里哀说:“爱情是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作为教师,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对此,教材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教师应立足于文本,但也要走出文本,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如《项链》一课,看似不写爱情,可实际上它是一篇爱情赞歌,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具有小资情调的玛蒂尔德因追求奢华的遭遇从反面告诉了我们,爱需要纯洁。所幸的是路瓦栽在马蒂尔德丢失项链后,勇敢坚定地承担起了还债的责任,显现出的是夫妻之间真挚的爱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美。借助这种观念,可使学生懂得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交易,而是患难中的扶持,挫折中的安慰。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学生以马蒂尔德的身份给现在的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物女孩写一封信,告诉她们什么是幸福的爱情,也可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幸福婚姻,去了解什么是真实的生活,明白幸福的真谛。
对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中职生而言,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就自然地成了他们的选择,“口袋书”、“网络文学”等等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为避免社会上低级、庸俗的不良文化对学生的误导和诱惑,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作品,如讲《致橡树》时可推荐学生看《简爱》,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可推荐学生读《红楼梦》,讲《项链》时可推荐学生看《红与黑》等。有时教师还可推荐一些较轻松的青春文学,或描写年轻人的青葱爱情的校园文学。只有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触动学生心灵的隐秘处,在他们自然的选择中使情感得到“升华”,明白情感不是财与色的结合体,而是真诚、忠贞、理解、崇高的具体体现,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受到正面的熏陶,才能在长大以后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去珍惜身边的幸福。
总之,爱情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但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体验,需要好好把握。现在的中职教材把爱情观教育引入了文本,而如何教,确实值得教师认真加以研究。爱情观的启蒙和引导不是要鼓励学生早恋,而是要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把爱情讲得美好、自然、公开,将学生的青春觉醒、爱情萌动引向精神层面的提升,使他们真正懂得爱、懂得美,成为真正的人,获得幸福的人生。
[1](美)柯领.追问教育的本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世敏,寒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一搏.理解迷人的儿童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J].父母必读,1986(4).
G712
A
1672-5727(2013)12-0111-03
胡少晋(1974—),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