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人心 智勇双全——谈段秀实的智慧与口才
2013-02-01左言洪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 左言洪(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传状”单元。
本文作于公元814年,此时作者贬居永州。虽然距段太尉被害(783)已有三十年,但朝中仍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柳宗元深知段为人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认为是其自身性格使然。出于对段秀实忠勇行为的深深敬仰,同时寄寓自己的满腔热情,经多方走访调查、反复核对,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廉洁奉公的正直官吏形象,用事实来击破谣言。
段秀实(718-783),幼读经史,稍长习武,言辞谦恭,朴实稳重。唐玄宗时被推举为明经,但段秀实说“搜章摘句,不足以立功”,于是放弃了功名。后来被录为别将,屡有战功。安史之乱时,授泾州刺史。766年后,任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颖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四年,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783年,泾原兵变,叛军在长安拥太尉朱泚为大秦皇帝,他当庭以笏板击朱泚,旋被杀。朝野赞叹:“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秀实之贤。”
对《段太尉逸事状》,一般的评论都认为是写了三件事,通过三个侧面来表现段秀实的品质。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尚书”,突出一个“勇”字。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词,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仁愧焦令谌”,着重一个“仁”字,表明了段秀实的仁义爱民。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展示一个“廉”字,表明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正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将其联系在一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格: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段秀实除了有这些优良的品质,隐藏在这三件事背后的,还有他能洞悉人心、有政治预见。他不仅有军事才能,还有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绝不是莽撞行事的一介武夫,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忧国爱民,勇于任事
大约在764年,段秀实任泾州刺史,郭晞纵容士兵在邠州作恶,自有老上级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管理,本与他无关。但是,他看不得无辜百姓遭殃,他知道白会碍于郭子仪(曾为白的上级)的情面,想管而又不敢管,因此就主动要求见白孝德,并用言辞激他,要求担任都虞侯(军中执法官),以便制服不法兵士。白孝德果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二、设身处地,智服郭晞
上任一个多月后,段秀实就把“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的十七个闹事士兵斩首示众。按理说,在这件事上,这些人够不上死罪,或者说不该杀十七人,但段秀实借这个由头,把新账旧账一起算了,不如此也无法镇住这班“无赖”。结果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郭晞军中士兵大为震动,悉数披上铠甲。一时间,剑拔弩张,一场流血冲突在即。
白孝德闻讯大惊失色,忙召问“将奈何”?段秀实从容不迫,要亲去郭晞营中处理此事,只选了一个既老且跛的士卒随他同行。
段秀实明白,对付这些“丘八”,靠武力是不行的,要靠智慧和勇气。他身处乱军之中仍能谈笑风生毫无惧色,这就首先从心理上折服了对方;义正词严地责问是尚书还是副元帅对不起他们,这就一下子开脱了郭晞的责任,而把挑衅者推入理亏的境地,为下文与郭晞的对话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该管线外输天然气气质每年定期进行分析。图7以2014年度为例,分别给出了上游集气总站和下游门站的H 2 S、CO2含量以及水露点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油田外输天然气为二类净化天然气,按照GB 17820-2012《天然气》的规定[18],其ρ(H 2 S)应≤20 mg/m3,但从图7(a)可看出,集气总站出站时的H 2 S含量多次出现超标现象,最高超标可达11倍。而到下游门站含量恢复正常。CO2含量总体符合GB 17820-2012的规定,偶尔出现超标现象,但超标幅度不大(见图7(b))。
段秀实认为郭晞可以被说服。其父郭子仪(697-781)是个传奇人物,对唐王室有再造之功,他忠勇爱国,宽厚待人,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有“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之誉。然而仍有祖坟被挖之祸,郭子仪为了避祸还留下了“门户洞开”的典故。郭晞也屡立战功,可能有点骄傲,管束手下就不严了,但他毕竟是名将之后,肯定会受其父亲影响。所以段秀实知道郭晞可以被说动。不过,他很注意说话的方式,那就是从关心对方的角度去说,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没有说空话、讲虚假的道理,这就容易为对方接受,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就像劝退秦师的烛之武那样,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一下子就打动了对方。
他是这样推理的:1.前提,你父亲“勋塞天地”,你不能使他受损。2.你“恣卒为暴”就会乱天子边事,归你的罪就会归到父亲的头上。3.现在“邠人恶子弟”正在胡乱杀人,乱天子边事,大乱是由你“不戢士”出的,责任正在于你。4.结论,这就会使郭氏功名受损。其实,这里的“受损”是治罪、杀身灭门的委婉说法。简单说,就是这些罪是兵士们犯的,但责任在于你,牵涉到你就会牵涉你父亲,就会使郭家前功尽弃。其间轻重郭晞你应能掂出来吧?逻辑严密,三问有力。所以郭晞觉得“恩甚大”,从原本对抗的心态醒悟过来,赶忙“再拜”。
这是本文中最为惊心与精彩的一幕。然后,段秀实为了试探郭晞是否真心改过,又留宿军营,使得郭晞提心吊胆了一夜。段秀实就是这样以大智大勇震慑乱军,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平安。
三、行胜于言,感化焦令谌
蛮不讲理、粗暴少文的军阀焦令谌,不顾农民死活强行逼租。段秀实只是个营田副使,知道对方不可理喻,硬碰硬是不行的,便采用以柔克刚、用行动来感化的方法。判状“辞甚巽”,对被打的农民,他一边自责,一边亲自医创喂饭,卖马偿租。他亲民爱民的仁义,和焦坑民害民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最终,正直人士淮西寓军帅尹少荣看不下去,焦令谌也在骂声中“大愧流汗”而死。这就是仁义的力量。
四、不受利诱,拒绝朱泚
段秀实一生行事,以“笏击朱沘”最为知名于世。
780年二月,总揽西北军政的段秀实,被宰相杨炎嫉恨,削去了兵权,明升暗降为司农卿,调回长安。同为边镇节度使,他估计到,一贯会拉拢人心的朱泚肯定不会放过这个结交的机会,所以临行前就告诫随后进京的家人:“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钱物,千万不要收下。”但朱泚还是强行赠送了。
朱泚(742—784),生于幽州昌平县的一个官宦世家,曾祖、祖父均为朝廷官员,父亲朱怀圭被任命为藩镇范阳的折冲将军。安史之乱爆发后,朱怀圭站到了叛军一边,为安史东讨西杀,立下不少战功。朱泚“幼壮伟,腰带十围,骑射武艺亦不出人外”(《旧唐书·朱泚传》),他“外若宽和,中颇残忍”“然轻财好施”。每次出征,他都把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麾下将士,因此甚得卢龙军心。朱泚通过手段成为唐边庭重镇卢龙节度使,后入京朝圣,被唐德宗委以重任。此时兼任凤翔府尹,驻地在岐州。
北方的藩镇并无多少忠诚可言,安史之乱时,反叛朝廷;乱平后,割据一方,互相杀戮,不听从朝廷,一直为祸到唐灭亡。段秀实长处边庭,岂能看不出朱泚的为人和野心?因此他不愿意有污清白,更不愿与之亲近。
783年1 0月,发生了“泾卒之变”。此时,太尉朱泚因弟弟朱滔反叛而被解除兵权,正闲居在家,叛军便拥戴朱泚为主。他本来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如今天赐良机,立即趁机接管了长安兵权,与河北诸镇割据势力遥相呼应,自称为大秦皇帝。他强迫段秀实等一批留在长安的官员出来做官,段秀实无法脱身,假意顺从,相机行事。他在议事时,大骂朱泚为狂贼,用象笏猛击其头,惨遭杀害。段秀实运用此种自我牺牲手段,在朱沘反迹显露之际,与叛逆划清界限,揭露朱沘面目,振奋朝野人心,意义不可低估。
他死后,那三百匹大绫也原封未动。段秀实拒贿并非只针对朱泚,他一向廉洁:“非公会,不听乐饮酒,私室无妓媵,无赢财,退公之后,端居静虑而已。”(《旧唐书·段秀实传》)这在中唐时期十分难能可贵。
拒贿事件既表现出他的廉洁,又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
德宗听到段秀实不屈被害后,“垂涕久之”,真心感动,还写了两篇文章——《赠段秀实太尉诏》《赠太尉段秀实纪功碑》(见《全唐文》)。后来宪宗也有《命裴冕配享肃宗李晟段秀实配享德宗庙庭诏》,文宗也有《太尉段秀实庙诏》。古代,能感动皇帝的人实在不多,何况能感动三个皇帝。
段秀实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凛然正气,激励着后人努力追求光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文天祥《正气歌》赞叹道:“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势磅礴,凛然万古存。”明朝张岱《司农笏》说:“段秀实,勃然起,夺象笏,扑狂兕。破贼头,出脑子,血并流,污当贮。笏下如轰雷:恨不万段汝。”
段秀实或以语相激,或以说动心,或以行感人,或以预料拒贿,总是以忧国忠君爱民为根本,以洞悉人心、了解对方心理为前提,除暴安良,保持廉洁与忠诚。绝非简单武夫之所能为,更不是世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柳宗元《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的浅薄之议所能概括。他是封建社会集忠、孝、智、勇、仁、义于一身的名将典范、良臣楷模,所以柳宗元要对他的事迹大书特书,并呈给时任史馆修撰的韩愈,希望他修史时秉持公心、不畏刑祸,给历史人物以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