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大语文
2013-02-01宋秀华
宋秀华
唐山市丰润区韩城镇中学 河北唐山 064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都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1 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读好书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在学习《马的世界》时,笔者利用网络让学生事先搜集汉字中“马”的不同写法,以马为偏旁的字,含“马”字的成语,与马有关的俗语,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以及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用投影展示并小组讨论评比,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之余选出优秀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既使优胜者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效应,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笔者利用网络建立了本班的语文小天地,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每单元同样类型的文章,以供学生阅读,既节约了时间,又开阔了视野。并在每篇文章的后面提1~2个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留言,教师也参与其中给予建议。这样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点起到强化、延伸的作用。
2 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让写作课堂有声有色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在网上写“微作文’,写什么内容不限,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等都可以。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对于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文章等,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当然文章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地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另外,针对许多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笔者尝试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无声”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对于新鲜、多变的课堂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在教授“热点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这一内容时,针对2012年很多省市的中高考作文题目,笔者总结了一些时事热点内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
3 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探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笔者在班级语文网站上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这个网站上,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同时,笔者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放色彩醒目、图像清晰的画面,将课堂置入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如身临其境。
在学习《散步》一课时,在最后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通过歌声和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这样就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语境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感而发,说出那些生活中的亲情往事,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4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以及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没有重视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知识中,才能使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德育因素,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学生,用先进的人物和实例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完《最后一课》拓展延伸部分后,利用投影出示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的相关图片,使学生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由此实现高效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