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的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2013-02-01褚福东
褚福东
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小武穴小学 山东枣庄 277000
在课改的大潮不断推陈翻新并逐渐平稳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时尚”。再回望今天的教学课堂,感觉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课堂,就和现代化、现代教育、现代信息脱钩,就称不上现代化的教学,而多媒体也是学校的硬件设施的表率。总而言之,现代化的社会,多媒体的应用已走入课堂,并给课堂增加了生命力,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架起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的桥梁,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儿收获和感悟。
1 利用网略资源收集资料,让陌生的情境生活化、家乡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了增加数学的应用意识,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作为情境。而青岛版教材所创造的情境大多是发生在青岛的事情,让枣庄地区的学生对青岛充满向往和好奇,还带有朦朦胧胧的感觉,不是自己的家乡,又感觉仿佛离自己很遥远,这就显现出教材的地域性。教师在处理许多内容时就要借助于网略资源。
如青岛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海”为主题,选取了游泳、拾贝克等素材,让学生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当学生触及这一情景时,由于他们见到大海的机会很少,对海边玩耍的情景陌生又好奇,还满怀憧憬。因此,课前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海边玩耍情景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仿佛来到梦寐以求的海边,开始了新的游戏。
又如,青岛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信息窗2中,“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创造的情景中涉及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生长期等信息,而小城镇的学生对农作物都不一定认识,更谈不上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播种时间了,怎么才能让他们了解情景、熟悉情景,将情景内容生活化呢?笔者在课前布置这样一个调查作业:利用网上收集或借助书籍、询问相关人员的方式,了解小麦、玉米、花生、红薯、大豆这几种农作物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体验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又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对书的认识、了解和兴趣,并且向别人询问可以加强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还服务于教学。这样,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农作物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真是一举多得。因此,教师不容忽视多媒体的作用,要做到与课堂有机融合,为打造高效的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良好的开端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在一本书上有这样的叙述:人往往最容易记住的是这节课的开始与结束。因此,在一节课中良好的开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那怎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趣的游戏,愈教于乐;谜语故事,喜闻乐见;但声、图并茂的课件却别具一格。
对于动态的,有声音、有图像的课件,学生不光不排斥,还满足了他们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集体参与的需要,融合有效的问题,融入教学,事半功倍。
3 课件的适时应用,实现抽象内容向具体形象的直接转化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因此,许多教学内容更是抽象,无论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解释,对于只有形象特点的学生来说都难以理解。面对这类问题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
和学生一起探究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将现在的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但实施起来特别难,用语言叙述,学生也只能在脑海中想象,不能形成确定的、直观的、准确的形象。教师利用课件,把学生的语言转化成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等,再拼一拼,发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接着探究圆与长方行之间的关系,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此时,课件的演示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具体形象地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了两个几何体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摸不着看不见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攻克了难关,使“巧媳妇”口舌如簧,使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锦上添花。
4 捕捉课堂精彩生成,奏响课堂教学这一乐曲的高潮
在学校组织数学课达标系列活动时,一位教师的举动在笔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笔者不得不感叹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代高科技随处可见,随身携带,随时可用,而且还捕捉课堂精彩生成,奏响课堂教学这一乐曲的高潮。
这位教师当时执教的是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他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将准备好的形状比较接近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物体,搭一搭、玩一玩,从感官上认识这几个形状。就在学生搭、玩的过程中,教师留心观察并将比较成形的、有创意性的作品用摄像机拍下来。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作品。此时一年级的学生面对大屏幕上的作品,一起发出感叹声,原来大屏幕上的作品就是本班同学其中几个小组的杰作。因此,凡是被选中作品的制作着脸上洋溢着天真的、成功的、骄傲的笑容,其他学生的目光里包含着羡慕与祝福,那份努力争取、积极向上的劲头抑制不住地表现在朴实的脸上。
一年级小学生搭的物体,不牢固,不易移动位置,给作品展评确实制造了一定的难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聪明、有心的教师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将摄像机拍下来的图片很快的传输到电脑里,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就这一举动捕捉到现实的生成,更抓住了学生的心灵,调动了他们好奇、探究的思维,让课堂沿着“高铁的轨道”高速前进。
5 展示小组合作或倾听时的要求及小组探究时的任务,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课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成为每节课堂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这些环节中为了发挥它们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倾听、思考、交流、合作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往往把相关要求和任务说给他们,可是那一条条的内容,教师说完,学生就忘,难以记住相关的要求,更不要期望更好的结果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内容和要求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遵照相关的内容一步步地完成;或无论是什么样的过程,但都达到统一的目的。这就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方法多样化,为学生相应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如在讲授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时,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他们提出要求,用课件的形式展示:“请同学们边探究边思考:1)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先算的是什么?又算的什么?2)你是如何解决走完的路程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关注学生的倾听,还可以展示:“温馨提示:1)仔细倾听同学们的方法,如果你和他的想法一样,看还有补充吗?2)如果想法不一样,就说出你的想法,练习的精简设计和有效评价相结合。”这样帮助学生不走弯路地完成自主探究的目标,并在相关提示下控制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做最好的自己,挑战、超越自己……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让人感觉到是画龙点睛、雪中送炭,那它就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去追寻多媒体的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在课堂中寻找快乐、幸福、高效的感觉……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