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3-02-01祁加斌
◆祁加斌
作者:祁加斌,永昌县水源中心小学(737200)。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进入语文课堂,它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融为一体,将抽象的叙述变为有形的实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拓展视野。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自由发挥空间,达到减负不减质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以其特有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1 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而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融为一体,将抽象的叙述变为有形的实体,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从课文字面理解,学生很难体会得到。因此,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些方面了解西沙群岛,然后分层对这几方面精读理解,并展示相关图片,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合作探讨,自由发挥,感受祖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爱国感情。
2 形象直观,创设生动情境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如在《船长》一文中,船被撞后船上人们惊慌失措的危险情景,学生无法感知和体验,因此没有激情。教师用先准备好的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剪辑下来的片断(船撞上冰山),学生看到船上的人在尖叫、奔跑,电影片断中的声、光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强大的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了,学习变得更富有激情。
3 反馈及时,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耗时多、效率低的弊端,它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能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上所呈现的内容,掌握每个学生的进度和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状态、学习情感等,可以随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身临其境,培养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文中的文字是无声的,它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形成有声的语言;课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也留有余地和空白让学生去思维,去创造,去联想。信息技术的运用,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
如在教学《红树林》一文时,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完全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愉悦与精彩。
5 化难为易,攻克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以使封闭狭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网上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进行重组构成有机整体,学生在信息获取、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收集到我国最新的环境保护数据资料,再对这些信息资料加以处理,就使教材给予学生的间接经验内化成学生自得的直接经验,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轻松地攻克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6 不拘形式,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传统教学是借助学生排演话剧、情景对话等,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它将文字、图画、声音、影像有机结合,创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产生对语言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欣赏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如口语交际“秋天的景色”,当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秋天后,教师很自然地导入:“同学们,秋天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你们瞧见了吗?”顿时,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还想欣赏美丽的秋景吗?”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出各地秋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欣赏美景,陶醉在其中,并互相交流。紧接着问:“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你眼中的秋天?”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介绍最喜爱的秋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用语,培养学生正确的说话习惯和用语规范。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发挥的无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