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2013-02-01王莱芹
◆王莱芹
作者:王莱芹,迁安市第二中学(064400)。
必须重视地理阅读课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应用中的应变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阅读素养是评价一个学生综合素养的首要指标。因此,地理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对学生的地理阅读素养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阅读课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地理学科最最关键的就是读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阅读积淀有待进一步加强,还要注意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为我所用。为更好地解决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高效阅读课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在阅读课中,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效果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改进行较为缓慢。如果“如何做”的问题以及“重点做什么”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难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素养很难得到大幅提高。因此,进行大胆改革,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板块与地质灾害”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介绍。1)以图导入,在授课过程中先以图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和美感,培养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大量搜集、整理图片资源,通过地图了解世界各地的板块的组成及特点,从而为了解地质灾害埋下了伏笔,为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供保障,使学生科学全面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任务小组,让学生根据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遇到问题时小组进行探讨和研究,利用图书、网络、新闻媒体、地理实验室等课程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立足课本,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与教材“对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实现与教材的“对话”,最终把学习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和学生一起实现三方面的对话。一与课本内容对话:在阅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重要知识内容?在填写这些内容时,你理解了吗?是否记忆了呢?你能否感觉到地理图片给你带来的新鲜感?二与作者对话:你阅读完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吗?主要突出了什么内容呢?三与编者对话:为什么会把这节课安排在这一单元的这一节,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这样教学转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加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加强对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理解教材和提高创新能力,阅读教材是最基本的途径。但每个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拒绝看书,很少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阅读实践水平更有待加强。所以在以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水平。
例如,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时,大家知道,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构成地球外部圈层,外核是液态或熔融态构成,内核呈固态。为什么外核是液态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虽然各组情况不一样,还是都基本上完成了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到: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例和以上的课本知识,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后,总结出地震波在近3000千米深度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迅速减速。这正是地幔与地核的衔接处,在地幔中可以传播,到外核处时横波消失,可以证明外核是液态的。
笔者又提出:“如果发生地震时船正在海上行驶,船是要先左右摇摆还是先上下颠簸呢?”大家讨论的气氛很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有的小组给出了接近完美的展示:他们认为海水不传播横波,因此船不会左右摇晃;另外,纵波传播快,并且可以在液态中传播,船会上下颠簸。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认为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阅读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4 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地理阅读素养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学生每学期都要阅读有关地理方面的书籍。”教师在地理阅读教学时,要对课标、教材、学情进行充分分析后,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并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思路,设计教学层次及主线,提高学生的地理阅读素养。
4.1 取自中外名著,发挥引领作用
中外名著内容丰富、富含哲理,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名著,既能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引领学生认真学习。
例如,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所撰写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的故事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生动幽默,妙语横生,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100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再如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充分利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优势大获全胜;在葫芦峪火烧司马懿中因为不懂得热力环流(山谷风),导致完美计划的落空。这些名著中的精彩片段都可以作为阅读课的良好素材,既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书中人物的雄才伟略、机智过人,又能轻松学到实用、有趣的地理知识。
4.2 取自历史事件,用事实说话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著名事件很多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相关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然后针对材料进行分析,学习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地质灾害”时,可以把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事件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归纳出泥石流的概念、发生的常见地形、发生的背景与条件、产生的危害等。学生在感受到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的同时,又学到新知识并且印象深刻,用事实说话,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3 取自热点话题,关注社会发展
在讲“城市化”时,可以把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作为阅读材料;在讲“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可把在广州举行亚运会的相关资料作为阅读材料。这些与时事紧密相连的知识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地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把课堂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现象与本质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关注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地理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素材多种多样,平时教师要注意搜集和积累材料,拓展学习内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学会认真思考和讨论,通过自己的思索,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