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2013-02-01庆,李若,黄

职教通讯 2013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协作教学研究

赵 庆,李 春 若,黄 婷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赵 庆,李 春 若,黄 婷

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科学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明确划分出该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并总结归纳了教学实践中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高职;计算机基础;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一、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一直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的是“精讲多练,突出实际”,理论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操作实训课主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这种牵引被动式教学,对于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会感到枯燥而乏味。

(二)网络教学缺少组织管理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力扶持及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成熟,各高职院校网络建设日臻完善,网络教学广泛开展。基于Internet的网上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很好的补充,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课件资源共享、网上答疑、在线测试等功能。但由于目前网络教学尚缺乏系统的协作、组织和管理手段,无法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际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职业证书考试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为了实现“短平快”的效果,不少高职院校往往以一种或几种职业证书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用证书通过率来衡量教学成果,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怪象。这种做法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引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值得商榷。

为了帮助高职毕业生提升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社会需求,让毕业生充分实现自我发展,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出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学习者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与学良性循环的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基于高职“计算机基础”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

(一)协作知识建构基础理论与高职计算机教学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也称协同知识建构,其教学模式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并逐步成为教学研究的焦点。协作知识建构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在这一定义中,协作知识建构具有四大特点,即:学习任务情境性、学习过程协商性、学习环境协作性、学习成果生成性。[1]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在进行协作知识建构时,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反思、协商,才能获得独特、多元的公共知识、思想与观念,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或解决问题。

协作知识建构强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环境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反思当前高职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症结并非智力因素,而是学习者心理状况与学习习惯,包括:缺乏认同感,思想偏激而缺少沟通,自制力较弱,对传统教学厌烦等。从协作知识建构特点得知,将协作知识建构教学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能较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帮助掌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互相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

(二)构建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早在1989年,Harasim首先探讨了协作学习中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将其分为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估、检验论证、相互质疑、协商综合等阶段;在国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谢幼如教授提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将协作知识建构划分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个环节,完整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就是这五个环节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任务性质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具体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理清研究思路,明确教学实施方向,为下一步教学研究工作奠定物质和资料基础。该阶段属于前期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3项内容,即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类、协作知识建构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研究实施的环境准备,每一项工作的完成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教学研究效果。

(1)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应用,其中,概念、规则性的基础和操作应用性知识居多,大多为良构性知识,创建具有一定复杂性、不规则的问题和情境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具体如表1所示。

(2)协作知识建构教学规划与设计。课程规划和设计是教学研究的核心和成败的关键,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前期知识积累情况,以设计学生活动为着眼点,要考虑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工具、协作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成果和协作活动策略等方面。[2]此外,根据协作知识建构教学要求,对每个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设计出多个不重复的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满足分组协作任务的需求。

表1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协作知识建构分类教学设计

(3)教学研究实施的环境准备。教学过程实施前,应做好充分的物质和资料准备,以确保整个教学研究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展。准备工作主要有3个重点,即计算机硬件(含网络)、软件平台、课件等教学资源。硬件和网络通过申请或协助的方式应不难实现;软件平台建议采用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具有平台成本低、使用简单灵活、交互性强、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好的特点,基于魔灯的研究性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确定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和得出结论,其中每个步骤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3]能够较好地满足协作知识建构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活动”的支持;在上述基础上,教师提前在Moodle中设置课程,并将收集的课件等教学资源上传至Moodle教学平台。

2.具体实施阶段。在前期准备工作到位的基础上,以谢幼如教授提出的“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个环节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设计

(1)步骤1公布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通过MOODLE或其它网络平台公布当前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多个问题情境,供教学对象参考、挑选。

(2)步骤2形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异质分组原理,形成协作学习小组,每组以5~6人为宜,并保证兴趣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最好参与指导分组,对各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小组中学生能力强弱组合,相互支持,并为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协调管理。

(3)步骤3任务讨论与分工。协作小组针对教师分配的问题情境,初步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并根据各小组成员特长和任务工作量进行合理分工。

(4)步骤4知识共享。小组成员根据所分配的任务,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或其它准备工作,上传至Moodle平台,并通过Moodle论坛、聊天室或Blog的形式交流思想,将同伴和教师的资源和思想方法当成一种学习资源,充分共享每个个体的聪明才智。

(5)步骤5观点论证。协作小组成员记录在资料收集和知识共享中呈现出来的不同观点,通过Moodle平台资源、Internet、图书资料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论证,必要时个体可采取Moodle中的问卷调查或其它实验方式进行验证。

(6)步骤6知识协商。可以采取小组集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Moodle中的Wiki等网络工具(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使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彻底地编辑页面,能够更加充分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进行讨论协商,必要时采用Moodle中的投票功能,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确定任务创作的雏形。

(7)步骤7创作与提交。为了展示本阶段学习成果,协作学习小组通力合作或由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创作作品,作品应体现学习目标,其形式可以是报告、设计方案、模型、PPT等,并通过Moodle中的作业系统进行提交。

(8)步骤8评价与反思。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的最后环节是评价与反思。传统的评价方式多针对个人与学习结果,对知识建构学习的评价应突出强调对建构动态的过程与小组协作质量的评价,[4]教师和学习小组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点评、纠正和反思,对于未能完美解决的问题,可重新进入第一步骤,进行螺旋式的递进学习。

三、协作知识建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关键要素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的教学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多种因素,环环相扣。在近一年多的教学研究实践中,课题小组不断摸索、总结,归纳出以下四点关键性要素。

(一)调动并保持教学对象互动和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但学习持久性弱的学习特点,应该分析学习者的动机层次和建立测量影响学习效果的动机策略,恰当的动机因素对于学习过程来讲是非常重要的。[5]较为有效的几种策略包括:(1)适时鼓励,通过口头表扬,或通过Moodle平台中的笑脸等表扬与鼓励的图片LOGO,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2)将协作小组及成员的综合表现纳入本课程期末总评分,核算方法主要有小组成员互评,及通过Moodle系统记录来统计成员的参与度等;(3)评选“团队协作优秀奖”,以此来提升协作学习小组的凝聚力。此外,教师应与学生经常进行情感交流,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或操作困难,进行答疑解惑等。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关键

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设计,而且更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要预先设定各种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贯穿着整个教学实践,其设定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对象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将影响到整个教学研究的成败。创设问题情境的答案允许存在多样性,但总体上应把握教育性、整合性、扩展性和开放性的原则,要将学科中相互有联系的知识点与真实社会情境进行整合,且大小和难度要适中,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去完成,并在协作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

(三)应正确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协作知识建构教学的各个阶段中,教师始终参与其中,但其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直接传递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是与学生平等对话、促进学生从互动中学习、共同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组织者。

(四)要重视教学支撑环境的影响

为了保障整个教学实践的顺畅,无论在准备阶段还是实施阶段,教学组织者应密切关注硬件网络、软件平台(Moodle)的正常运转,不断完善补充、更新课件等教学资源,改进优化软件平台的交互界面设计,通过各种积极的手段来维系学生对教学支撑环境的好感,使其融入其中。这些细节对于保证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效果评估

为了检验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在教学实践准备阶段,课题组通过SPSS工具,根据入学成绩、男女比例、生源地等因素进行分析,选定了同级同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了结合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而对照班采用的是惯用的教学方法。学期末,对两班进行综合评测,并通过SPSS进行独立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均值显示存在显著差异。数据表明:将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目前,关于协作知识建构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仅从计算机基础教学角度阐述了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与关键要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今后相关研究范围的扩大,以及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38-42.

[2]林铭.网络环境下基于专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1):63-65.

[3]刘荣光,黎加厚.基于魔灯(Moodle)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7(3):54-58.

[4]赵珂.计算机支持协作知识建构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125-126.

[5]赵建华.网络学习中的协作知识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07(6):38-46.

G712

A

1674-7747(2013)09-0050-04

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JXJG-11-35-11)

赵庆,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南昌校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数据库及网络应用技术;李春若,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南昌校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黄婷,女,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南昌校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协作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协作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