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辽宁就业结构的影响
2013-01-31贾素平
贾素平
(大连交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一、辽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辽宁就业人口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1254.1 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17.5 万人。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辽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30.3%;第二产业从1978年的34.6%下降到2010年的27.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18.0%上升到2010年的42%。在这一过程中,辽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推广,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动。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9.1%,林、牧、渔业分别占2.2%、14.4%和4.3%,1985年,农业占63.2%,下降了15.9个百分点,林牧渔业分别占3.5%、26.5%和6.8%。与农业内部结构变化相伴而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除一部分转移到城市外,绝大部分转移到农村第二、三产业。在乡村从业人员构成中,1978年,农林牧渔业占87.6%,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分别占9.2%和3.2%,到1985年,农林牧渔业占比下降到71.5%,下降了16.1个百分点,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分别上升到12.2%和5.2%,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也吸收农村劳动力11%,说明这期间辽宁的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速度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34.6% 上升到1985年的41%,上升了6.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轻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26.7%上升到1984年的35.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8.0%迅速上升到1985年的23.1%。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225.4 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408.4 万人,7年间增长了81.2%。这一期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业人数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1986—1999年),这一阶段,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86年的35.6%下降到1999年的32.7%,第二产业从1986年的40.9% 下降到1999年的33%。这一期间,农业人口在工业就业的数量从1986年的112.9 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76.8万人,加之企业转型分流一部分人员,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1986年的735.3 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58.3 万人。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33%)第一次低于第三产业(34.3%)。这一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86年的423.5 万人猛增到1999年的684.6 万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
第三阶段(2000—2010年),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从2000年的33.4% 增加到2003年的34.7%,然后下降到2009年的30.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由2000年的31.7%下降到2010年的27.7%,下降了4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快速增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吸收就业能力有限,而且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出现结构性失业,抑制了就业人数的增加。第三产业由2000年的34.9%增加到2010年的42%,上升了7.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717 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72.4 万人。
二、人口老龄化对辽宁就业结构的影响
1.辽宁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
按照联合国关于划分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截至2010年底,辽宁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450.9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31%,老年人口规模大并趋向高龄化,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2%,按照上述标准,辽宁在199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到2010年底,辽宁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43%,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0.31%。与全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相比,辽宁0 ~14岁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8个百分点,15 ~59岁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1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说明辽宁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对辽宁劳动力供给及就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2.人口老龄化对辽宁就业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表1数据表明,辽宁65岁以上人口无论在总人口中比重还是绝对数量都不断上升,这就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面向老年人的用品及服务市场需求将相对增加。老年产业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交通、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医疗保健、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老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的增加。其中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这些产品需求的增加将带动第二产业就业的增加,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经济发展和当代中年人进入老年阶段,他们对娱乐、旅游、社区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将迅速增加,这些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将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人口老龄化影响三次产业就业构成。1995—2010年间,辽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7.02%增加到10.31%,上升了3.29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31.2%下降到30.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38.8%下降到27.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0%增加到42%。伴随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呈现出与产业结构相同的演进规律。这说明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构成。第一,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与老年相关的第三产业如老年心理疏导、康复、家政服务等需求增加,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第二,伴随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陆续退出第二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特点制约了第二产业吸收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导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呈现由比重下降总量扩张到比重下降总量减少的转变过程。2010年辽宁65岁以上农村人口171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3%,出生率的降低使14岁以下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加上农业劳动适龄人口源源不断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使得未来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减少。
(3)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同产业间就业构成。在工业化进程中,无论三次产业构成还是各个产业内部构成都处于调整过程中,这种调整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转移和流动,但由于年长劳动力已经习惯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居住的环境,这就使得劳动力在地区间与行业间转移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此外,老龄人口的消费习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相对上升,但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消费习惯,不愿意接受新产品和新服务,这就给新市场、新产品的开拓带来影响,从而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辽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就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
一方面,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牧业、渔业生产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农业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趋势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随着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生保健、老年康复、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对劳动力将产生更大的需求,这将带动更多的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此外,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扩大,这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人才在服务领域就业。这不仅将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还将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
2.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终生教育是一种没有年龄限制的教育方式。终生教育是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的总和,包括人们各个年龄段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如正规和非正规的各种教育培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等。围绕构建终生教育体系,首先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其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瓶颈。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抓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再次,在加快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调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由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组成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建立起相互连接和相互融通的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3.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实现再就业
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不如年轻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老年人经历、阅历丰富并拥有一定的技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一些老年人在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仍然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在农村,一些老年人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仍然从事农业劳动,没有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城镇,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仍然精力充沛,他们具有再就业的愿望。针对这种需求,社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老年人再就业,比如通过弹性退休政策适当延长那些具有丰富技能人员的退休年限,通过适当的技能培训让一些老年人参与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通过民间社团组织老年人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途径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1]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刘柏霞,张红宇.辽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2009(6):96-99.
[3]赵东霞,赵维良.人口老龄化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