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经济力分析
2013-01-31王雅莉
齐 昕,王雅莉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辽宁现象”一鸣惊人,拥有的全国百强县数目逐年增加,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截至2011年8月,全国百强县中辽宁省占10 座,分别是: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海城市、东港市、凤城市、大石桥市、大洼县、调兵山市和开原市。这些县级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奇迹,丰富了辽宁省乃至全国“壮大县域经济”的内涵。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面对新的挑战,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全域44个县级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17.61%,其中同比增长最为迅速的辽中县增长率达到28.3%,同比增长率超过20%的有:瓦房店、辽中、法库、新民以及庄河等(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局),不仅做到了又快又好发展,还进一步形成了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城镇化“三化”并进是辽宁县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引进、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品牌和市场,以县域特色为主体形成农业的产业式发展。在县域范围内规划并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园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以建设城市的高度审视城镇建设,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城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县域经济的开放性和民营化。始终把握改革开放的主题,对外部市场保持开放的态度,鼓励资本互动,在发展产业的过程的同时释放出民营经济的活力。以当地优势资源作为源泉,始终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借此带动当地就业,使人民拥有除农业外的第二收入,有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辽宁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弱化行政区划,统一大市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接受辐射方面持有积极态度。通过技术进步,把传统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整合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技术的创新,形成优势产业。注重生态发展,走县域经济生态化道路。
辽宁省县域经济不仅具有总体特色,其中也不乏经典个案。例如:“轴承故乡”瓦房店模式;“起重机集群”开原模式;财政收入3年翻两番的“义县速度”;一大批特色县崛起,如法库县的陶瓷、辽中县的装备制造、庄河市的食品加工、海城市和大石桥市的镁质材料、辽阳县的钢铁精深加工、铁岭县的有色金属等,都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
然而这种有赖于特色发展思路而蓬勃发展的县域经济能否真正发挥空间经济力,起到辐射周边地区、带动不同的空间经济体共同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县域经济的空间经济力。
二、辽宁县域经济空间经济力
区域经济秩序越来越表现出依赖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发展和由此为基础的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由此,经济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秩序的重要因素。故研究经济中心及亚中心城市的区域作用力与城市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探讨县域经济地位及作用的重要环节。
1.空间经济力内涵
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应借助于若干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力”实现,而城市经济力来源于社会经济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是一种城市位能。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经济力作用表现在该城市对其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和强度上。其主要内容有三:(1)城市吸引力。城市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经济及其合力的集聚经济作用,使得外部区域的矿业和农业物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以及居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技术和企业向城市流动。(2)城市辐射力。城市是高层次生产力的源泉,随着城市中的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就会把较低层次的或者说剩余的经济力(信息、技术、熟练劳动力、物资等要素)不断向城市所在的四周区域扩散,形成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辐射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3)城市中介力。中心城市一般作为交通枢纽、商务中心、金融超市和信息中心,汇集了城市与区域之间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城市成为这些要素相互流动的中介或媒介。城市中介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程度。
辽宁省特色的县域经济在贡献于全省经济腾飞的进程中,实现了跨越行政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形式上形成了城市经济区。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经济力、形成城市经济区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这得益于次级中心城市与同级以及上一级中心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孤立运行。辽宁省两大中心城市沈阳和大连,周边环绕着不同类型的次级增长中心,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分别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中心-亚中心-次级中心的城市经济区。这三级城市互动强弱、与地理区域外部城市的关联性大小,都是衡量各级地理单元究竟是在孤立发展还是在协同进步的关键。这就需要计算出各县级市的区位商,找出主导产业,再借助市场潜力模型测算其市场潜力。
2.辽宁“百强县”区位商计算
区位商是城市为满足全国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总量而需要在该行业就业的人数比重与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比重的比值。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比重超过全国,就会使区位商大于1,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主导产业。鉴于辽宁省县级市统计数据可获性低,选取2010年全国百强县中辽宁省的10 座县级市相关产业就业人数,将各县级市的区位商近似为农业、乡村非农业、规模以上工业、专业技术、非农业技术产业就业人员与本省而不是全国该行业就业人员的相关比值,观测各县域产业在辽宁省的发展状况,以初步衡量县域经济中介力。各县级市区位商计算公式为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0年辽宁省主要县级市区位商
3.辽宁县域经济空间经济力测算
(1)市场潜力模型。城市经济区就是由一些“经济中心城市”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构成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区域能否形成,依托于该区域的市场潜力。典型的城市市场潜力函数(market potential function)是用其他城市地区k 的购买力的加权平均数来衡量一个经济中心城市i 的市场潜力,其中,权数是距离的减函数,从而使得购买力与距离呈反向变化。城市i 的市场潜力公式为[1]
式中,Dik是i 到k 的标准距离,Pi是城市i 的购买力,这里用GDP 表示。这种市场潜力是中心城市的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中介力的综合结果,是居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空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来源,也是一种空间经济力。中心城市不同的经济力作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各异的区域关系。
(2)沈阳及周边县域经济力测算。按照公式(1),选取沈阳周边县级市辽中、新民、法库、铁岭、调兵山、抚顺、辽阳计算各城市市场潜力,综合评价城市经济力。选取实际驾车耗时最短时间的公路距离作为标准距离,各县市当年GDP 作为购买力(忽略通货膨胀因素)。其中,“市场潜力”定义为:分别以备选县级市作为中心城市时,这些城市对除自身外的其他所选城市的空间经济力,计算公式为(1);而“外部地区为本市提供的市场机会”则为各个备选城市所接受除自身外其他备选城市的经济力,二者有方向性差别,分别为城市辐射力和城市吸引力,认为城市对自身的经济力为零。在计算过程中,前者Pi值选取相同的中心城市GDP 除以距中心城市的距离,例如,沈阳市对周边县级市的市场潜力为,以同一中心沈阳,分别除以辽中、法库、新民等周边县级市到沈阳的距离倒数(被除数相同除数不同),与各县级市购买力(GDP)相乘后再相加所得,各个县级市对其他县级市及沈阳市的市场潜力是以各个县级市为地理中心按上述计算方法计算所得。测算城市吸引力,分别选取各备选城市GDP 除以距中心城市距离。例如,沈阳市对周边县级市的吸引力为,以沈阳市为中心,各县级市的购买力(GDP)分别除以各县级市距离沈阳市的实际驾车距离,然后加总。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中部县域经济与沈阳集聚经济互动关系
(3)大连及周边县域经济力测算。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与大连航运中心互动影响分析,计算方法同前,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市场潜力分别体现了大连、长海、瓦房店、庄河、东港、盖州和普兰店对本市以外的其他城市的空间经济力(辐射力),而外部地区为本市提供的机会则分别体现了除本市外的其他城市对本市的经济力(吸引力)。
表3 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与大连航运中心互动关系
(4)县级城市与中心城市经济关联度测算。经济联系量是描述城市间空间关联度的一个指标,既能够体现城市辐射能力也能体现城市接受辐射的能力。由于经济力发挥的作用随空间距离的衰减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前文基于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研究周边地区之间的城市经济力,而没有分析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经济关联度。
两城市间经济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ija表示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相关度,Pi、Pj表示城市i、j 的人口数,Vi、Vj表示城市i、j 的GDP,Dij表示城市i 与城市j 之间的实际距离。根据式(2)及2010年辽宁统计局相关县域数据计算所得,以大连市为例,大连与周边县级市普兰店、长海、瓦房店、庄河、东港、盖州的经济关联度分别为53.39、2.64、43.08、21.37、8.65、9.54,而与沈阳的经济联系为1735.43,与沈阳周边县级市辽中、新民、法库、铁岭、调兵山、抚顺、辽阳的经济关联度分别为1.34、1.60、1.02、1.13、0.65、0.49、1.18。
三、县域经济力结果分析
1.区位商结果分析
从“区位商”指标来看,在所选辽宁省经济实力最强的10 座县级市中,瓦房店、普兰店、大石桥、开原区位商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开原在农业、乡村非农业、工业、专业技术业、非技术产业中均占有较强优势。这说明辽宁省的县域经济正向多方面多层次展开,既兼顾传统产业,又开展新兴产业,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结构,为县级市吸收周边大城市辐射及产业对接提供了可能性,非农产业、工业、技术业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点。非农业技术产业区位商大于1 的城市占较多,说明县级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好,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程度又体现了城市空间经济力中城市中介力大小,这一现象说明县级市的城市中介力具备一定发展潜力。
2.辽宁中部县域经济与沈阳集聚经济互动分析
作为辽宁省省会的沈阳市,凭借庞大的人口规模、城市规模、产业集群、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而当之无愧地成为辽宁省集聚经济的代表。这一集聚增长中心通过自身城市范围扩张、产品输出、交通往来等多种方式,发挥着特大中心城市特有的空间经济力。在辽宁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本着积极吸收大城市集聚经济辐射的新思想,形成了各县级市特有的输出产业。然而对大城市辐射力吸收多少,反馈多少,也就是说县域经济与集聚经济的互动如何,则需要分析中心城市的市场潜力。由表2可知,在市场潜力方面,沈阳市市场潜力具有绝对优势,对周边辐射力度最大,而铁岭市接受外界辐射能力最强。在需要外部地区提供市场机会的信息中,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包含两层含义:数据越小表明该中心城市现有市场网络越大,存在较大的经济腹地,具有相当的产业链条,从而能够自成体系地发展各种市场关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较小;数据越大表明该地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方,所得到的外部流动要素较少,需要外部市场的支持。两种市场力参数在不同的城市中方向不一致,展现各层级中心城市的不同市场力特色。除辽中、新民、调兵山、辽阳四县市接受周边辐射与对周边其他城市辐射程度接近或相同外,其他县市两种经济力位序在待测城市中均存在较大差距。但就与沈阳集聚经济关系而言,沈阳对周边城市辐射力最强,但是能接受外界辐射最弱,说明周边县级市与中心城市沈阳的互动不是很好。综上,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相似的几个县级市市场潜力和接受外界辐射机会位序较为接近,互动关系密切;相反,和沈阳集聚经济与周边的互动关系由于位序差距较大,还不能实现良性互动。
3.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与大连航运中心互动分析
由表3可知,在市场潜力方面,瓦房店和普兰店作为大连周边最发达的县级市,辐射力位居前列,起到对周边其他县级市的带动作用。在接受周边地区辐射方面,二者同样位居前列,这表明它们处在自身发展壮大和带动周边发展相交织的过程。尽管这两种空间力方向不同,但足以看出大连周边的城市中瓦房店、庄河、东港、盖州、普兰店市场潜力和接受外界辐射力强度的位序基本相似,表明大连周边的沿海县级市在利用外来资源的同时能够向外发散优势,城市之间互动较为良好。
4.辽宁县域经济小辐射影响分析
以大连市为例,城市经济互动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互动关系度存在随距离衰减的现象。大连与周边城市瓦房店、普兰店的互动关系最为明显,与大中心城市沈阳的互动关系在全省中最为显著,充分体现了大中心城市互通有无、关系互动的各种优势,大连与沈阳周边县级市经济联系除调兵山、抚顺外基本相差不多。
综上所述,辽宁省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县域经济中,沈阳周边城市的县域经济辐射力和接受的周边城市提供的市场机会较大连周边城市弱。具体来说,在沈阳周边,法库、辽中、铁岭市场潜力较强,对周边辐射力较强;在大连周边,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对周边辐射能力相对较强。空间经济力存在随距离衰减特征,对于这些辐射能力较强的县级市,应加大力度促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顺畅产品销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其辐射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
四、结论及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辽宁省县域经济代表县市的区位商、空间经济力相关指标,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辽宁省县域经济特色的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县域经济输出产业结构。以大连为辐射中心的港口城市由于沿海贸易关联等原因,联系比较辽中城市群密切。但是根据现有县域经济发展特色来看,大连周边与沈阳周边、大连与沈阳周边、沈阳与大连周边的县级市并未能与所依托的中心城市良性互动,搭建良好的产业对接平台,而是呈现相邻县域经济块状协同发展的“块状”局面,影响了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运行中经济中介力的发挥,大城市发挥空间经济力形成的经济区域与县域城市经济区重叠度不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省协同发展进程。以上结论一方面肯定了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成绩,另一方面也从转变发展思路、加强联系的角度对辽宁内部城市之间互动关系的增强寄予期望。
首先,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应孤立,应该协同并进。城市间在发挥特色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保持各自的发展思路,但是应互通有无,加强联系,将共同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其次,各城市应抓住开放契机,互通有无,延长产业链条,积极互动。再次,区域经济的合作是政府之间的博弈。这就需要省政府、城市政府部门开放政策,以整体利益的提高为宗旨,放远目光,制定相关政策,整合商品市场及劳动力市场,使增长的正向效应可以顺利溢出。总之,特色的辽宁县域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辽宁现象”能否长青取决于全省各层级城市能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1]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王雅莉.泛黄海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合作机制分析[C].首尔:韩国东北亚经济研究会“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与东北亚合作”国际会议,2009.
[3]罗守贵,金芙蓉,黄 融.上海都市圈城市间经济流测度[J].经济地理,2010(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