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虚假宣传背后
2013-01-31
资源导刊 2013年4期
不久前,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一项调查称,某汽车品牌在美销售的多款车型获认证的燃油效率宣传数字高于实际值1到6个mpg(英里/加仑),涉及车型数量高达90万辆。
这次事件的处理结果是,该品牌主动下调有关车型公示的燃油效率。同时,对涉及该事件的美国车主给予赔偿,金额高达8000万美元。
但在中国,燃油消耗的厂家标定值,与实际数值有出入,可谓再正常不过了。与之类似的还有虚报动力参数、刻意夸大产品性能、谎报安全碰撞星级、车型配置宣传与实际有所出入等。更有车企将其采用的技术“神化”,通过舆论造势为消费者“洗脑”。这些汽车厂家秘不外宣的潜规则,在国内很少受到谴责,也没有相应的惩戒条例。过度宽容的结果是,虚假宣传变成了一种营销模式,被很多厂家推崇和借鉴。
而在美国,消费者维权途径比较多元化,遇到车企的欺诈行为,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索赔,不必上法庭。如果车企拒不赔偿,则会被处以巨额罚款,消协还会号召消费者抵制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