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基因在戏剧传播过程中的影响

2013-01-31/文

中国艺术 2013年2期
关键词:传播者本能戏剧

赵 /文

思维基因在戏剧传播过程中的影响

赵 /文

THE INFLUENCE OF THINKING GENE IN SPREAD OF DRAMA

本文提出思维基因的概念,从传播的角度归纳出有助于传播的思维基因类型,主要论述了思维基因在戏剧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首要的作用及影响,并节选莎士比亚的作品揭示其通过思维基因的提炼传递并造就出不朽的戏剧经典。

思维 基因 戏剧 传播

一、思维基因

思维活动是对信息进行吸收、整理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因此信息在思维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那么信息的最小单元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生物遗传信息的最小单元是基因。因此我们把思维基因定义为信息的最小单元。一种思想广泛传播,不单单在于这种思想本身是否容易被人接受,而是这种思想中包含的思维基因是否易于传播,因为人不是把某种思想全部接收下来,而是通过接收这种思想的思维基因来接受这种思想。

人的思维基因有三类。第一类是差异性思维基因。宇宙充满万物,不管我们谈论何种事物,首先必须使用概念,概念是人为产生的,由思维基因组成。例如,“地球”就是一种差异性思维基因。因为我们使用“地球”这个概念就是要把它与宇宙中的其它事物相区别。所以我们使用的概念都是差异性思维基因,这是进行任何思维活动的一个前提。差异性思维基因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二类是对策性思维基因。这是人类在行为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当碰到某种场景,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即对事物的某种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在人类早期生存的环境中,这类思维基因非常有用,它能判断什么情况下应该竭尽全力战胜猎物,什么情况下应该逃命,这种思维本能随时影响人的行为。第三类是联系性思维基因,它能把两种或更多的思维基因联系起来,即当人的思维中出现某种事物时会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思维活动是本能性的、无意识的。这种基因有些是自然产生的,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危险,绿色会使人联想到生命。这是人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广告商正是利用这种联系型思维基因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作用,把某些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影响人的行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商品本身可能并不吸引人,但与之相联系的事物则对人有异常的吸引力。

人不可能吸收所有触及其感觉器官的信息,只能吸收其中一部分,哪些信息能够被吸收,哪些信息会被过滤掉,则由人已有的意识形态所决定。同见一种颜色,同闻一种气味,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所得到的认识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关于意识的形成和作用,佛教的“八识”有着较为全面的阐述: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子—气(各种气味);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阿赖耶识。在此八识中,第六识也就是意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起决定作用;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同样的眼识作用后,其第六识——意识却发出厌恶、排拒等心理活动,这便证明了人的意识不同,故反应不同。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而每个人的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平常我们说“我想……”或“我喜欢……”、“我不要……”等等,其实都是第六识——意识的活动作用。意识的活动非常广泛而又影响深刻,比如事过境迁的回味,陈年往事仍记忆犹新等等,以至于睡觉时的做梦,非睡觉时的幻想等等都是。可是意识的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例如,某人时常称赞你,你便对他有浓厚的好感,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再如,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的利益,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自己是最好的等等,这正是“我执”的作用,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污染识。为什么叫“污染识”?意思是它是总结前六识所摄取的外境与感受,长久记忆并保存的地方,诸如恩怨、忧喜、爱恨、善恶、好坏等。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文,意思是含藏。第八识正如一座仓库,由前七识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念如种子一般,全部收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时刻不停在搬进种子,也时刻在搬出种子,影响人的行为感受,正所谓“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我们所描述的思维基因也可以理解为第八识的“种子”。

二、有助于传播的思维基因

最流行或最普及的东西与最容易传播密不可分。最容易传播的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所含的思维基因一定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也就是最容易与人的第八识存在的“种子”——思维基因产生碰撞或共鸣。

哪些思维基因普遍根植在人的第八识,首先还是让我们回到人类思维活动的起点,即如何能在史前条件生存和繁衍,如何与恶劣环境博斗、避免灾难和危险、寻找食物以及寻找配偶,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相应地产生原始的本能思维,包括:

1.危机思维。恐惧的迅速传播提高了人对危险的警惕性,从而增加了人的生存机会,这种思维基因与差异性思维基因的结合对人的生存有更大的价值。

2.使命感思维。在人类早期极端困难的生存条件下,那些对付共同的敌人、建立共同的安身之所、寻找食物的思想意识逐步从生存的根本需要发展成为一种使命感,同样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3.问题思维。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发现食物、发现潜在的竞争对手——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4.危险思维。对人类的生存而言,关于潜在危险的知识价值比非关于现实危险的知识更大。如猛兽经常在什么地方出现,哪些自然现象中蕴藏着危险等等。

5.机遇思维。某种利益——如食物、猎物或潜在的配偶——出现了,必须采取行动,决不能丧失时机。

这些本能思维是在人脑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数百万年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直到今天,这些本能思维仍然存在,任何文化和亚文化都会关注自己面临的危机、使命、问题、危险和机遇。

人类思维从本能思维开始进一步进化,产生了更高一层的意识思维,这些意识思维本身不但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繁衍,也有助于本能思维发挥作用。这些意识思维包括:

1.归属感。为了生存和繁衍,人类必须群居,这样更安全、更经济。因此,这种能够让人产生归属感的思维基因更容易被接受。

2.突出自我。这是人进行创新和创造的动力,它能使人在满足自身需求方面获得优势。例如,早期人类中的优秀分子在获得食物和配偶方面都能取得优势。所以对人类而言,任何能使人产生突出或特殊感觉的思维基因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同类关爱。由于人类个体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人类就会产生关心同类命运的冲动。

4.获得首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赞同。在人类社会阶段,一个人如果达到自己所饰演的角色的要求时,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而那些不按社会规则行事的人则受到相反的待遇。成功的思维基因都利用了人们希望获得首肯的意愿。

5.服从权威。服从权威使人更容易生存,而反抗权威则可能使人遭遇逆境。

这些意识思维都是在本能思维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也可以称为次级本能思维。人的本能思维与人的生存有着直接关系。次级本能思维虽然与人的生存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对于传播也非常有意义,而且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有着巨大影响。通过刺激人的这些本能思维,激发人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使人接受某种信息的传播。

还有一些思维基因对于传播非常有意义,而且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有巨大的影响。

1.传统思维:由于对策型思维的作用,过去有过的行为或已相信的观念得以延续,这种行为或观念的延续就成为传统。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能自动延续,直到更强大的事物将其停止为止。

2.美化思维:狂热地相信某种事物或观念,而不管这种事物或观念真实与否、正确与否。如果能与使命思维相结合,这种思维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美化思维已成为地球上传播最为广泛的思维方式。一旦受其影响,人就会不遗余力地将其向外传播。

3.盲从思维:它使人盲目地相信某种权威或事物。

4.怀疑主义思维:对新观念的怀疑就是为了抵抗新观念的影响。它与盲从思维恰好相反,但二者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5.熟悉思维:人们熟悉的思维方式比不熟悉的思维方式更易于传播,因为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已经产生了差异思维的基础。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也更容易注意到熟悉的事物。

6.合理性思维:与看起来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相比,那些看起来合理的思维方式更易于传播,人们也易于接受那些看起来合理但并不一定正确的观念,而难以接受那些看起来不合理但可能正确的观念。

在这些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会很容易产生某种绝对真理的思维方式。当某种传播利用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就会使人相信某种事物或观念的绝对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戏剧传播的思维基因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同僚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种选择和加工也可以说是传播者背后的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此外,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三要素,而传播者对讯息内容选择和加工所包含的“思维基因”,通过媒介有多少被受传者所接收,又有多少与受传者第八识已有的“思维基因”相匹配,也就决定了传播的最终效果。

戏剧的产生与人类的本能和欲望有关,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的艺术形式,戏剧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和不可完全重复性。戏剧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呈现,与其他艺术的传播方式相比,舞台上的演出促使观众产生内心的意识活动,同时观众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评价现场反馈给演员,是一种更直接的情感体验和交流。这种更直接,更通俗易懂,更具现场感染力的传播过程从形式上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然而如果戏剧的内容空洞无物,任何添彩的形式也无助于其有效的传播。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著名导演张艺谋近年的电影作品,以《十面埋伏》为例,由名导执导,有刘德华、章子怡和金城武等一线明星的加盟,有赏心悦目的画面,有形象生动的特技和音效,却没有好的票房和反响。剧作家魏明伦曾这样评价:“《十面埋伏》的最大问题是根本没有思想!”当代著名戏剧评论家张庚也曾说过,当代戏剧缺乏震撼人们心灵的、有思想价值的作品。

戏剧的三个要素——剧本、舞台表演和观众恰好对应了上述传播过程的三个要素,显然剧本及其包含的“思维基因”作为传播者(剧作家)对讯息内容选择和加工的成果是戏剧有效传播的根本。纵观戏剧发展的历史,戏剧一直以传播思想而非娱乐大众为主导,闪耀古今的是一个个有深度思想的剧作家的名字:莎士比亚、汤显祖、莫里哀、易卜生……他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有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雷雨》等,导演和演员都历经了几代,但每当这些剧目上演时,观众总是踊跃购票,剧场座无虚席。关键也是因为剧本自身的魅力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所传播的“思维基因”与观众第八识的“思维基因”契合并植入了新的“种子”。这些剧本反映了剧作家透彻肌肤的生活体验、对现实世界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灵魂感悟。这种灵魂感悟也正是“思维基因”的浓缩和提炼。

原始的本能思维是最易于传播的“思维基因”,越是本能的需要对人的影响就越大。戏剧大师们谙熟差异性思维、对策性思维和联系性思维的运用,通过个性鲜活的人物、悬疑的故事和意味深长的台词揭示并传递接近人类本能的思维基因,使戏剧达到了震慑人心的传播效果。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大师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掌握了戏剧创作的精髓,无论什么题材,经过他的加工、剪裁总能成为一出包含丰富社会内容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戏剧。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他的大部分戏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古代史料和当时的旧剧本,从中吸取了丰实的营养。在改写过程中,他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推陈出新,在旧题材中注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批判了封建君主之间的血腥战争,反映了国家必然统一的历史趋势,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约翰王》等喜剧则集中概括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理想,歌颂了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肯定了人权平等。《奥赛罗》探讨了爱情和嫉忌的本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憧憬和悲哀。《李尔王》分析了衰老的特征,也写出了人间的希望与失望的滋味。《麦克白》解剖了犯罪带来的良心上的斗争,同时就人生意义作了“天问”。

《哈姆雷特》则描述了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和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复杂性。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在黑暗现实面前,在心理上所呈现出来的忧郁、烦恼和悲愁,既是由于坚强和软弱两种对立的性格统一在主人公身上,构成他内心冲突的基础,也是由于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距离,这个冲突是这个悲哀的基本冲突。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社会矛盾。全剧除“复仇”的情节外,还追问了爱情、友谊、家庭、政治、哲学等一系列问题。

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台词更是直指人心,浓缩了人们的心声,蕴含了人类本能的思维基因:

“整个世界是座舞台,男男女女,演员而已。”

“啊,吵吵闹闹地相爱,亲亲热热地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可是我并不喜爱这种爱情。”

“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一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双臂,飞也似的过去抱住她。欢迎是永远含笑的,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只是把我们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在能力上你应当能和你的仇人抗衡,但不要因为争强好胜而炫耀你的才干,对于你的朋友你应该坦诚相与。”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时代”,其经典作品将永远留于世上。他永不衰败的思想和激情的魅力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其作品中永恒的艺术价值,令世人叹为观止。他是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和传播蕴含了摄入观众灵魂的“思维基因”的提炼和传播,这种“思维基因”可以世代相传。

因此有效的戏剧传播一定要回到源头——剧本,而剧本的创作、分析和演艺要围绕思维基因,根据受传者的思维意识环境,提炼接近“人类本能”而易于传播的思维基因,但同时要强调以正向思维为主体,摒弃虽然易于传播,但却包含“黄色”或“邪恶”的思维基因,努力弘扬人类灵魂深处“真善美”的思维基因。

[1]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2]曹萌.《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

[3]赫永.《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家思想》[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11月

[4]胡湛.《等级组织中的降序信任:心理信息工程学的视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5]李荣启.《张庚戏剧艺术理论探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6期

[6][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4月

中央戏剧学院

猜你喜欢

传播者本能戏剧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有趣的戏剧课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吉米问答秀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当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