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打造绿水青山——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纪实
2013-01-31刘晓玲通讯员王卫方
□特约记者 刘晓玲 通讯员 王卫方
位于愚公故里的济源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不仅区内矿产资源优势突显,发现矿种37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09处。在世人眼中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身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曾几何时,也遭遇因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房屋剥裂、耕地零星破碎以及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
为让在土里刨食的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多措并举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的绿水青山之城。
多措并举 治理矿山环境
采矿企业是矿产资源开采的受益者,但也是矿山环境的破坏者,如何使受益者承担因采矿引发的矿山环境治理责任,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经过调研,采取了两项举措:
一是以保证金形式约束矿山恢复生态环境。该局从2004年开始,对甲类、乙类矿山,采取以缴纳保证金的形式约束矿山企业在矿山闭坑后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市政府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领导小组、市级评审审查专家库等。该局规定,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要按要求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逾期不履行义务的或者治理达不到要求的,该局会同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等形式,组织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治理费用从矿山企业存储的保证金中支出,资金不足部分由矿山企业承担。对缴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该局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截至目前,该局已累计收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950万元。
二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行治理。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3个,资金共计1.9636亿元,他们将这些资金按照项目设计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素有煤炭之乡的克井镇有煤炭采矿企业10家,年产量400余万吨,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富了一方百姓。然而,几十年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房屋剥裂,使得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上访不断。为解决大面积土地塌陷问题,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在争取国家资金230万元,对克井镇克井村地质环境治理后,又向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争取资金437万元,用于济源煤业集团公司一矿北社塌陷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挖方、填方、土地复耕、渠道、田间道路等工程,整治土地面积400余亩,整修道路987米,修水渠1500米、桥涵4个,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为切实改善克井煤矿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该局又申报了8379.97万元的省级治理项目,目前已正式启动。
群策群力 防治地质灾害
2012年汛期,济源市出现了连续降雨,累计降水258.7毫米,长济高速公路济源境内两侧边坡多处崩塌、滑坡,K280+150~300米处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危及王屋镇西门村拐梁居民组36户158人。面对因地面塌陷引发的王屋镇西门村山体滑坡、墙壁裂缝等,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紧急申请中央财政资金410万元,并会同相关部门将36户158人整体搬迁到安全地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该局局长陈学军深有感触地说,之所以在这次大的地灾面前,没有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关键的是在汛期济源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相关防治措施到位,配合默契,应急处置及时。
措施完善 保护地质遗迹
闻名遐迩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有80%的地质遗迹在济源市境内,尤其是18亿年前寒武纪发生在王屋山地区的中条运动、14.5亿年前的王屋山运动等地质事件以及新生代发生在八里峡—三门峡的黄河贯通事件等,对追溯整个华北陆块乃至全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护好济源境内790平方公里的地质遗迹,该局从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那天起,就把保护地质遗迹的重任扛在了肩上,理顺公园管理体制、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出台地质公园管理办法、设置地质遗迹保护标牌、建设地质科普线路、划定边界、统一标志、科普宣传等,各项保护措施规范完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与相关部门配合,积极申报了地质溶洞地质遗迹保护和济源中生代古生物化石保护项目等7个,近3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
谈及下一步打算,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学军充满信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国土部门,今后的重点是要用好近年来申报的玉川工业集聚区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万洋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等7个项目资金,保护好地质环境,打造宜居的‘美丽济源’,让更多的客商来济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