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及干预
2013-01-31刘红艳黄爱萍
刘红艳,黄爱萍
(玉环县人民医院,浙江 玉环 3176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出生后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是新生儿期最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占基层医院新生儿住院病例首位。由于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不完善,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针对不同病因积极进行干预、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回顾性分析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336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血清胆红素水平随日龄不同而变化。年龄1-28天,男192例,女144例;其中按胎龄分:早产儿40例,足月儿294例,过期产儿 2例。按分娩方式分:剖宫产160例,自然分娩176例。336例患儿中,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36例,1-3天出现者250例,3-7天出现者38例,7-28天出现者12例。
2.方法。患儿入院后常规查血、尿、粪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抽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酌情查新生儿溶血筛查、G-6-PD活性测定、血培养、头颅CT及腹部B超等。每日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动态监测经皮胆红素,避免反复抽血。同时统计患儿胎龄、孕母健康状况、分娩方式、出生时Apgar评分情况、开奶时间、进食奶量、胎便排出时间等。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
二、结 果
1.病因分析。3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依次为围产期因素、感染、母乳性黄疸及新生儿ABO溶血。围产期因素138例,占首要地位(占 41.07%),其中包括窒息、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早产、开奶延迟、进食奶量不足、胎便排出延迟、催产素应用及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占第2位的是感染因素88例(26.19%),,包括新生儿脓疱疮、肺炎、脐炎、肠炎、败血症等。占据第 3位的是母乳性黄疸66例(19.64%);ABO溶血则占据第4大因素28例(8.33%),还有一部分病因尚不明确。
2.转归。336例患儿入院后酌情予光疗退黄,常规口服茵栀黄颗粒、肠道微生态制剂、肝酶诱导剂;考虑母乳性黄疸者暂停母乳喂养3-5天后观察胆红素下降情况;胎便排除延迟及黄疸程度重者积极光疗同时予灌肠通便治疗;进食不足者静脉补液治疗;有感染者积极抗感染治疗;考虑新生儿溶血病者光疗同时予静丙球针阻断溶血;根据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程度,酌情应用白蛋白针预防胆红素脑病等治疗。336例患儿除3例因家属拒绝光疗要求自动出院,1例因黄疸程度重转上级医院治疗,2例因光疗效果不佳转院治疗外,其余330例患儿经上述治疗后黄疸均明显消退,病情控制出院,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根据不同病因积极干预后预后良好。
三、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围产期因素是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因素,占41.07%,其中少数患儿于24小时内即出现皮肤黄染,未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前易误诊为溶血因素。因此,24-48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时,除首先考虑溶血因素外,还应除外有无围产期因素影响[2]。有学者认为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为主,而中晚期则以母乳性黄疸和感染为主,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生儿黄疸主要与围产期因素有关[3]。彭好等人研究[4]显示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为胎龄、开奶时间延迟、喂养方式、出血及出生体质量下降。本组资料显示围产期因素包括窒息、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开奶延迟、进食奶量不足、胎便排出延迟、早产、催产素应用及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新生儿窒息和宫内窘迫可导致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抑制肝酶活性,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结合,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增加。而胎粪排出延迟可导致胆红素排出减少,从肠道吸收增加;开奶时间延迟及进食奶量不足将影响肠蠕动,致胆红素排出延迟,导致肠—肝循环时间长,使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等引起血管外溶血,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被吸收而加重黄疸。早产儿因肝脏不成熟,对胆红素代谢不完全,且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催产素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母亲妊高征、贫血等新生儿可因缺氧影响肝酶活性而致高胆红素血症。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宣教工作,加强妊娠期管理,降低早产儿出生率,降低产伤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本组资料显示感染是我院高胆红素血症的第二位因素。与陶孝武[5]的分析一致,但感染所占比例较其偏低,考虑与各地区经济状况及环境因素有关。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感染可致溶血,同时可抑制肝酶活力,致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而致高胆红素血症。因此应加强新生儿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防治感染。
本组资料显示母乳性黄疸是我院高胆红素血症的第三位因素。由于近年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及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明显升高。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显,认为是多因素作用下,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对母乳喂养儿,应提倡早期喂养,增加哺喂次数,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以减少肠肝循环。
本组资料显示溶血为第四大主要因素,主要为ABO溶血,发生在母亲O型,患儿为A或B型,因此类患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故应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应对母子进行血型筛查,对可疑患儿进行胆红素监测及有关溶血的检查,一旦确诊,积极干预,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还应将ABO溶血作为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诊断的常规[6]。
降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是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终目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查找病因,根据病因采用相应措施,动态监测胆红素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9-300.
[2]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3]Wennberg RP,Ahlfors CE,Aravkin AY.Intervention guidelines for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n evidence based quagmire[J].Curr Pharm Des,2009,15(25):2939-2945.
[4]彭 好,蒲友华,胡 波,等.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围生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3):443-445.
[5]陶孝武.新生儿黄疸病因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324-326.
[6]徐艳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