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认证推动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3-01-31来平凡杨伟吉方海环
傅 斌,来平凡,杨伟吉,方海环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1956年,党和国家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6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医学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截止到2011年,独立法人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有23所,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有70几所,中医学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中医学专业认证刚刚起步,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受教育部委托,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于同年4月组织专家讨论制订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试行)》。2010年11月,在教育部领导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的认证试点工作。至此,共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等医学院校完成认证。这是推进我国建立中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制度,规范中医学教育,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程参与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单位的一员,笔者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边认证、边实践,对中医学专业认证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愿与同行分享经历试认证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的过程
1.深刻理解《标准》内涵,统一认识。依据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试行)》进行认证。包括了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4个方面34项基本要求和办学标准的11个领域47项标准,是对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基本要求[1]。2009年,又在第二版中将办学标准分成了保证标准与发展标准。保证标准是对中医学专业的最基本要求,是所有中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发展标准是引导各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其中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总体目标、思想道德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等4个方面。办学标准包括宗旨和目标、学制、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和行政、改革与发展等11个领域。中医学专业认证不是对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认证,而是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认证,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务处组织全体中医学专业师生学习,提高对开展专业认证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上到下达到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高度一致。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认证专业的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深刻理解领会《标准》的内涵,特别是本科教育办学标准的11个领域中的发展标准。
2.分解任务,开展自评,整改完善。中医学专业认证的主要特征是注重过程、注重内涵、注重常态;所有认证考核项目均分保证标准与发展标准,要求保证标准全部达到,发展标准大部分达到。中医学专业认证不是对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认证,而是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因此认证对象为: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医学五年制、中医学七年制;主评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相关单位:基础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药学院;考察的重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学生、教师、办学条件、实验条件、教学支撑环境等。中医教育认证所贯彻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为以综合性、整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PBL为代表的自主学习;考试方法以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考试体系;教育技术以ICT和WEB为基础的e-learning。把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资料、实验设备及经费保障等)、教学过程(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课堂教学实施、实践环节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和教育质量、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一级评测指标,进行重点自评。
通过自评,用“动真格、不设防、闻过则喜”的务实的态度,帮助第一临床医学院总结成绩、凝练特色、查漏补缺并明确问题。通过自评,学院组织专家讨论并制订了整改完善方案;在教学管理方面,加强了教学监控系统(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在线学习系统建设(BlackBoard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运行与管理的佐证材料,编写了自评报告第二稿。
3.全民参与,认真迎检,力争完全认可。专业认证不是一次性的评估活动,认证过程一般由“申请认证”、“自我评估”、“实地考查”、“认证决策”和“状态保持”等阶段构成,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持续过程。通过申请认证后,提交自评报告;认证专家组在认真阅读学校自评报告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进校考察,包括实地考察:教学条件(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近3年学生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业;观摩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学生课外活动;测试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召开座谈会:在校学生代表、毕业生代表、教师代表、学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院(系)行政、学术、课程负责人。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与学科建设、实验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可见,中医学专业认证是一个注重过程、注重内涵、注重常态的全覆盖、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对策
对照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对照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对照国内领先的中医院校取得的成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中医学专业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比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环境以课堂为中心,学习资料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陈旧格局仍未完全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后备人才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依然不足,教学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待提高,教学实验中心、实习基地以及精品课程等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有待提高。
1.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开展以PBL教学法等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想、思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教师讲解为主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课程式”教学向“问题式”教学转变,加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创建以探究性实验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努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中医学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进一步加强中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中医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和优秀创新团队。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各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整合,继续改善办学支持条件。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高实验室开放和共享度。加大购置图书资料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专业图书藏书量。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购置先进仪器设备,特别是增设新开设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使学生能够接受现代实验技能训练。在设备的购置上同时兼顾教学和科研,考虑实用性和前瞻性,建立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的学生实验室,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中医学专业认证后的思考
1.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全校推行专业认证。中医学专业认证,事关学校新一轮生存发展,事关学校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事关学校声誉和社会竞争力。学校希望通过这次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中医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要以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探索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中医学专业办出浙江特色,提高中医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以点带面,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展校内认证工作,带动各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使专业认证成为我校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
2.中医国际化的需要。中医学专业认证既是国内的又是国际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步伐较快,并且我国已经加入WTO等原因,中医药卫生市场不断开放,这就要求加快我国中医教育国际化进程,使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尽快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制度,在保证我国医学教育水准的前提下,推动中医学国际化进程,探索中医教育特点与规律,开展认证,将会推动全球中医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2]。
3.促进专业认证与执业准入的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专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将专业教育认证与执业资格准入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在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方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以保证医生质量。在我国,由于开办院校数量多、社区医生需求量大,而且医学教育归属教育部,医师执业准入归属卫生部,将专业认证与执业准入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培养更加有竞争力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迄今为止,我国中医学专业认证尚处于积极试点阶段,但是,认证试点工作转变了中医学教学思想,推动了中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评估与正式认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周桂桐.《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制定与专业认证工作背景探析[J].中医教育,2008,27(9):1-3.
[2]李和伟.对中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08,27(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