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点拨 妙生成——论高中语文点拨法

2013-01-31张思荣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周朴园教师教学

张思荣

所谓点拨,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阻塞、心理疑惑等现象给以障碍排除,开启他们的思维门径,点亮他们的思想火花,最终引领他们寻求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因而,巧妙的点拨,能生成妙趣横生的课堂;艺术地使用点拨之法,对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十分有效。

一、巧抓点拨时机

点拨最讲究时机和火候。时机太早,火候欠佳,学生便会疑上加惑,如坠云雾,思路更加阻塞;时机太晚,火候已过,学生就会丧失灵动,启而不发,再无探究兴致。因而,语文教师应懂得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一般而言,教师应注意以下时机,巧施点拨。

1.新课起始时

面对新的文本新的知识,学生往往怀有极大的兴趣和新鲜感。然又无从下手。阅读文本之后,诸多的想法会并存于他们的思考中,使他们产生诸多疑问。而诸多疑问又将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拉大,使他们的无措感倍增。因而,新课起始时,老师及时而有效的点拨,能起到化繁为简、去芜存菁的作用。所以此时教师的点拨,能让学生抓住学习新课的主流方向,明白重中之重。

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前,学生透过自我阅读,会对文章的主旨产生诸多想法:如刘和珍的英勇坚毅,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暴戾,市井流俗的庸俗麻木,御用文人的阴险丑恶……面对如此繁多的想法,帮助学生抓住主流极其重要。所以,在新课开始之时,教师若能抓住问题中出现的“刘和珍”这一人物以悼亡为主线,便能使学生的思路通畅,围绕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和时代意义这一重要脉络,展开对文本的探讨。

2.单元衔接时

人教版必修五册课本的编排顺序种属感极强。每一单元的选文均属同一文体范畴。所以,在新旧单元、新旧知识交替之际,如何让学生跳出旧的知识体系,介入新的知识模式,是教师在单元衔接教学时的重中之重。而如何引领学生从此单元至彼单元,从此知识体系到彼知识体系,扫清思路障碍,解除知识疑惑,全靠教师巧妙地点拨。

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皆为近代诗歌,第二单元则为三篇古文。如何让学生的鉴赏模式从毛泽东慷慨激昂的《沁园春》、戴望舒凄婉迷离的《雨巷》、徐志摩清新明丽的《再别康桥》、艾青沉郁悲愤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摆脱出来,迅速走进机敏善辩的烛之武、决绝勇毅的荆轲、刚愎自用的项羽等人的世界,教师的点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诗歌及古文,从现代到古代,无论时代还是文体,跨度均很大。所以,教师点拨时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无痕衔接。

3.情感矛盾时

小说中的人物向来是多种性格的大集合、多重矛盾的大汇合。所以小说教学中应多多点拨细节,让学生全面把握人物的精神特质。

如学生在学习《雷雨》时,会对周朴园这一人物产生情感上的矛盾。一方面,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依然按侍萍当年的方式维持着屋子的原貌,这会让学生看到周朴园的款款真情;另一方面,真相大白后,为了眼前利益,他又于瞬间撕下温情的面纱,不再顾念旧情,又让学生看到他的冷酷无情。有情还是无情,会让学生疑惑不解。所以,此时教师若能抓住小说中:“哦”“呀”“啊”等几个感叹词,探讨每个语气词背后所蕴藏着的周朴园的内心活动,那么,人物的主流性格便会顿时清新明了,学生情感上的矛盾亦会迎刃而解。

二、精选点拨之点

掌握好恰当的点拨时机后,立足何处,以什么触发点进行点拨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巧施点拨的第二个层面。一般而言,实施点拨的着手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题点拨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他往往蕴含着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精华。因而,对学生进行文题点拨,可以让学生在新课开始时及时抓住课文的精要之处。比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教师可点拨学生将文题中的首字与尾字合并。如此一来,文章的文体得以明了。剩下的“褒禅山”,自然是作者的游历之地。巧用点拨,将文题拆为两个部分,这篇千古名篇的大概面目表现得很清楚了。接下来,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便会层次清晰地去梳理作者在褒禅山看了一些什么,想了一些什么即可。

2.线索点拨

对于人物繁多,线索复杂的小说来讲,如何让学生在繁杂之中,理清情节的脉络对教师来讲十分关键。比如必修Ⅲ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虽是从经典巨著《红楼梦》中节选而来。然而,文章中出现的主仆依然众多。林黛玉进贾府后遇到的人物依然纷杂。所以,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头脑中乱成一团麻之前,教师只需点拨学生重点把握两条线索即可。首先,黛玉进府遇见了哪些人与物,这些人与物分别有什么特征;其次,众人见到的黛玉是什么形象,这不同的形象给各自的内心留下了什么感受。线索明晰后,学生便可顺藤摸瓜,最终,贾府的面貌,黛玉的形象,众人的个性会被一一分析而出。

3.插图点拨

人教版教材的许多课文都配有插图,而插图主要以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为主。比如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就配有这样一幅插图: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太阳高照。一男一女闲坐于墙根下的椅子上。男子因为天热露出了腿。此时别里科夫经过。他头戴厚厚的帽子,脚穿雨靴,身着一件厚厚的大衣,大衣的领子高高竖起遮挡着他的脖子。他手持雨伞,脸上散发出阴郁的神情。有了这样一幅插图,新课伊始时教师若能先从此配图入手,点拨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穿戴上的细节之处,那么,这一滑稽的小丑式人物便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学生在阅读之前,对别里科夫的形象把握会更直观。

再如杜甫《登高》一诗之后,也配有诗人肖像的插图:秋日里,疾风中,年迈的杜甫瘦削不堪。他举目远眺,满目凄凉忧伤。教师在点拨学生把握好插图中人物形象后,只需带领学生沉浸诗境,分析图中人物那种精神面貌的原因,那么,这首诗的主要鉴赏点就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妙用点拨方法

点拨教学法强调“点要点、抓重点”,强调“拨疑难、排障碍”,并不意味着教师代替学生解析疑难、排除障碍,教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在点拨教学中,教师只是提供信息,而信息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转化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学生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才能实现对“要害”对“重点”的意义构建。一般而言,点拨之法有以下几种。

1.勾连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若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勾连,那么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知识迁移,让他们在温故的同时,及时而有效地稳固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学习《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学生往往无法判断。所以,教师只要将知识迁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将朝代合并,明月与关卡合并,既能有效掌握互文这一修辞的特点,亦能让学生很好把握“主人下马客在船”的含义,即主人客人一起下马后,一起上了船。

此外,诗歌教学中的“酒”意象会频频出现。然对中国文人而言,酒的首要功能并非娱乐,而是排遣内心愁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带领学生及时勾连起李太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摩诘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佳句,便能更好地领略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

2.炼字点拨

诗歌教学中,对作者精心推敲后使用的字的点拨非常重要。比如《登高》中每一个物象后的每一个形容词都非常重要。

诗圣笔下,风是“急”的,着一“急”字,风的力度与速度尽现,秋天到来之迅猛亦得以体现。“天”后附一“高”字,既写出了天的空旷高远,又呈现了它的悠远辽阔。而猿的啼叫用一“哀”字来形容,既写出了猿啼之凄切,又折射出了听者内心之悲切,具有一石二鸟之功效。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一系列性形容词予以重点点拨,让学生充分体会杜甫笔下秋之衰、秋之冷。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新课程标准也要求“给学生发问质疑的机会”。点拨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思维变得呆板机械。点拨法教学则着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问时,教师献疑,让学生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最终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

猜你喜欢

周朴园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雷雨》(节选)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