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研究性教学设计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苏子赤壁赋赤壁

张 宏

教学目标

1.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理解作者悠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2.启发自我人生感悟并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及表达自我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重点为悲伤及其超越的原因)

教学课时

3课时:本设计可安排在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文字梳理完毕,了解了文章。今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东坡的心灵世界!说到走进东坡的心灵世界,我想起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有这样几句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词是什么?成熟!谁成熟?苏东坡!是的,余秋雨则认为,《赤壁赋》是东坡先生生命成熟的体现。在研究东坡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

你认为怎样的生命才是成熟的生命?是长大了就算成熟了?还是结婚了生子了就是成熟了?都不可能是,那么请大家谈谈。(抽学生作答)

教师总结:

生命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成熟的生命归根结蒂包含着两个问题:

(1)清醒认识(清醒认识自己的人生现状——自我现状和处境现状)

(2)正确处理(正确处理自己的人生现状)

《赤壁赋》中苏东坡正是对这两个问题有着理性的认识,他才具备诗意的人生。下面就让我们品味《赤壁赋》中的极富魅力的文字,共同探究苏东坡的心灵,从他诗性的生命中去欣赏成熟的魅力。

二、走进东坡的心灵世界

本文是苏子夜游赤壁之作,请找出显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乐悲(愀然)喜。

那么作者因何而乐呢?

明确:因赤壁美景而乐。写了怎样的美景?

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问:面对如此美景,苏轼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饮酒乐甚”)哪些字词和句子最能传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大声读出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赤壁欣赏美景的愉悦。

(一)苏东坡的自我认识

1.然而,苏轼在山水之乐、诗酒之乐中失去了自我吗?(没有,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苏轼,没有迷失了自我而对自己处境有清醒的认识?)

先请大家找出,能隐约反映苏目前人生现状或处境的文字。

(学生容易找到第三段,教师引导,第三段是独立的吗?和第二段有联系,从而进入二三段的解读)

从这些文字里主要写苏东坡怎样的心态?悲(意合即可)

2.作者是因何而悲?悲的原因是什么呢?

(1)生回答,师引导学生

(可能有些学生会回答)“箫声”带来的悲伤:其声鸣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是因为“箫声”而引起悲伤之情吗?

不是,因为“箫声”只是“倚歌而和之”,是“和”,说明“歌声本身已经悲伤了”。歌声为什么悲伤?那么有必要理解“歌”的内容。

请齐读关于歌声内容的文字:

“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言为心声,歌声是心灵世界的反映,从歌词中,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

明确:“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的是作者的失望和遗憾,歌声中唱出的是一分追寻不得的悲伤。从文字看追寻什么而不得呢?

明确:“美人”

这能让你想起谁的诗?(屈原)

“美人”会让我们想起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君王,当然更指人生理想,壮志抱负。

为什么要模仿《离骚》之辞?(与屈原处境相同,抒写屈原一样的感叹)

师:苏轼自己认为自己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理想不能实现,君王不器重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问:东坡虽遭贬谪却有“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学生回答)

原来不管君王怎样对待自己,作者期盼的还是为朝廷所用,期盼的还是自己能够建功立业;虽然政治失意,却依然没有熄灭在政治舞台上崭露才华的愿望。苏子此刻虽遭贬谪,流放,却吟唱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不是野心,是生命渴盼激情表达的体现,用时髦的话语就是为了“人生的价值”!可苏东坡却与自己追寻的“天各一方”,于是山水美景却引出“望美人兮天一方”,可以看出苏轼在遭受贬谪,仍然对生活保持执着的态度,虽处逆境,但不甘沉沦,并不放弃忠君入世的一贯精神。正是这样,即便如诗的夜晚他也内心惆怅!听着像《离骚》一样句式的歌声,透露的是屈子一样的悲凉,引出了与心灵相通的箫声!又在箫声中蔓延成无边的悲愁!

其实这是一个健康灵魂的呐喊,是积极生命期盼自我表达的形式!

曾经有多少伟大的灵魂在逆境中这样唱响: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放翁“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徐志摩“撑一支长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无不有“美人”化身!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悲,是因为“壮志难酬”!

(3)问:除了才能无法施展这个悲伤的原因外,在第三自然段里,我们还能发现别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段后明确

步骤:

1.(自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这段文字涉及到什么人?(学生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谁和谁对比?曹操和自己对比:

(1)为什么要单单写曹操呢?(学生思考)

A.表达英雄不在,人生无常(短暂)的慨叹。曹操的短歌行中已经有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更何况:站在赤壁口,心想曹孟德!“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英雄已为时间的浪涛洗净!人生不能永恒,人生有何牵挂?人生有何意义?(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此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过渡语:景还在,赤壁还在,物是人非。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第一句也可找到印证。

两个层面,反复表达着自己的伤感和遗憾:壮志未酬之悲、英雄安在之悲、人生短促之悲。

B.除了表达慨叹还有什么作用?(与自己对比)

(2)怎样对比?

回答:曹操如何?(英雄,横槊赋诗,曹操何等气魄,困于赤壁)自己怎样?(渺小,一事无成)

(3)对比后又怎样的心态?

A.哪些文字是表达心态?(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哀叹人生之短暂与渺小。

B.所以,面对赤壁,更为可怕的是:借对古人的惋惜引出了顾影自怜的伤感,怀古伤今!

为了更能了解作者的心态,下面请给这些文字加关联词语:

英雄尚且如此,我辈又当何如?(况且)“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与英雄相去甚远了!所以,在苏子看来(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无奈)托遗响于悲风。”

师语:其实,这已经不只是自己抱负难以实现、壮志难酬的伤感,表面上看起来是人生无所作为的悲观,实际上,是作者对未来无法预知、对前途无法把握的嚎啕大哭。每一个有才华的生命都不会只是在人生的不幸中沉沦!每一个生命都企盼靓丽的绽放!在宁静的赤壁美景下,心灵外在的静默与内在的喧腾激发出的,这绝不是悲观与沉沦,实际上是人生无法掌控的无奈。

请大家仔细思考“知”在这里的意义。(明白、知道,这是经过大脑思考的)

一个“知”字,写得催人泪下,人来到这世上,被赋予理性,最终只能用来感知生命的渺小、短暂,却无可奈何,岂不悲哉。这也难怪,让苏子感受到快乐的徐徐清风到了这里就变成了悲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悲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不是充满悲剧感的。

所以我们这样概括文中之悲:(板书)壮志难酬的惆怅!人生无奈的伤感!

其处境:壮志难酬、仕途无望!

这就是苏东坡的人生!就是这个敏感而聪慧的灵魂在遭遇生命的不幸之时对人生的认识,这是苏轼用诗性的生命,用理性的生命,感悟到了无路可走。这是一种清醒的美丽,但又含有无尽的伤感!但又是苏轼对自我生命的敬畏!这就是一种成熟!

(二)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1.问:难道就这样悲伤下去?面对这样的悲伤苏子将何去何从?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回答:

读:“苏子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在本段中找出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

①变与不变。(学生阐述)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因此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也不必羡慕“长江之无穷”。“人”虽作为个体的生命不过百年,终会走向死亡,但人类生生不息,与天地同在,代代更新。

②取与不取。(学生阐述)天地间的万物,有些我们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哪些不能取?如名利,奢求与幻想;哪些能取?清风明月,自然美景),而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天地无私,风月长存,正可享用不尽而自得其乐。

显然作者已经走出了伤感。那么他又是怎样走出了伤感的?

(学生自由阅读第四段)

也就是说哪些词句表明了作者对待现状的态度?

明确:“何羡”(不羡)、“莫取”“共适”,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句的填空:

(1)“不羡”长江之无穷,因为物我皆无尽也;(大我与小生命)

(2)“莫取”苟非吾之所有,因为物各有主;(非我所有不能取)

(3)“共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因为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尽情自然)

2.这些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

(1)“不羡”(“我”与自然同在)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将生命置于社会和自然的永恒中,心便有了一份广阔和美丽!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的悲喜,这是何等旷达的胸襟,何等智慧的思辨。

(2)“莫取”(超越世俗的名利权势)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争名夺利者、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者感到惭愧吧!

(3)“共适”(尽情享受自然)

3.放下了心灵的重负之后如何?(用原文回答: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终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他这种对待自己的处境,这不是颓废,而是一种人生高度,这是摆脱了生命羁绊之后的一份超然和旷达,这是一份大度的成熟!正因为这样,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生命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结果。

4.综合这节课学到的,以及大家整节课的思考,苏子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大家用一句话或一副对联把你们的思考写出来;也可写一段感言或给苏轼写一段颁奖词。这个启示,这副对联,可以写对苏的评价,可以发感叹,可以概括苏的一生,都可以。

示例: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关于苏东坡的这篇赤壁赋,已经有千言万语的解读,以后还有万语千言,我们也许也会有太多的思考。但我认为余秋雨的一段文字也许能够给我们较多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在走进苏轼的心灵为后,再让我们感受余秋雨的文字:

(学生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精彩总结示例: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意趣,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提出希望)PPT

走进《赤壁赋》,我们与苏子一起经历了从“乐——悲——喜”感悟生命成熟的美丽!(板书)

猜你喜欢

苏子赤壁赋赤壁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我爱你,祖国
我的房间
苏东坡《前赤壁赋》
鏖战赤壁(上)
我被克隆了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