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诗歌鉴赏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李煜诗词诗人

马 娟

在老师的眼里,感觉平日的诗词教学比较好驾驭,这个知识板块的落实难度也不大,复习时有法可循。但实际上高考得分情况并不乐观,平均分偏低。而它在学生的眼里却是一种大相径庭的感觉:很多诗歌,看了以后也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因为读不懂,所以不喜欢,更不会分析、答题。

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点方法:

一、在不断的积累中培养感悟能力

诗词鉴赏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必须反复吟诵,积少成多。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中学诗歌鉴赏课,更应把朗读和背诵放在中心位置,宁可不讲,不能不背。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二、进行准确的语言“对译”

学者说中国诗是不可译的,尤其是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认为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是学习古典诗词的现实障碍,现代人要读懂古诗词必须准确对译,当然不能是机械翻译,而是完成古今语意的对接。举个例子: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有了“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才可能会意到“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再如,“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有了“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才可能会意到“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有人把《诗经》配以好的译文作为通行本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对于古诗词阅读尤其是鉴赏能力不高的中学生来说,语言的对译是需要的。

三、合理利用好的传统方法

1.抓关键词句

这是诗歌赏析的第一步,但也是高考考查的着重点。例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关键词“折柳”一词的理解。说它是全诗的关键,问为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对诗眼的考察,如对王维的五言律诗《过香积寺》中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诗眼的考查,都是对诗歌关键词的理解。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诗歌赏析考查内容来自课外,但能力来自课内。在我们平时教学时,也应能够培养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如我们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也完全可以根据诗句设计如下的练习题。请分析第一句中“赴”一词的寓意。我们便可以分析到,群山万壑不懂如何叫赴,但作者用“赴”一词来形容山壑,一来表现高大山川的迤逦不绝,二来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昭君一去不能复还的悲凉感受便跃然纸上。

2.把握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是中国诗歌的审美要求。但我们不能把情与景平列。诗总是以抒情为宗。全似写景者,实际上还是抒情。一般说来,情与景的交融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触景生情,情随景生。二是移情入景。三是物亦有情,体贴物情。

情景两点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古人说过,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这当是至理名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是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析作者的感情主旨,感情色彩,感情基调。其次,诗歌是形象思维,是靠意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力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意味,让学生去讨论明确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是如何为情服务的。所以学生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传统意象,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并能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诗词学习中。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出情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而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3.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作者跟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把这种认识上升为一种理论来指导后人的阅读,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孟子。《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就《虞美人》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作者李煜这个人的经历及所处的历史时代,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李煜,是个亡国之君,特殊的经历使得李煜前后期的诗风迥异:降宋之前,身为君主的李煜其作品主要是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降宋后沦为阶下囚,其作品则主要以亡国之痛为基调,此时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都是此时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虞美人》这首词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因此这首词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作用:这些“人”、“世”的交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基本的感情基调——凄凉、哀怨——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言为心声”的道理,知道在自己阅读的时候应注意揣摩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

这一方法对解读课内接触过的知名诗人的作品很有用。解题时要学会迁移利用,或者要注意利用相关注释及信息。

四、加强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领会诗意

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包括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对诗歌写作技巧,层次的理解。这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共分几个层次等等,都是此类考查项。而要能够解答好这类试题,就仍然要重视对诗歌本身内容的把握,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例如要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我们便可以设计练习题,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在教学中,我们便可以通过对“菌桂”“鸷鸟”“芳草”“蛾眉”等诗歌意象的分析,获取正确的答案。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要扫清字词障碍,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系统的赏读,所以从整体把握上的引导必不可少。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被誉为文学的骄子,又被称为语言的宗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当下的社会是远离诗歌的时代,缺乏诗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读诗以至于读不懂诗。所以当我面对要读诗、学诗的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如何教好诗。

猜你喜欢

李煜诗词诗人
李煜
李煜作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