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3-01-31刘又喜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情趣美育美的

刘又喜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美育,在幼儿园的课程中,美育应占较大比重,例如游戏、唱歌、舞蹈、泥工、纸工、图画、讲故事、演童话剧等,都要通过各种审美的形式发展运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及把握整体结构、领悟情感意蕴的统摄力。在小学里,除了设有音乐、图画、手工等美育课程和课外的社交、劳动、美育活动以外,在其他各门课程中,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等课程中,也都应渗透审美教育的因素。到中学阶段,随着智育课程的扩充,德育课程的加深,美育的范围与深度也应随之增进。除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欣赏的课程以外,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可以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加以阐发。例如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与感人事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秩序与逻辑和谐,物理学中的光谱与色散,化学中的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生物学中无限多样的形态特征与进化规律,天文学中的穹宇星空,气象学中的云霞风雷,只要教师画龙点睛,就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心旷神怡,大大增强奋发自强的律己情操与热烈旺盛的求知欲望。

今天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并且使这些内容得以保存和发展。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带有极强的人文性质,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现行高中必修、选修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文本。课文中无论是语言、结构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这些美的因素如何挖掘,才能让学生理解领悟、融会贯通,老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好课文知识层次和知识训练的同时,更要掌握好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充分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等素质,以实现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塑人格的终极目标,这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可朔性,他们的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的天性是出自人类本身自然的冲动。如果用美的观念去引导、启发他们,就能使学生确立美的观念意识,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淀为理性的东西,指导其人生向成功的方向发展,那么,审美教育在语言教学中的实施,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提供足以激起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

审美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系统。这样的心理结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行性:如审美对象的感知性、联想的随意性、延伸性及跳跃性、情感的愉悦性、激发性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并且使这些内容得以保存和发展。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有意识地把“蜀道之难”的形象着力加以夸大,从而表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 “蜀道之难”的感情。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动情。老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进入一种沉浸其中物我相融的情感共鸣境界。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作出评价判断和审美取向。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趣,这些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也就是说,审美过程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要有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我在教《庖丁解牛》时,第一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十分精彩的场面,我给五分钟让学生分析,是如何精彩的?学生甲说:“这一段作者主要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的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的娴熟。学生乙分析说;“这一段还是用了拟声词描摹刀进到时发出的声音,又对着两个声音进行了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了庖丁动作的节奏感。学生丙说:“这段文字既表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又表现了其动作象舞蹈与音乐的和谐而有节奏”。这些分析不仅把课文理解得有深度,而且把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这些深层次的美探究和思考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由于性格因素、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上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就会有质和量的差别。同是明月,晏殊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苏轼则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是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却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同是送别,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上景物相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所以写诗作文“情”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得导、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猜你喜欢

情趣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诗词要有情趣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