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话分析及语言选择的再思考

2013-01-31李欢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语码语域对子

李欢

(湖北医药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外语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

1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分析作为呈现日常言语交际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特有的方法从众多日常言语交际谈话中解构社会解构。对自然语料以及其解构进行科学分析已经让会话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领域的先驱人物分别是Sacks和Goffman。前者在1960年代关注自然对话的结构分析(structural organization)。而后者从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探究面对面交谈所遵循的规则。Verschueren(1995)曾展望会话分析最终会发展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旨在从日常交谈中发现并展示社会秩序的层级。

早期的会话分析主要关注两点,分别是语言部分的分类(categorization)以及语言序列解构研究(sequential organization)。这类早期研究主要由Sacks以及Schegloff在1968年完成。他们研究电话交谈,把其重点放入了场景谈话(institutional conversations)。在此阶段,电话的开头,结尾结构被清晰用序列的形式展现出来。从70年代开始,学者们更多的关注集中于场景谈话,比如法庭会话,会议会话等。会话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究序列如何构成完整的对话。Levinson(2001)曾把会话分析当做是研究如何人们所制作的对话(utterances)建构成完整的会话结构。会话分析能够处理话轮转换(turn taking)话轮修复(repair)以及由打招呼邀请等小策略(strategy)发起并构成的话语序列。

1.1 话轮(Turn)

Sacks(1968)第一次提出话轮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长久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话轮的概念各不相同。Sacks(1974)提出话轮就是一个说话人A在另一个说话人B发话前所说的一切。之后Leo Van Lier(1988)指出话轮就是一个人单个说话人的发话时间,说话人精心安排用最少的重复或间隙完成发话。Yule(2000)则认为话轮就是任何时候谈话参与者争夺发话权。各个学者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本研究采取Sacks最初所提出的概念。

1.2 话轮转换(turn taking)

话轮转化系统通常被分为两个部分和一系列规则。Schegloff和Jefferson(1974)曾指出话轮建构单位(turn constructional unit)是首要的成分。但同时他们指出随着场景的改变,话轮建构单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会话是由话轮构成的,这其中包括句法单位,比如句子(sentence)小句(clause),它们被看做话轮的单位(Levinson,2000)。第二个部分为转换关联地(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指的是谈话者话轮转换的地方(shift)。从中可以看出,听者愿意倾听发话人的动力源自对话中永远存在转换关联地让听话者参与对话的可能变为现实。

Sacks 认为不论是三方参与的谈话或者两方参与的交流,话轮转换原则都可以适用任何社会交际中。通过此项原则,任何谈话人可以退出谈话,也使得新话题参与者得以继续话题。这其中并不会有过多的明显的界限(boundary)。当说话人在即将转换的位置停止谈话,随后被当前说话人选择的新会话人或自我选择的新会话人将会参与谈话并继续对话。Sacks指出话轮转化的实质就是部分管理系统(local management system)以及整体把控系统(global management system)。因此,说话权的分配以及话轮的大小都在于参与者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与合作(cooperation)。在英语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话轮转换例子来源于Schegloff和Jeffrson在1974年的研究。

1.3 相邻对子(adjacent pair)

一个话轮与其前面的话轮相关联(related)或者与其后面的话轮关联,这种现象被称作相邻对子。相邻对子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典型的对子(stereotypical pairs)通常是一些言语行为(speech act),这一点也可以看作是会话的特征(Schegloff,1973)。相邻对子通常由第一个话轮以及另一个说话者发起的新话轮构成。即将出现的第二话轮通常是基于前一话轮的背景(theme)。相邻对子也可以看做是由两个话语构成的最小话语序列(Sequence)。相邻对子还有一些特点,位置上必须是相邻的,必须由不同的说话人发出,保持先后顺序,第二部分必须紧扣第一部分。

McLaughlin(1984)辨识出几种相邻对子,第一部分必须能够引出第二部分的关联对答(addressed)。这些分类如下,问答对子(question-answer),号召回答对子(summons-answers),打招呼回应招呼对子(greeting-greeting),赞美接受拒绝对子(compliment-accept/reject),要求批准否决对子(request-grant/deny),挑战回复对子(challenge-response)。有条件的关联这一概念引领着相邻对子,因为第二部分是紧随第一部分进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第一部分都会引来第二部分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插入对子(insertion sequence)将会出现插入在相邻对子之间。这种序列的可呈现为Q1Q2A2A1,其中Q2A2被叫做插入对子或插入序列来割开Q1A1的相邻对子。A1会在最后出现,因为插入对子的出现,必将带来对Q1对应的回答。

2 语言选择

双语现象(bilingualism)的研究者一致认为语言选择是一种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而并非片刻随意选择的结果。各个学者观点的区别在于完成对话的概念化以及管理顺序(Li,2000)。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社会身份构建(identification)是由于语言选择所完成的。在语言库(linguistic repertoire)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语言,说话者展现并定义自己的社会关系。事实上,一整个国家都可以由本国人所使用的语言决定的。对于多语者(multilingual)来说,语言选择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同样也是身份构建的方式。我们通过语言选择来保持以及变化种族边界以及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在政治历史的背景下构建我们自己。

语言选择指的是在多语言的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中,人们选择的特定语言形式或者语言变体(variety)。根据Verschueren(1990)指出,语言选择就是利用语言。Labov(1972)提出在语言选择和个人身份以及社会行为中存在干预的关联(intervening link)。语言选择同样也被社会背景以及特定语域(domain)所限制的(Li, 1994)。Gal(1998)认为在人类在参与社会变革中所选择的语言形式。Gumperz(1960)则指出语言选择的变化是根据情景变化得来的,比如说改变参与背景以及活动类型。最后,即便是参与者与背景同样不变的情况下,语言选择的变化是为了达到特别的交流效果。

在Scotton的研究中,她同样发展了这一概念,即,语言选择是人与人关系间的一种展现(symbolic)。Auer从新的框架中看语言选择来自管理社会关系以及完成对话目标。这一分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选择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

2.1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在同一对话中使用多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这种现象对于全球的双语人或者多语人来说是一件社会常事(norm)。人们说话时被要求使用特定语码,说话人同样决定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Li,2000)。在多语言环境中,语码转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因为人类生活在需要语言交流的社会。Scotton(1992)认为语码转换也是一种语言选择。在一种句子中使用不同语言变体。既可以为句子也可以成为词语。Muysken(1995)指出语码转换是双语者或多语者在对话中的选择。Gumperz(1998)认为语码转换在同一对话中或交流中,存在着两个语法体系或次语法体系不一样的语言。Gal(1998)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会话策略,用它来建立或者摧毁社会群体边界。这种定义主要来源于在社会情景中语码转换的功能。

2.2 语域理论(domain theory)

Fishman(1965)曾提出和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个问题并不是有关双语话题同样也是研究社会中的语言。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方式就反应出了Fishman的语域理论。这一理论指的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的一系列情景特点以及其社会行为,而语言选择就是其中的一种社会行为。除了Weinreich(1953)的早期工作,Fishman试图把社会标准的分析和对语言使用的期待加以链接。他的分析集中于稳定的语言选择或者适当的语言使用。他试图连接特定的语言选择与活动背景在一个社会中或者多种文化笔记。Fishman分出了家庭语域,朋友域,学校域,职业域,公共域。语域包括几组情景或话题元素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语言选择。任何一个元素的改变都会导致语言选择的改变。语域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文化标准和期待中的语言选择。语言选择这种社会行为不仅反映出数量也反映出程度(Li,2000).因此,有些学者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亲近,非正式,正式的区别语言领域。

3 二者关联

语言选择可以构成各个策略,是各个策略的载体。策略的实现通常是由语言选择来实现的。透过这些语言选择,我们可清晰看见会话参与者的态度,视角。这些策略的实现可以通过语码转换,语域变化来体现。由此构成出相邻对子,语言序列,以及最终的语言篇章。正是因为在各个策略上不同的语言选择,社会人际关系以及权力的不平等才得以展现。

会话的整体结构以及语言序列可以从其整体语言选择趋势加以解释。为什么一种语言变体会大量出现在会话中,也同样反映出说话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教育背景。透过语言选择,会话结构能够明显得以体现,社会秩序及阶级能够保无保留的透露给研究者(Li,2000).

4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众多研究者根据语言选择的形式和特点来判断会话分析参与者的态度观点及其结构特点。更能通过语言选择特征,判断出会话的场景特征(institutional talk),因此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必要策略来为场景会话下定义,也方便后续学者在这一会话环境中形成研究范式。

[1]Auer,P. On the Meaning of Conversatinal codeswitching [M]. Tubingen: Niemeyer, 1984.

[2]Fishman,J,A.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J]. La Linguistique, 1965,65(12).

[3]Gumperz, J. Discourse Strategi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4]Sacks, H, Schegloff, and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Turn Taking for Conversation [J]. Language, 1974,33(4).

[5]Wei, L. The bilingualsm Reader [M]. London, Routledge, 2000.

猜你喜欢

语码语域对子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鲲池书院张祖培课艺》笺释及其他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语域下土木工程英语词汇文体特征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利用语域预测功能突破听力语言焦虑
从语码交换角度看中国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