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宗羲明文选本编辑思想新探*

2013-01-31文/崔

中国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黄宗羲体例明文

文/崔 霞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学术巨匠,也是我国一位优秀的编辑家。黄宗羲在编辑工作方面用力甚勤,成果颇丰。他晚年编选的《明文案》《明文海》两大明文总集,收录了有明一代的文章,内容丰富,卷帙浩繁,体例精严,他在编选明文集时所呈现出的以文存史、以文存人的编辑目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编辑作风,谨严审慎、科学变通的编辑方法和精益求精、执著敬业的编辑态度等编辑思想多有可取之处,为后世编辑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一、以文存史、以文存人的编辑目的

古代编辑家编书目的各异,但诸子百家、历代鸿儒编书多为一个“治”字。“古代编者编书的目的……本质上是为政治服务的”。[1]此话大抵不错。因历代统治者好以保存整理典籍来标榜“文治德政”,故多令史官从事典籍文献的编纂工作。但《明文案》《明文海》的问世,却非出自统治者授意,而是一位身处易代之际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良知的文化学者,欲肩负起保存明代文化典籍,以部分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私人行为。

黄宗羲编纂《明文案》《明文海》目的很明确:欲成一代之书!他自称:“《明文海》选成,亦一代之书。”[2]“非此不足存一代之书。”[3]门人徐秉义也说:“《文海》成而有明一代有全书。”[4]那么成一代之书所为何来?一言以蔽之:以文存史、以文存人。黄宗羲有强烈的现实文化关怀精神和超人一等的存史意识,他是想借编纂明文保存明代300 年的文章典籍,同时也为撰写《明史》做史料保存准备工作。

1.以文存史的用意

明文浩繁,倘若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文标准,要从浩如烟海之文中择取精华编选成集甚难。在以文存史、以文存人的编辑宗旨指导下,黄宗羲将“经世务用”和“情至为宗”作为自己的选文标准。“经世务用”一直是黄宗羲的治学准则,也是他编纂《明文案》和《明文海》的宗旨之一。他强调以文存史,重视文章的证史补史作用,想要借编文与国史相互参证,为明史的纂修收存资料。因此,《明文案》《明文海》中收录了有关明朝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学术创作和世风民俗等各方面的文章。四库馆臣曾批评《明文海》采“游戏小说家言”入集而“不免失之泛滥”,[5]其实将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收入明文总集中,正显出黄宗羲作为大学问家、大编辑家的高远见识和过人魄力。因为“游戏小说家言”远较所谓正统之文更能凸显明人的生存状况和鲜活姿态,更能反映真实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而《明文案》编成后不久,清政府为撰修明史到各地广征文献,《明文案》便作为关乎明史的著述被抄送史馆,为纂修明史者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材料。

2.以文存人的标准

“经世务用”是黄宗羲对文章实用性的要求,“以情至为宗”则是他就文章艺术性提出的要求。黄宗羲对“情之至者”“情至之语”倍加欣赏,加以标举:“宗羲之意,在于扫除摹拟,空所倚傍,以情至为宗。”[6]“试观三百年来集之行世藏家者不下千家……其间岂无一二情至之语,而埋没于应酬讹杂之内,堆积凡案,何人发视?……向使涤其雷同,至情孤露,不异援溺人而出之也。”[7]

能否“情至”是黄宗羲衡量文章优劣高低的标准,遴选文章入集时也以此为准则。在“宗情”的主张下,他提倡作文应有真情实感,要言之有物,反对虚浮矫饰、浅薄空洞之文。凡舞文弄墨、华而不实者他均弃而不录,对“埋没于应酬讹杂之内”的“情至之语”则备感惋惜,为使明代“至情孤露”“一往情深”的好文不至散失亡佚,才决意编选《明文案》以存文传世。

《明文案》《明文海》依循经世务用、情理兼顾的标准择文,见出黄宗羲独到的眼光,而二选本也确实体现了他以文存人存史的初衷。本着这一选文宗旨,黄宗羲在编选时常以历史的发展眼光全面集中地考量明代文化,既不因人废文,也不因文废人,而是穷搜极讨,广收博采,对道德、学问、情感兼擅之文更从宽采集。

为存一代之文,除了对文章内容主张广收博取,对自己颇有微词的作家作品黄宗羲也极为宽容。他曾撰文批驳、否定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但却力排己见,在《明文海》中录入他们的文章,同时,极力指斥科举八股之害的他在《明文海》中专列“时文”(即当时的八股文)一目以保留原貌。倘若没有博洽兼通、包容并举的全局意识,《明文案》《明文海》恐难成“搜罗极富”的煌煌巨著,也就不会因“其它散失零落赖此以传者尚复不少”而被认为诗“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考明人著作者,当必以是编为极备矣”[8]。

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编辑作风

每位编辑家都希望在编辑活动中实现自己作为编辑主体的美学追求。黄宗羲除追求“以情至为宗”之外,还特别注重求真和求新。求真务实是编辑者需恪守的一条基本原则,而新颖独特则是编辑者水平之更高呈现。这种求真求新的精神在黄宗羲编辑明文选本的活动中也得到了折射和反映。其求“真”主要体现在注重文献资料的真实可靠及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而求“新”则主要体现在突破前人窠臼,于体例和内容等方面力求有独到之处。

1.求真的原则

求真务实的编辑思想贯穿于黄宗羲编辑工作的始终。他认为留存后世的文章应是对当世和后代均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意欲通过选编《明文海》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趣味……注重和提倡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实用文字。”[9]故《明文海》中多是奏疏、碑、传、记、序之类实用性极强的文体。而多录“情至”之文,也是出于求真的考虑。因为真识见与真性情兼备的文章才是可流芳后世的好文章。黄宗羲本着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精神编辑明文选本,为求得完整的文献史料,他“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10]“欲使一代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见大凡”。[11]为使资料准确无误,他认真比勘,甄别考证,去伪存真,以“勤力钜眼”“为之遴拔”,如实记下明代文人的文章。

2.求新的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力求有所突破是黄宗羲编辑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质。他反对蹈袭前人,主张学贵自得,创作选文也贵自得。明代编著纷然杂出,据《明文案上》载,宗羲编集认真研究了前代古文之选,如《昭明文选》《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等文集,析其长短,辨其优劣,供己借鉴,推陈出新。而明代编选文集者还有程敏政、张时彻、张士瀹、何乔远等人,但其《皇明文衡》《皇明文范》《国朝文纂》《皇明文徵》等书“皆多所阙遗疏漏,未能囊括一代之文”。[12]正是有感于前述文选尚有所缺,而明代文集又遗珠累累,因而黄宗羲决意在吸收前代编辑家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选择性,重编一部明文选本,在融合改变中达到创新。

黄宗羲明文选本在编纂体例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如“在选文中特设了‘时文’这一类目,让八股文登堂入室而进入断代文学总集之中”。[13]“时文”类目的设立便是开创性的。而编辑时列有明一代10位最优秀文人的文章为甲案,标示出特色、行事出处及其影响,提供学习之法和写作规范,也是一大创造。而于《明文案》《明文海》中施以点评,淋漓发挥,也展现了他文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创见卓识。

黄宗羲喜欢不断超越和挑战自己。《明文案》《明文海》积二十余载方成,可见他不满足于已有成果,不断追求创新改进,这使他的典籍整理工作也处于不断进步革新的过程中。

三、谨严审慎、科学变通的编辑方法

编辑方法是实现编辑目的的手段。古人编纂书籍注重方法的运用,体例要求非常严格。黄宗羲意在求一代之明文,可如何将300 年明文周全科学又井然有序地编纂出来以体现其最大价值,则非易事。《明文案》和《明文海》文献丰富,卷帙繁多,但编排叙述谨严,分类按目编次,条理清晰,集中有序,令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检阅,足见黄宗羲在编辑体例上是下了工夫的。他不仅对所辑得的明文作品按照特定体例加以编录,而且还反复斟酌调整。

1.谨严有序的体例

将《明文案》和《明文海》两相比较,二者是出于同一目的对相同内容进行整理,但具体收录作家、文章互有不同,体例上也各存差异。《明文案》全书217 卷,收作者约300 余家,文2000 余篇。全书以作者生年先后次序收文,按文体编次,共分13 类,分别为赋、奏疏、碑、颂、议、论、书、传、墓文、哀文、记、序、古文,各类卷数不等,类下再分设目。全书体例清晰明了,简便易查。《明文海》凡482 卷,共收作家近千人,选文4000 余篇,卷数、篇目等均较《明文案》成倍数增长。细加考察,《明文海》编辑体例“仍按文体编次,但与《明文案》相较,类别及排序皆有异”。[14]如《明文海》将原《明文案》“古文”一类下诸条均单独列出,另立为类,并新添加“诏表、述、读、稗”四项,成28 类,各类先后位置编排也有变化。如此结果,究竟是黄宗羲细考各文体后的精心安排还是如四库馆臣所谓的“盖晚年未定之本”,[15]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明文海》内容增加,选文体例上也较《明文案》有所变通。

2.严于学术的追求

对此改变,众人态度褒贬不一。如童正伦认为“著者在编《明文海》时对《明文案》作了取舍,并重新作了编排,使书变得更加宏博精到。”[16]而四库馆臣却批评《明文海》“分类殊为繁碎”、“错互不伦”、“编次糅杂”,甚至得出“必非黄先生所编”[17]的结论。郭英德也称如此一来,《明文海》“极为琐细,反不若《明文案》简洁有序……虽便于按目查考,却不免杂糅错迕”。“反不如《明文案》之合并大类为当”。[18]在此,我们且不论二书体例之变到底是优是劣,但至少由此变动可见黄宗羲编选文集时于体例编排多有斟酌,而分类过细其实也是他作为编辑家以严为旨,追求精品、从高要求的一种结果。至少这种严于学术、慎于编辑的做法,是明代同期其他学者所未能及的。

四 精益求精、执著敬业的编辑态度

编撰可传世之文献是古今编辑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了出精品力作,编辑者必须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执著敬业。黄宗羲编辑古籍时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态度无可指摘。

1.坚韧执著的努力

明代文集编选工程浩大繁复。黄宗羲起意编纂《明文案》时,已年近六旬(59 岁),待《明文海》编成更八旬有余(84 岁),年事既高,生活又艰辛窘困,编纂一代文集于他可谓难上加难。但他不惮年高,不惧艰辛,辗转于各地搜求藏书、抄录文章,并孜孜不废,择优去劣,选精汰粗,掇菁撷华,用心秉笔纂述,终成就费时七载方编成《明文案》,后又举15 年之功增益扩充《明文海》的宏业创举。对此,徐秉义曾慨叹:“姚江梨洲黄先生初有《明文案》之选,其所阅有明文集无虑千家,搜罗广矣,犹恐有遗也,询谋于余兄弟伯氏,细检传是楼所藏明集,复得《文案》所未备者三百余家。先生惊喜过望,侵晨彻夜,拔粹摭尤。余亦手抄目勘,遥为勷理。于是增广《文案》成《文海》。”[19]宗羲为编好明文总集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于此可见一斑。无怪乎万贞一盛赞说“舍夫子而外,孰有缘再能聚数千家之集于一家,而又得勤力钜眼如夫子者而为之遴拔乎?则此《文海》,夫子目光心血之所存,有明三百年文士英灵之所寄也”。[20]斯言诚哉!

2.精益求精的态度

黄宗羲认为编辑图书不仅要对当时人负责,更要对后世人负责,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虽然编选一代文集工程浩大繁复,但他却不厌其烦,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对待,也正是在精益求精的态度下,才会有同一内容不同文集的出现。他曾就多次修改创作一事自称“余于旧本间有改削者”是缘于心中常怀“畏后生之意”。[21]实则于此可见他极为审慎负责、日求精进的编纂态度。

黄宗羲在明文编纂方面的努力还不止于此。《明文海》辑成后,为方便儿子课读,黄宗羲又从《明文海》中选其优者加以勾画圈点,后经黄百家整理成《明文授读》62 卷,由张锡琨刻印。《明文授读》堪称是《明文海》的精华本。正是在黄宗羲坚韧执著、精益求精的努力下,才有为后世称道不已的《明文案》《明文海》《明文授读》等明文选本问世。

当然,黄宗羲的明文选本也有疏失之处,如编辑时因过于求全而难免庞杂,以致体例过细,稍显混杂,而选文因要符合自己的编辑标准必难周全,部分明代大家的文章被漏收也甚为遗憾。但这丝毫不影响黄宗羲成为我国编辑史上成功的大家。他以惊人的毅力、独特的视角审视和编纂了有明一代的文人文章,不但为后代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古代文献,还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编辑思想,其精湛的编辑思想和编辑著作共同辉映后世。

[1]胡光清.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一般特点——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一·叙论(下) [J].编辑之友,1989,(2):12-16

[2](明)黄宗羲.与郑禹梅书[A]//沈善洪.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79

[3]黄炳垕.黄宗羲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3:49

[4][19][20](明)黄宗羲.明文授读[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0 册.济南:齐鲁书社,2002:203

[5][6][8][11][17][19](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9:1038

[7](明)黄宗羲.明文案序上[A]//沈善洪.黄宗羲全集(第十册)[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19

[9][13]张思齐.比较视域中的《明文海》研究与明代时文格局[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91-98

[10](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A]//鲒埼亭文集选注 [M].济南:齐鲁书社,1982

[12][14][18]郭英德.黄宗羲明文总集的编纂与流传——兼论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的文化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88-93

[16]童正伦.明文海的编纂与传本[J].文献,2003,(7):173-187

[21](明)黄宗羲.南雷文定凡例[A]//沈善洪.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83

猜你喜欢

黄宗羲体例明文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黄宗羲一生勤奋
奇怪的处罚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奇怪的处罚
黄宗羲 “风雷之文” 诗学思想内涵浅析
奇怪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