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看国产幼儿绘本创作
2013-01-31胡衬春
文/胡衬春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阅读被认为是一项对人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而早期阅读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和成材具有重要意义。据哈佛大学的一项3~19岁儿童语言和阅读能力追踪研究发现,儿童早期语言和阅读的条件环境能力与他们的未来阅读能力以及所有学业成就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1]而图文结合的幼儿绘本(即图画书)为儿童早期阅读提供了最合适的材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儿童经典绘本被公认为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学龄前儿童读物中70%是图画书。这是因为绘本不同于一般带插画的书,更注重通过文字和图画互动协调,共同来完成故事的叙述和表达;绘本也不同于连环画,传统连环画是为它的两行文字做插图,图画在书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与绘本有所不同。[2]目前,我国幼儿绘本市场发展迅速,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尤其是引进了国外大量优秀绘本,深受儿童读者欢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我国原创性一些幼儿绘本,不能以儿童为本,贴近儿童生活,满足儿童需求。本文从儿童阅读心理来观照国产原创幼儿绘本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相关人士注意与思考。
一、幼儿阅读心理特点
1.幼儿情感情绪具有易感染性
他们无论是在阅读图画故事书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带有移情色彩,即非常容易受到某些情绪特征的影响,也很容易接受客体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客体。与成人相比,儿童经常进入自然界那个和我们相接近的具有特殊生命的领域,体会到飞翔中小鸟的快乐、嬉戏中的小猫小狗的自由和怒放着的花朵的幸福。移情能使个人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从而识别并体验到别人的情绪,这不仅对于儿童的社会知觉、人际交往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儿童能由此获得对自然、现实和审美的认识,激发其对艺术的爱好和创造力。
图画故事书的丰富情感世界为儿童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幼儿的情感有着不同于成人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艺术反映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十分敏感,他们往往喜形于色、爱憎分明,其情感真挚细腻。图画故事书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人世间各种复杂情感的世界,幼儿在一个个图画故事书中见识了人生百态,也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最重要的思维特点。有研究表明,三至六七岁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具体形象性包含着具体性和形象性两个特征。
具体性是指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如“交通工具”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而“小汽车”这个概念较为具体,所以幼儿掌握“小汽车”这个概念比“交通工具”要容易。
形象性则是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的生动形象总是容易吸引住孩子。因此,幼儿在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如幼儿在听故事时,常需要有图形或实物来辅助,或者依靠生动的语言引起头脑中的事物形象来帮助理解。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将头脑中获得的信息片断连缀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依靠的是画面呈现的形象或由成人生动的语言(讲故事)引起幼儿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即表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4]
3.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5]这里的“再造”,一方面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是根据当前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如读鲁迅的《阿Q正传》脑海中浮现阿Q的样子来。另一方面,这种新形象并非自己独创。如看着书本介绍,尝试自己做衣服。
幼儿期,其想象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在中班或大班时期,幼儿的想象开始朝创造性想象和有意想象发展。好的图画故事书能以丰富的表象和色彩来影响和推动幼儿想象的发展。图画越丰富、准确,幼儿的想象也就越合理、新颖和深刻。而精彩的故事情节也能激发幼儿的再造想象,培养幼儿想象的发展。
4.游戏心理
游戏是儿童用来娱乐的重要方式。游戏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图画书对于儿童的吸引还来自于看图书能“玩游戏”。比如孩子争“当”图画书中的某一角色;看到画面上有几个角色,会去一个一个地数;好的图画中蕴藏着丰富的细节,“找细节”也成为儿童的乐趣;甚至会模仿图画书中的角色唱歌、跳舞。幼儿总是带着游戏的心理进入阅读,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就是进入故事的世界、体会快乐的过程:一边看书,一边展开着快乐的想象,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亲历各种好玩的事情。这是阅读图画书的乐趣,也是图画书的魅力所在。
二、从儿童心理看国产幼儿原创绘本创作中的问题
在我国的一些原创幼儿绘本中,存在着质量不高、情感苍白、说教严重、缺乏美感、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结合儿童阅读心理来看,我国原创少儿绘本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忽视儿童的主体性,情感苍白,说教严重
儿童的情绪细腻真挚,爱憎分明,好的图书让他们体会到人间的丰富情感、人生百态。同时能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并能让他们体会到作品中的高级情感,如崇高、优美、悲伤,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有趣的体验,如滑稽、幽默等。通过阅读故事书,幼儿被深深地打动,久久地沉浸在故事的情感世界里,理智感、道德感、美感这些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获得发展。但目前市场上的幼儿故事图书,许多情感苍白,说教严重,缺乏美感。如充斥市场的“好孩子好素质”之类的图书,采用的千篇一律的叙述模式——不按照某一规范行事,就会得到嘲笑或者受到处罚,小动物意识到后,改正了错误,得到奖励。最后加上作者的总结,小朋友要如何如何,否则就怎么样。这种图书只是为了迎合家长和老师的产物,而不是根据儿童心理需求制作出来的。
相比之下,国外的少儿故事图书优美得多,不仅人物个性鲜明,而且情节生动有趣,能深深地吸引儿童。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里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它们俩在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和小兔子稍微少一点的爱,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两只兔子都获胜了。整个作品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小兔子亲切可爱的形象、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构架以及形象、新奇的细节设置都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这个故事很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和游戏心理,同时又能引导他们体会爱的情感。
2.图画与文字配合生硬
“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6]文字可以从容、细致地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摆脱表面字符的局限,表达深层或隐藏的东西,传达言外之意。而图画则通过使用具体可感的视觉语言,如色彩的对比、光线的变化、形象的象征、隐喻、暗示以及构图的组合等来表现人物的情绪,揭示人物的心理,并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引导儿童通过看得见的画面,去想象看不见的主题思想。在儿童绘本创作中,文字和图画应当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其文字应当是开放的、简洁的,而图画应当是细致的、丰富的。在国外的大部分绘本中,通过文字的阅读至多只能获得故事的梗概,而不能了解具体的细节。而插图则向读者描绘了具体、深入的事情发展的全过程。[7]
然而,在我国国产的很多幼儿绘本中,文字和图画的结合生硬,有时候就像油和水一样,文字是文字,图画是图画。文字对细节的叙述不遗余力,而图画则机械重复着文字的内容。研究者翻阅了十几本国产的儿童绘本,几乎都存在着这一现象,看完文字就可以了解故事内容,根本不需要再看图画。此外,中国行业研究网的一篇关于国内儿童图书创作的文章发现,国内很多幼儿绘本创作存在文字粗制滥造,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以及绘画技法缺失的问题。这是因为很多图画书工作室只是把图画书当成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3个月就能生产出一个系列。例如,一个8字形,简单变形就可以形成小孩、小猪、小狗等形象,整本书的图画就是这么一个8字,经常看这样的图画书,会令孩子们丧失对于艺术的想象力。
3.过于依赖传统元素,与当下幼儿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在我国,也有一些好的原创作品,比如对中国元素的挖掘,如保冬妮的《虎妞妞》《神奇虎头帽》《小小虎头鞋》,熊亮的《京剧猫》系列、《灶王爷》《石狮》《年》等;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现,如采用剪纸形式来表现中国的民俗民风的《虎年的礼物》;还有一些对于中国传统童谣的再创作,如周翔和熊亮创作的不同版本的《一园青菜成了精》等;甚至还有些采用寓言故事来进行创作。但这些作品的缺陷,是主题都比较单一,缺乏贴近现代儿童生活和心理。
幼儿的思维以具象性思维和再造想象为主,只有他们熟悉的东西才能为他们所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比如《一园青菜成了精》,文字语言的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往往会让儿童难以读懂故事,而且现在大部分儿童都对农村生活并不熟悉,难以理解蔬菜的成熟过程以及其中的趣味呈现。因此,尽管我们要提倡发扬传统文化,但如何把传统文化和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还是一个幼儿绘本创作面临的新课题。
4.创作雷同,细分不够
在我国低幼儿童绘本往往以小学一年级为界,其以下统称为低幼儿童读物。但事实上,这一阶段却是人生生理和心理变化极大的几年。比如,在0~2岁这一阶段,对细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喜欢模仿;2岁半~3岁,开始建立概念,产生自我意识;3~4岁,开始对色彩感兴趣,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开始不断追问“为什么”;4~5岁,开始表达情感,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并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兴趣,开始崇拜偶像;5~6岁,社会性兴趣开始形成,会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并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感兴趣。[8]儿童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对绘本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对绘本进行进一步细分。国内的低幼儿童绘本一般创作理念较为单一,同时对市场的细分不够。虽然很多绘本标明是为0~3岁或者3~6岁的儿童打造,但从内容上看,故事情节并无多大差异,其创作手法也雷同。
此外,不同的绘本阅读方式,也应进行不同创作。一般来说,幼儿绘本阅读可分为以下四种:①赏读型,这类图书的阅读重在反复,欣赏语言的神韵与声韵,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此类绘本的图画往往也用抒情优美细腻的笔触营造一种美感,让孩子在视觉的感知与听觉的感受中,使心灵柔软、敏感起来。②表演型,这类图画书有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起码有两人或以上的对话,适合让孩子进行表演型的阅读。③想象型,这类图画书以悬念营造和想象为主要特征,在故事中融入趣味与想象。④综合型,融合了以上多种类型,有赏读,有表演,有想象,可以选取一个重点,融合其他要点,在多法融合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不同的儿童绘本能满足儿童的不同心理需求,也对创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赏读型的图画书经常要求儿童与父母一起阅读,应更注重画面的美感和语言的神韵与声韵,而对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要求不是很高。表演型可能要求有生动的情节、个性丰富的人物,并且有一定的对话。而想象型如果能做到故事丰富生动,有高潮则更好,但这种图画书可能不太适合生活经验不足、想象力有限的小班的孩子。综合型可以兼顾以上种种要素,但也可以侧重其中一种。
内地儿童绘本市场正处于上升期,家长和幼教机关对儿童早期阅读越来越重视,而要使我国原创性儿童绘本能真正占领市场,并有所发展,必须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位、转变创作理念、细分绘本阅读市场。
注释:
[1]Burns, M.S.,Griffin,P.& Snow, C.(Eds).(1999), Starting out right: a guide to promoting children’s reading succ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转引自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姜小玲.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空间大路途远[N].解放日报,2011-1-12
[3]陈帼眉主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4
[5]陈帼眉主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康长运,唐子煜.图画书本质特点研析[J].大学出版,2002(2):30
[7]李莉.绘本的叙事要素[J].艺术与设计,2009(11)
[8]孙瑞雪编著.捕捉儿童敏感期[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