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近况
2013-01-31吴英姿
吴英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9中医本科班,广州510405)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近况
吴英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9中医本科班,广州510405)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况;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属于中医学“崩漏”、“闭经”、“不孕”等范畴[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由于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单纯中医药或西药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研究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PCOS的部分临床进展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病因病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功能失调,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而肾虚又是主要因素。虚、热、瘀、痰互结,损伤冲任,胞宫藏泄失司而导致此病。
1.2 西医病理机制[5]PCOS病理生理涉及范围广,目前己知的病理改变是性腺轴的功能异常、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已证实PCOS患者垂体对外源性GnRH的敏感性增加,LH释放频率及幅度增加,从而造成高HL血症,形成恶性循环[9]。PCOS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失去周期性波动,一直处于高水平,通过旁分泌作用刺激卵泡膜细胞产生过多雄激素,从而促进高雄激素血症形成。
2 诊断标准
2003年国际上对PCOS诊断标准取得一致[4],如果
妇女有下列三项中的两项并除外其他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疾病即可诊断PCOS:①排卵少或不排卵(常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②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和/或生化特征;③卵巢多囊性改变。经阴道超声检查至少一侧卵巢见到≥12个直径在2~9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增大(>10mm),即可诊断多囊性卵巢,定义中已不包括卵泡分布和间质回声增加。
3 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
张欢欢等[6]。用促排卵药加用四物汤加减治疗痰湿夹瘀型PCOS。两组病例均于月经第5d或药物撤退性出血第5d起口服达英-35,连服21d为一个周期。B超监测卵泡成熟或近成熟时肌注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组于月经干净后加用中药汤剂口服,基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减。治疗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李晓红等[7]。用促排卵药联合补肾活血方药治疗PCOS。口服西药达英35片自月经周期第4 d起服药、盐酸二甲双胍片20d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用药基础上,口服自拟补肾活血汤。自月经周期第4d起服药,连服20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中临床疗效、排卵、妊娠情况、平均卵泡体积变化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光爱珍[3]。主张用促排卵药配合中药及针灸治疗PCOS。治疗组: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治疗:克罗米芬片连用5天;周期第5~10天口服健脾补肾为主的中药。月经周期第10~17天口服以健脾疏肝为主的中药;且在周期第13~17天连续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68.33%。
张长花[8]。主张用雌孕激素加予辨证论治并结合月经生理周期变化使用中药,对照组予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加氯米芬促排卵。即月经来潮第5d,予黄体酮肌注1周;撤退性出血后第5d,开始予氯米芬5d;第6d予乙底酚,共20d;最后5d予安宫黄体酮,连用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疗法:予黄体酮肌肉注射,连用1周;撤退性出血第5d开始予氯米芬5d。中医用月经周期疗法。结果表明,治疗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结语
中医药治疗PCOS和西医治疗PCOS各有优势,但因本病的治疗具有时间长的特点,单纯服用西药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中医药方面,药物剂型尚有待改进。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来治疗PCOS,二者优势互补,临床疗效较单纯用西药或中药显著。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
[2]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9.
[3]关爱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18(6):54.
[4]Revised 2003 coiisensu8 oR diagnoa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heahh riBh№lated t0叫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J].HumReprod,2004,19:41.
[5]李美芝.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7):444-445.
[6]张欢欢.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0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7):12-13.
[7]李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2-13.
[8]张长花.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J].河北中医,2009,31(4),577-57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102
1672-2779(2013)-11-0155-02
��张文娟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