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荣教授运用益气燥湿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探析
2013-01-31孙宏文
孙宏文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215009)
任光荣教授运用益气燥湿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探析
孙宏文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215009)
益气燥湿健脾法;任光荣;消化性溃疡
任光荣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系苏州市中医院前院长、主任中西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从医五十年,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治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吾随师侍诊,亲聆教诲,获益匪浅。现将任光荣教授运用益气燥湿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理论依据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称为“后天之本”。脾的主要功能为“脾主运化”,它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两方面,前者指脾有消化、吸收及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后者指脾有促进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等功能旺盛,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运输功能衰退。中焦脾土最易被湿所困,湿阻脾运则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脏腑功能衰退,最终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变证叠起。以消化性溃疡而言,现代医学认为: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胃肠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出现的攻击因子强于防御因子,因而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或有胆汁反流造成的H+离子逆流,胃酸或胃蛋白酶加强对胃黏膜的损害,而胃黏膜本身的抵抗力减弱,黏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再生不足或血液循环障碍,最后便造成溃疡产生。任教授认为:脾气虚弱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本内因,与现代医学认为防护因子的减弱是溃疡病发病的主要因素相关。而脾气虚弱也是溃疡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益气健脾药可以促进防护因子的增强,加强上皮细胞的再生,调节黏膜的血循环。因此可以认为,在消化性溃疡病中,脾气虚弱与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减弱具有相关性。脾胃虚弱者的胃镜下表现常见胃窦苍白,幽门舒缩不良,胃体黏膜出血及溃疡等。根据文献报道,溃疡病中60%~70%表现为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型,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应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治疗,可以促进黏膜的防护因子和屏障功能的增强,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调节黏膜的血循环从而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1]。
2 用药特色
任教授根据消化性溃疡的成因及临床症状,认为本病虽生于胃,但根在脾,脾气亏虚为最基本的病机。其成因可由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所致。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职场竞争激烈,容易产生精神刺激,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脾,日久脾土受戕,导致中虚气滞;日常生活应酬频繁,饮食肥甘厚味,久则酿湿生热,或饥饱失度或服药不慎,损伤脾胃,导致脾虚湿阻,运化失常;所谓外感六淫,客于脾胃,包括日常起居寒热不均或感染幽门螺杆菌,致脾胃受损,中焦虚弱。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整日外出奔波,过度劳累,劳心劳力,耗伤中气,亦可导致中焦脾胃虚弱。基于上述病机特点,任教授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强调益气健脾,同时认为健脾的最好方法是运脾,脾喜燥恶湿,运脾之法是通过燥湿来体现的,因此治疗时益气燥湿为常用之法。
任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每以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其在“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的机理”一文中曾指出[2],黄芪建中汤能抑制溃疡病人的胃酸分泌,尤其是基础酸的排量下降明显,使得溃疡病人的高酸状态降为正常或基本正常。此外,黄芪建中汤对溃疡病患者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且对胃泌素的分泌调节有一定影响。所以,任师擅用黄芪、党参补中益气,温脾散寒为君,且有升阳举陷,扶助正气,愈疮生肌之功,配合茯苓、苍白术、厚朴、砂蔻仁、姜半夏等健脾燥湿是为臣,两组药物合用,增强了补脾运脾之功。任师认为: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虚常致气滞,不通则痛。所以任师治疗时常以木香、制香附、陈皮、佛手、乌药、川楝子、郁金、柴胡、沉香曲等理气和胃,通降胃气,使胃腑气机调畅,疏其壅滞,通则不痛也。同时任老喜用槟榔一味药,其入胃、大肠经,消积行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推进胃肠动力的作用[3]。对于日久胃痛不愈的患者,考虑瘀血阻络,新血不生,任师多加用失笑散或丹参饮活血止痛,祛瘀生新。对于寒象明显的患者,任老多加用吴茱萸,良姜温中散寒止呕;对于热象明显的患者,任老喜用黄连或龙胆草,苦寒通泄,且具有抑杀幽门螺杆菌的功效。对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患者,则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幽门螺杆菌(HP)是与消化性溃疡发病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其致病多具“热”“毒”表现,有效治疗HP感染,根除HP是治疗溃疡病的主要方法。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适当佐以清热解毒,具有杀菌、抑菌作用的中
药,可以提高抗HP的疗效。药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黄连、龙胆草、蒲公英、黄芩、白花蛇舌草等。另有一味仙鹤草,药理研究认为其也具有抗HP的功效,且有收敛止血之功,也为任老所常用。
任老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是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被打破所致,胃溃疡的发生以黏膜保护因子作用减弱为主,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则以攻击因子的作用增强为主,其中高酸分泌起主要作用。任老将西医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的辨证用药相结合,辨证与辨病互参,抑酸与护膜同用,护膜可以加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保护因子的作用增强;抑酸则削弱了对胃黏膜的损伤因素,使攻击因子的作用减弱,两方面均能有效修复损伤的胃黏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任老常用乌贼骨、煅瓦楞、浙贝抑酸护膜,参三七、白及活血敛疮,止血生肌,促进溃疡面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
3 验案举隅
林某某,女,47岁,公司职员,苏州市沧浪区人。主诉:上腹隐痛反复一年余,空腹为主,伴嗳气、反酸。2010年4月15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A1期)(0.5×0.5cm,表面覆白苔,周边充血水肿),胃窦、胃体黏膜充血水肿,见散在斑片状糜烂。西医诊断: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初诊:2010年4月20日,患者上腹隐痛不舒,空腹为主,得食稍缓,伴嗳气,反酸,恶心,口淡乏味,大便偏溏,舌胖质淡,苔白腻,脉细软。B超:肝胆脾胰无异常。辨证为脾气虚寒,运化失健,中虚气滞湿阻,胃失和降,治宜健脾散寒燥湿,理气和胃止痛。处方如下:党参15g,炙黄芪15g,苍白术各10g,吴茱萸3g,仙鹤草15g,高良姜3g,姜半夏10g,茯苓10g,乌药10g,瓦楞子30g,薏苡仁15g,制香附10g,沉香曲15g,玄胡10g。14剂。
二诊:药后症减,食后腹胀,嗳气,纳可,已无反酸恶心,二便亦调,舌淡苔薄白,脉软。酌加理气消胀之品,处方如下:党丹参各15g,炙黄芪15g,山药30g,高良姜3g,法半夏6g,茯苓10g,瓦楞子15g,仙鹤草15g,制香附10g,沉香曲15g,陈皮6g,厚朴10g,玄胡10g,绿梅花6g。14剂。
三诊:腹胀减轻,无腹痛,宗前法再进。用药如下:党丹参各15g,炙黄芪15g,山药30g,浙贝10g,柴胡、延胡索各10g,九香虫10g,沉香曲15g,白术10g,绿梅花6g,乌药10g,香橼10g,白花蛇舌草10g,姜半夏10g,炙甘草6g。28剂。
四诊:今复查胃镜示: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1期)。②浅表性胃炎,已无充血水肿和糜烂,诸症消失,纳可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软,续以益气健脾,理气和中,处方如下:党参15g,炙黄芪15g,白术10g,山药30g,浙贝10g,瓦楞子15g,佛手10g,制香附10g,淡芩6g,沉香曲15g,绿梅花6g,谷麦芽各15g,炙甘草6g。28剂。
按:患者胃痛一年有余,当属慢性胃痛,病情缠绵,病因多起于脾胃虚弱,虚多于实,因实致虚,表现为纳差,口淡,便溏,舌淡胖,脉细软等一派虚寒之象。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故用了益气健脾、燥湿散寒法以温中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患者尚有嗳气,反酸,恶心等胃失和降之象,叶天士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的和降,以胃腑阳气的温煦,推动及阴液的濡润为基本条件,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的通降,但胃之和降,非胃腑独自之功,与脾气、肝气、胆火、肺气及大肠的传导密切相关。胃失和降,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阻碍气血运行,而形成气滞、湿阻、痰结、火郁等。故治疗上不忘通降,用了制香附、玄胡、吴茱萸、佛手、沉香曲、厚朴、九香虫、香橼等药,寓通于补。另外,用了苍术、薏苡仁、法半夏等燥湿和胃。任老擅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了蛇舌草,仙鹤草,淡芩治疗黏膜的充血糜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黄炳山.脾虚实质的探讨(附1000例临床病例分析)[J].上海中医杂志,1981,(6):28.
[2]任光荣,龚正亮,孔祥亭,等.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的机理[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8-20.
[3]任光荣,李晓兰.槟榔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胃窦及回肠M2、M3RmRNA表达的影响[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21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51
1672-2779(2013)-11-0077-02
��吴义红
20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