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2013-01-31关晓光
关晓光 刘 博 李 晓 张 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中医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关晓光 刘 博 李 晓 张 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科学精神对优化素质结构具有动力性功能,人文精神对优化素质结构具有基础性作用。提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化水平,是由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属性决定的;探讨了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及当前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方法。
中医药院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素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加强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地开展。加强医学类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全新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学术和育人的阵地,无可推卸地担当着继承中医科学、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对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对促进中医学子的全面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 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由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属性决定的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意志、信念、气质、品质、责任感、使命感的总和。它建立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念之上,是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对科学活动主体要求的一种理性升华,是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即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尊重与追求精神,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需要。而素质教育则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尊重人的主观能力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点的教育,它是追求全面质量的教育,其基点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之在各个方面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可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质上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实质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医学学科,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的人文知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从当前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中医文化涵养,与社会需要和中医药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新生入学后,往往没有很好的思维过渡,直接陷入古今中西的文化冲突之中,让尚未感受到中医文化精髓的年轻学子在古典文化与现代快餐文化并行的环境中显得无所适从。中医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蕴涵着深刻的科学方法论。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是古代的系统辩证哲学方法,“从象测脏”实际上是原始的黑箱方法,“取类比象”实际上是原始的同构方法以及系统方法。这种发散性思维、立体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构建起了中医体系中完整的科学理论基础。因此,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育实际上是中医学学科内在属性的具体要求与表现。
2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医学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期学生能够胜任医疗工作。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满堂灌、满负荷的学习,大量的记忆背诵,使学生没有时间来认真思考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在考试中,重知识概念轻知识运用,无形中促使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忽略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强硬记忆,应对考试,而抑制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知识理解与运用,导致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得不到激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这样在思想上给予较大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推动学生追求真知,形成实践创新的良好学风,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 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提升科学素养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有机系统,单纯依靠医学学科本身是很难全面深入掌握的,其发展需要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及人文社科多学科领域的介入与合作。因此,对当代的中医药大学生注重医学理论教学、夯实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解现代科学、参与科研的更多平台与
机会,鼓励本科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自主研发与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科学精神及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积累经验,在科研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培养科学精神及能力。
3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实践教学比例,无疑是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的医学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人文类课程,但是很多高校的人文类课程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且对于哲学、文学、美学、音乐、逻辑学等既能反映时代人文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程却少有涉及。实际上,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文学、音乐、艺术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以及思维方式的拓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上可以把优秀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的、医学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人文化的理念分析现实问题,这样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也能够用人文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3.2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其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应给予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力支持,扶持各种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音乐欣赏、绘画书法、文学创作、演讲辩论、下乡扶贫、名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使其获得在课堂上得不到的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在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加强引导,使校园文化活动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避免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袭。二是注意提高质量,避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苍白无力,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4 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增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化教育过程中,核心是学生主体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素养形成认同机制。没有认同,就没有内化,没有认同就不会发展为接受。而认同机制的动力来源于主体的心理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学生生活中出现,并成为一种内化的基本素质,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需要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原初动力。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根据自身素质结构调整和提高的需要,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调整、自我内化,持续不断地获得整体素质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体现的人的主体性和能动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动力。它不仅使大学生获得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素质内容,而且素质知识内化后转变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调整和完善自身整体素质。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42
1672-2779(2013)-11-0064-02
��杨 佳
201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