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漏斗效应与中医师承制教育
2013-01-31翟笑枫董惠娟
翟笑枫 董惠娟 陈 喆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200433)
沟通漏斗效应与中医师承制教育
翟笑枫 董惠娟 陈 喆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200433)
沟通漏斗真实地体现了人与人交流时客观存在的障碍,中医临床教育尤其受到这一效应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医教育中沟通漏斗效应的原因及对策,提出师承制教育是有效沟通漏斗现象的方法。
沟通漏斗;中医教育;师承教育
沟通漏斗,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工作中团队沟通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它描述了这样一张情况: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在开会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100%的东西时,你说出来的只有80%,那些东西已经漏掉20%了。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了、消化了的东西大概只有40%。等到着些人遵照领悟的40%具体行动时,已经变成20%了。
沟通漏斗这一现象,真实地体现了人与人交流时客观存在的障碍,信息量越大,这一效应越明显。这种障碍只能尽量去减少,而无法彻底消除,真正的伯牙子期之间那种心有灵犀是可遇不可求、甚至是不存在的。这一障碍存在于日常生活各方面,而在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医学教育中的特例中医临床教育尤其受到这一漏斗效应的影响。
1 中医教学中的沟通漏斗现象尤为突出
中医临床教学和现代医学的临床教学有所不同。现代医学建立于生物解剖学基础,往往从疾病发生的主要解剖系统开始,涉及其生理病理特点,而后根据这些特点给出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方法。其线条单一,逻辑清楚,发力集中,因此学生容易跟随、记忆。而中医理论系统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动植物知识、道教文化、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体验等,信息量巨大而庞杂。中医老师在传授临床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经典理论、中药知识以及个人临床经验等,一次讲课所欲表达的知识量可能上溯《黄帝内经》,下到一念心得,包含了一个复杂体系的知识集合。而听课的学生,往往只能领会其中一二,或对于经典条文有所感悟,或记住老师所举的具体事例。一节课下来,沟通漏斗的效应显现无遗。考试时自然只能按照教材条条框框,划出重点,加以记忆。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 师承制是减少教学中沟通漏斗效应的有效方法
认识到沟通漏斗效应,对于改进中医临床教育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所讲授的知识是否传达到位,是否发挥作用。如果有问题,应该想办法加以解决。其实在中医教育中,应对沟通漏斗本有着很好的途径,那就是师承制教育。
现代教育体系环境使得中医教育主要由院校制来实现,传统的师承制教育似乎已被遗忘。但是就中医教育本身而言,师承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大致分为5种,即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论辩及自学成才[1]。其中,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院校制教育采用课堂讲座形式,辅以卷面笔试考核,由于上述沟通漏斗的存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因此现实中很多学生感叹,本科毕业后上了临床才真正开始学中医。师承制教育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减少沟通漏斗的出现。
消除沟通漏斗的方法之一是质问。这一点在师承制教育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老师讲授某一疾病的诊治后,在课后或临床诊疗中,会就自己想表达的思路,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其掌握的程度以及有无偏差,再加以强化或纠正。这一过程,类似于考试,但其绝不是靠一张考卷能达到的。师承制教学要求学生常年跟随老师,接触时间充足,随时有机会对教学内容加以重复、修正。
另一个减少沟通漏斗的方法是监督。老师讲课时传达的思路,学生可能领会了,但是能不能转化为真正的实践技能?这在师承制教学中也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常有师承制的老师会这样教育学生,在临床跟师时,老师看到某患者情况和自己教学时所讲某个知识点很相似,这时常会停下来,让学生试着阐述甚至试处方。让后老师根据其表现加以辅导。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让学生终身牢记。
综上所述,传统师承制教育模式是中医临床教育教学的一个经典模式,有着极大的优势。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不但能保留院校教育的体系完整、管理规范等优点,同时也能汲取师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实践等精髓[2]。传统的师承强调中医思维理念和临床实践的延续;院校医学教育注重当代科技,将临床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可能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新途径之一[3]。特别是在应对知识体系庞杂的中医教育时,可以有效地利用师生互动、重复、强化,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传播的沟通漏斗效应,这一点,是院校制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应该在将来的中医临床教育活动中加以重视和充分应用。
[1]张新仲.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浅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4):52-53.
[2]宣江雷,柯瑜,刘新亚,等.中医师承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72-74.
[3]谢建群,杨永清,季伟苹,等.现代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4):87-8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40
1672-2779(2013)-11-0061-02
��杨 佳
201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