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郁汤加减协同西药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
2013-01-31郭万林
郭万林
(吉林省白城中医院神经外科,白城137000)
治郁汤加减协同西药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
郭万林
(吉林省白城中医院神经外科,白城137000)
脑中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学对脑中风患者心理康复十分重视,中医认为“中年以后,肾精渐亏,精血不足,阴虚阳亢,虚火灼津,津液膏脂聚为痰浊,令血行涩滞,痰瘀阻络。”抑郁症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并继发于中风之后,故同样具有这一病理特点。中风患者病后由于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瘫痪、失语、吞咽障碍等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加之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最初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对社会适应力下降,会陷入绝望、担忧、悲伤、思想负担重,而普遍表现为焦虑。本文依据中医“宣阳开郁、振奋阳气、调畅神机”之理论,自拟治郁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间我院脑神经病房住院患者75例病历资料,男48例,女27例;年龄63~84岁。评分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的严重程度》[1]为参考,抑郁评分均值21.6分。治疗方法采用治郁汤加减协同西药疗法,同时选择单纯采用西医治疗89例患者的资料为参考组。
1.2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包括保护脑细胞的药物、活化脑代谢的药物、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血小板凝集剂等。入选的7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治郁汤加减,方药组方:白芍12g,炙甘草6g,桂枝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大枣30g,生姜3片。兼有郁热或阴分不足者,减桂枝用量,加白薇、麦冬、石斛等;心悸不安者,加茯苓、甘松等;阳郁甚或阳气不振者,加巴戟天、炮附子、淫羊藿等;兼有阴郁化热、心火旺者,加丹参、莲子心、黄连等;兼有痰热者,加青礞石、黄芩、半夏、陈皮等。1天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以4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按照“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标准评估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入选的75例患者,52%的患者显效,好转率达到40.68%,总有效率为92.68%,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89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13%。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现代医学衰老学说,如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说、免疫功能低下说等均支持中医学增龄性虚损的观点,衰老
后机体功能代谢紊乱或低下是引起多种老年性疾病的主要机制。抑郁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具有增龄性虚损的体质基础,加之中风后遗症迁延难愈,久病成虚,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的衰减及气血的虚损,在此基础上,复因恼怒、忧愁、思虑、悲哀等情志刺激而使人体气机紊乱、郁结,从而导致郁证发生。正如《赤水玄珠》所言:“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杂病源流犀烛》曰:“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也强调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抑郁症以精神抑郁为临床特征,属精神障碍性疾病。脑主神明,总统诸神,脑为精神活动的主宰,一切精神、意志、思维、情感等活动皆受脑的支配。脑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思维敏捷,灵机善变;反之则精神萎靡,思维异常,反应迟钝。脑神的物质基础为脑髓,髓则由肾精所生,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不足则精血亏虚,不能奉养,而致脑髓空虚,脑神失养,影响精神、意志、情感等活动。在中风急性期,风阳火亢,风火相煽,痰瘀阻窍,以风、火、痰、瘀等邪实为主要矛盾,肝肾亏虚相对隐伏不显。至中风恢复期,则风火肆虐之势渐减,但痰瘀胶结难除,若闭塞脑络,损伤脑髓,必然影响脑神,则可发生郁证。因此,肝肾亏虚、痰瘀闭阻脑窍也是中风后抑郁症区别于一般郁证的病机特点之一。中医认为,该病属“中风”、“郁病”之合病,表现为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低等,严重者可引起自杀。神以阳气、营卫等为功能活动的基础,而营卫循行、阳气消长与天阳盛衰变化密切相关,这恰是生命活动有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机制。若营卫循行失度,则阳气消长也会发生变化。神由阳气所主,阳气的变化会导致人体神机的失常。所以,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宣阳开郁、振奋阳气、调畅神机。治郁汤中桂枝辛温通阳,芍药酸寒益阴,桂枝可防芍药阴柔滋腻,芍药使桂枝温通而无发散太过之虞,二者相配,共奏宣通心阳、调和营卫之功。桂枝配炙甘草可振奋阳气而不伤阳,故二者相配之意在于温振心阳,鼓舞气血,温通血脉。芍药配炙甘草,既可养血滋阴,又可酸甘化阴,益阴和营。桂枝与炙甘草可温振心阳、鼓舞气血、温通血脉,合龙骨、牡蛎则动中兼静,动以通阳,静则安神,四者相辅相成,使通阳与安神相得益彰。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的严重程度》评分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12:23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30
1672-2779(2013)-11-0046-02
��苏 玲
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