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2013-01-30贵州省赫章县人民医院贵州赫章553200
郭 辛(贵州省赫章县人民医院,贵州 赫章 553200)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在临床上是指皮脂溢出较多部位发生的慢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关于该疾病发病的病因尚无统一定论。目前相关医药工作者认为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皮肤表面正常菌群失调,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增多所引起的[1]。为了观察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有效性,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笔者总结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治疗的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50例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为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50例资料,男19例,女31例;年龄26~44岁,平均(35.5±18.8)岁;病程6~38个月,平均(18.9±16.8)个月。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临床诊断结果符合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能够在治疗期间按照医师要求用药的。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对该药物过敏患者,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排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体质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所有参与调查50例资料均使用吡美莫司乳膏(规格为1%,10 g/支)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在发病部位外用,每天早晚各涂抹一次,医师应嘱托患者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用药,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等)应立即入院就诊,切勿自行处理。
1.3 统计指标:所有50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个月时按照文章疗效标准进行评分,并计算平均值,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性。
1.4 评分标准:患者评分指标包括斑片直径评分,红斑症状评分,脂溢症状评分和脱屑症状评分,根据四级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无此类症状者即为0分,症状轻微者记为1分,症状中度者记为2分,症状表现重度者记为3分。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评分情况:斑片直径评分为(2.64±0.35)分,红斑症状评分为(2.33±0.38)分,脂溢症状评分为(2.23±0.41)分,脱屑症状评分为(2.11±0.18)分,治疗后评分情况:斑片直径评分为(0.91±0.15)分,红斑症状评分为(0.87±0.30)分,脂溢症状评分为(0.98±0.18)分,脱屑症状评分为(0.90±0.22)分,两组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比较(±s,分)
表1 患者治疗前后比较(±s,分)
3 讨论
关于本研究所有资料用药后安全性的讨论:用药过程中有3例患者(6.0%)在用药过程(刚开始用药3 d内)中出现轻微的皮肤灼伤感和疼痛感,4例患者(8.0%)有皮肤有轻微脱屑现象,所有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均在继续用药3周后消失。另外,从本研究资料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1%含量的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具有满意有效性和安全性,很多患者在用药1周后,症状即获得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的评分情况均显示临床疗效良好。
吡美莫司属于一种免疫调节剂,相关文献表明该药物能够安全有效地控制面部的脂溢性皮炎的症状[2-4]。但是,由于本院实际条件的限制,对于该药物的研究只选用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资料,样本量相对较小,对特殊人群(如小儿和孕妇等)的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进行相关讨论,因此,综合的,全方面的对该药物的临床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仍需要继续进行。
[1] 谢志强,杨高云,姜 薇,等.吡美莫司乳膏对成年女性面部皮炎快速抗瘙痒机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1):27.
[2] 邢有兰,赵艳霞.吡美莫司乳膏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2):134.
[3] 曾碧冰,李 丹,李俊杰,等.依巴斯汀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再发性皮炎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2):79.
[4] 刘玲玲,闻卫兢,窦 侠,等.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