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源产业化如何助力文化强国梦*

2013-01-30白美丽

中国出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强国文化产业内涵

文/白美丽

文化资源是人类从事文化活动和文化生产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从内涵上看,文化资源不仅是前人创造的物质资源,同时也是精神资源;从外延上看,文化资源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涵盖范围非常广泛。[1]它既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储量丰富、独具特色。“就文化资源的结构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资源可分为七大文化类型,分别是:人文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2]每一个文化大类,又包含众多的文化亚类和文化小类。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是实现文化强国梦之基础。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有效转化,可以在全球缔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中国文化”。

一、文化资源转化的必要性

未来把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业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就一个国家而言,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有着双重作用,对外是一个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对内是一个国家丰富本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及创新能力,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作用的必要手段。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在与欧美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中我们一直处于弱势,原因是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等于文化产业的繁荣,更不等于文化强国。毫无疑问,中国已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大”与“强”的区别在于:“大”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文化元素的多少,是“量”的概念;“强”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自己的本国文化所创造的“世界形象”及“民族性格”,是一种“软实力”,一种与军事、经济、政治等因素具有相同作用的国家竞争力。

如何从“文化大国”转变成“文化强国”,如何把文化元素转化为软实力,一直是困扰中国文化界和学界的一大现实难题。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表明,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需要文化产业来推动,即必须把文化资源经过分析、重构、包装、展示,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只有这样,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形成,文化强国梦才能实现。

因此,深挖文化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3]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把握文化资源转化时机

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关系国家软实力建设,涉及国家安全战略、国家竞争力和经济结构调整诸项要事,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或产品,一直是中国学界和文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关乎国家软实力建设,涉及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事,是增强文化活力、打造文化产业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抓手,是实现文化强国梦之根本。

1.深挖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利用的根本,深挖文化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重现和增加文化附加值的有效形式,通过某种物质形态将文化内涵以一定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等形式传承,使文化成为具有社会、文化和经济三重价值的特殊商品,可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强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中国的学界和文化界已认识到文化内涵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重要性,然而现实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深挖文化内涵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好多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深挖当地传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式挖掘状态。发展文化产业表面上看来经济效益才是硬道理,殊不知,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传承本土文化的特殊资源,具有提升国力、传承文化、教化民众、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隐形于文化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鲜活生命力,也是文化强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2.构建多元的文化投融资机制

机制是市场发展的重要要素,只有在市场机制中文化资源才可能实现转化。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是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所在。在转化过程中,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如北京市每年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资金达5 个亿。[4]二是要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截至2012年12月末,山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为87.88 亿元,[5]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三是要让文化企业进入资本融资市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四是要加大各类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目前各类基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总规模达上千亿元。五是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决定》还指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广西的大型文化项目《印象·刘三姐》就主要是依靠民营资本来运作的。因此,只有加大财政、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建立这种多元的文化投融资机制,才能有力地推动文化资源的转化和文化强国梦的实现。

3.积极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已不能适应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专业素养与市场经济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已成为未来夺取文化产业制高点的必胜砝码。要实现文化资源的成功转化,人才是关键。对此,需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需加大培养力度,大力培养从事新兴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需坚持大力推进熟知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懂文化、善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需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多种渠道,构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这种良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是文化资源持续成功转化的重要保障,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强大智力支撑。

4.注重文化创意、大力倡导创新

创新是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及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是完成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再现”的制胜砝码。“十二五”规划把传承创新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列为篇。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传承与创新是关键环节。我们要想做好这两大环节,必须要有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意识,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不断挖掘中国文化资源的内涵,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6]确保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大发展大繁荣。对此,国内各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都大打“创新”这张牌,欲以文化创新引领文化强国梦的实现

5.引进高新技术

文化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地的文化资源已被深深打上了当地民众生活与思想发展的烙印,因而文化资源都具有地域性特色。但这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又都具有一个共性,即中华民族特色。在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中,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塑造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的个性,力争做到在对外输出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使地域文化的本色得以保护,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得以延续。对此,必须凭借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灵活的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感染力、创造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增强文化服务的表现力、亲和力,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新的传承方式,实现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内外的融合,提高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和转化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文化资源的新型转化,助力文化强国梦的实现。

6.打造国际级文化品牌

“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7]这一经济规律也适用于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是一种以文化为依托,以物质为载体,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系列符号。它可以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可以满足消费者多种精神享受。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要善于打造具有强势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文化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文化产业才能做大做强,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省区,已印证了品牌对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带动作用。树立自己的国际品牌形象,让中国优秀的文化真正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就文化强国梦的实现。

三、结论

文化产业作为国际公认的21 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和未来取向产业,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和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党的十八大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角度出发,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因此,做好中国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成功转化,既是当前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辐射影响力、实现文化强国梦的根本。

[1]张晓春.论文化资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4):P14.

[2]姚伟钧,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3]张彩凤.论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3):77-78.

[4]李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5年投入25 亿元[EB/OL].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11/10/16/2502@7421677.htm

[5]苏锐.山东:金融与文化产业联袂起舞[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4/03/t20130403_24257866.shtml.

[6]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23(2).

[7]卞文超.做强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EB/OL].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10618/ArticelA02002MT.htm,2011.6.18.

猜你喜欢

强国文化产业内涵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