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视·平视·俯视——编辑成长轨迹之思考

2013-01-30邢晓凤

中国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图书

文/邢晓凤

“编辑”一词,原指“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的人。这大概是传统意义上对于编辑的理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层层推进,编辑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传统意义上强调编辑加工过程的案头编辑之外,更多地出现了面向市场关注整个出版过程的策划编辑,这为编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由新编辑向一个资深编辑的成长过程中,“仰视—平视—俯视”是其经历的理论轨迹,即所具备能力与承担的工作之间呈现的对比态势。

第一阶段——“仰视”工作的阶段

从事具体出版工作的新编辑,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到工作岗位以后往往要经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在最初阶段仰视工作的普遍性。这一阶段,新编辑大多从接触案头工作开始。

在最初的入社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新编辑会了解到作为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想尽快成为一名入门的编辑,就要围绕相关要求,把基本功做深、做实、做到位,从而在这一阶段获得迅速成长。

1.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新编辑入门后的第一个工作免不了找资料。貌似简单的找资料实际上能够做得并不一般,它可以通过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做到极致。

比如,任何一条资料你都尝试用一二十个关键词搜索,阅读数倍于稿件篇幅的文字量,然后将你认为有用的东西整理成清晰翔实的资料文本。在此过程中,会强化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想象力,从一个关键词辐射出相关的另外十几个关键词,拓展了思维广度;二是每次数倍于稿件篇幅的阅读量,对其分析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三是整理资料文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编辑锻炼过程。

2.学会与作者的沟通——懂得怎样形成合力

虽然作者往往也是选题的策划者和选题意图的解释者,但新编辑在作者撰写样章的过程中不可以完全放手,而要全程监督进展情况,随时关注各部分样张的沟通确认,以防止作者全部完稿时编辑才发觉风格、内容与原始策划出入很大的问题发生。

为了避免出现样章“走样儿”的情况,编辑不妨利用自己熟悉该书风格和体例的优势,亲自撰写过渡性的临时“样章”,以便借此与作者进行具体沟通,达成共识。

遇到与作者在观点及写作风格上产生分歧时,编辑则要摆正自身位置,通过悉心沟通使作者明白编辑同其协作的愿望及意义,进而使作者与编辑形成合力。

3.了解读者的需求——量体裁衣

抛开个性化差异,人们阅读一本书最基本的需求是:首先能够看得懂,其次能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这种基本的阅读需求能否实现,决定了图书的呈现方式(包括信息总量及信息排列风格)是否能为读者所接受。

比如观点信息类的文稿用论文体,但也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编排中适当将大观点分解成小观点,以互有逻辑关系的小段落来进行信息量的调控。

遗憾的是,编辑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延续惯性思维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试想,题材风格不同的稿件用一个方式去呈现,谁会愿意看下去?

4.坚持读书——获取自我提升的动力

编辑更需要做一个杂家,与此相关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兴趣,需要坚持读书。阅读面宽了,才能杂得起来,考虑选题和编辑设计上才能够多一些判断的依据。

读书也不是泛泛,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有方法地读。

比如有意识地阅读书目,从中观察书业的潮起潮落和未来走向,了解什么样的选题可能“撞车”。此外,阅读书目多了,为新书起名字的水平也会见长。

读书要动笔。在阅读中把它的优点与缺憾记下来,待与作者、美编等相关人员沟通之处也随时记下。养成习惯后,无论写审读报告还是读书心得都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坚持下去,不仅有利于克服新编辑眼高手低的缺憾,而且在润物无声中文字功底与分析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第二阶段——“平视”工作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摸索、尝试中,工作渐渐变得熟悉乃至熟练,在历练中视野逐渐放开。案头编辑工作中练就的眼光,开始更多地投射到策划方面。随着自身素质能力的完善和视野的不断拓展,看待工作的视角逐渐产生变化,由原来的仰视变为平视。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图书出版行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强化市场意识。可以说,市场意识是从传统意义的编辑跨入策划编辑行列的必备通行证。

在这一阶段,需要编辑更加理性地协调稿件加工过程与前端选题策划和后端营销策划的关系,将市场意识具体化为信息意识、读者意识、作者意识、周期意识、成本意识、营销意识等,落实到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

1.懂得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

市场调研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以及网络获取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类相关行业的新闻报道、分析调查报告、销售数据、问卷调查等获取有价值的专业信息。

编辑加工之前的选题策划和之后的市场营销,都需要有准确的数据分析。比如地方主要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市场主要流行门类图书的营销情况,甚至包括主要竞争对手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等。认真琢磨数据曲线图,或许发现,某些当时热门的选题已进入下降曲线;反之,有些书可能当时走势一般,但已迈入上升通道。这就值得关注。

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比眼光与直觉更具说服力。出版既然与市场相关,就需要准确的数据支持,例如读者对象、读者数目、阅读习惯、图书购买力等。当然,能否读懂并善用数据,还要靠眼光和悟性。

2.选题策划处理好市场热点与跟风的关系

选题的产生,从共性上看,不外乎从大势上着眼、从阅读中发现、从市场上寻找、从交流中捕捉、从来稿中挖掘这几方面。但选题能否适用,却需要市场的检验。

市场热点对选题策划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往往难以预期。于是,一旦出现热点以后,图书市场就会出现跟风现象。这时编辑不要盲目跟风,而要冷静判断市场导向,做到热点跟进。不过,这一阶段编辑的理性分析更为重要,因为热点跟进与盲目跟风实际上只是一步之遥。

3.印装设计在控制成本与赢得市场之间找平衡

在策划一本书时,不仅要考虑读者的定位,还要考虑书能否销得出去。这就涉及书的定价读者能否承受的问题。很自然地,要对书的开本、印张、用纸、装帧、印刷方式等进行设计;要根据预计印数对书的编校、排版、制版、印刷、装订、材料等多项成本进行核算,以此合理确定图书的定价。

以前的图书,往往只有司空见惯的几种开本和纸张。现在情形完全不同,开本、纸张、材料……印装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使做书的选择余地成倍扩展。同样的内容,如果印装不精,用纸粗劣,毫无疑问会遭读者的厌弃。

因此,策划当中能否把印装问题考虑周全,直接影响到前期选题策划能否实现,后期的营销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上乘的印装,实际上就是兼顾“文”与“质”,在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协调的基础上找到控制成本的平衡点。

4.找准宣传点并整合营销相关因素

同样一本书,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发现其价值,但宣传的侧重点不同,效果就会相差万里。如果营销中没有找准宣传点,那么可能潜在的巨大商机就会坐失。

宣传点找准之后, 编辑不能简单地写个新书预告或者书评了之,而是要整合与图书销售相关的因素,围绕宣传点将文章做足。

编辑首先要学会用营销语言而非编辑语言去包装一本书。比如腰封上可以设计精辟的一两句话,而非满满的一篇内容介绍。同时,编辑也要学会研究媒体。了解将要合作的每家媒体的风格、品位甚至版面设计,从而使宣传平台与图书特点更具契合度。

在平视阶段,市场意识的强化落实到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是,与市场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度”,却是编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看清,又能保持自我;既能看到市场的变化,又能调整自身。经过历练之后,编辑能够把握好这个“度”,那么策划出来的东西,既超前于市场,又是市场所需要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市场。当编辑游刃有余地做到这一层境界,便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俯视工作的状态。

第三阶段——“俯视”工作的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当一个编辑渐渐发现自己在任务量相当的情况下,总能比别人更快地完成工作,同一类的工作,自己总会比别人做得更有创意,并且随着工作愈来愈得心应手,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并将作用辐射到一个团队甚至更大范围的时候,那么,第三阶段——俯视工作的状态就要到来。在这一阶段,压力已经不仅仅来自环境和工作本身,更多地来自自己,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1.能够从出版规划的宏观层面提出选题策划方案

在这一阶段,作为资深编辑,有更为明确的选题思路,能够根据本社的编辑力量和其他出版资源的特点,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选题规划方案。什么样的图书选题是主攻方向,什么样的选题次之,能够有明晰的思路。在制订选题规划时,有意识地向系列化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开发,逐步形成产品线特色。同时,在对选题进行阶段规划的过程中,知己知彼,能够从编辑力量、作者队伍、销售渠道,到人文背景、地域优势等方面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引领选题策划、营销宣传乃至品牌形象的塑造,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策划工作。

2.能够组织团队实现对项目的有效运作

作为资深策划编辑,必须了解图书加工和审验的全过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他必须思维敏锐、信息灵通,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这并非每个编辑都能具备的素质,但可以通过组织包括创意编辑、写作编辑、执行编辑、资源编辑、流程编辑等成员的团队来实现。比如牵头组织项目小组这样的团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项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立项选题进行组稿、物色作者,并对书稿编排精心设计,对装帧、印刷质量跟踪监督,对营销宣传周密策划。同时,对该选题挖掘衍生品种和延伸资源,从不同视角开发出不同层次的相关选题,使这一选题系列化和立体化。通过团队自主优化组合,能充分发挥编辑各自潜力,更适于图书市场的发展需要。

3.能够通过选题的创意研发培养人才

在前文提到的各项目小组之间,可以抽调人才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一方面,聚焦于当下,针对编辑生产和营销策划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开展务实研究;另一方面,放眼于将来,分析、预测今后一段时间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市场走势,策划出引导读者、引导市场且具有开拓性的图书选题。在此过程中,发掘具备潜质的人才加以培养和锻炼。

课题研究小组可以在日常工作间隙灵活地组织选题讨论活动。一是对图书市场的态势进行分析,逐步明确选题思路;二是在选题雏形初具时,由资深编辑牵头,组织对选题的反复论证,正确评估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帮助策划编辑理清思路,使选题实施计划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选题小组成员也可以涉足一些研究领域。比如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可以钻研本学科前沿的东西,做一些探索性、研究性的工作,在更高层次上为图书选题的优化作前瞻性的考虑。

作为编辑,在物质生活的保障之外,可获得相对开放的精神世界,这是最重要的。想做好书,就不能与时代脱节,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扩展与成长。所以,编辑的精神生活富有张力与活力。

同时,编辑可以享受自己的创造力。在编辑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共同感触是累,太累,尤其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优秀编辑,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完善,更要透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另一个感触是压力,愈来愈大的压力,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读者的口味永远在变,你必须一直跑在前面,不能稍有倦怠。经过磨砺,见证成长,依然理想不灭,在奉献给大众文化精品的同时,也享受到自己的创造力带来的快乐。

从一个新编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青涩的仰视阶段,成熟的平视阶段,到睿智的俯视阶段,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会更多。作为编辑,始终坚信“吾生有涯,创新无涯”,以有涯追逐无涯,在向前的跋涉中,始终淡定、执著。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图书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图书推荐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