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勘单位加强材料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3-01-30■袁哲
■ 袁 哲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成都 610072)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已经摆上议事日程,大多数地勘单位将由“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转型为“自负盈亏”的地勘企业。地勘单位企业化就应当按照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来运作:即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建立节约型的企业。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地勘单位重视和加强材料的管理工作。
1 加强材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地勘单位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材料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既能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也能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经营管理者重视资金的管理,却忽视对材料的管理。如果发生侵占资金的问题,可定性为贪污、挪用,数额较大、情节恶劣的可以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对于侵占材料的问题,往往是批评、退赔了事,相对处罚明显较轻。在审计监督中,开展较多的是对影响资金安全性管理的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方面的审计,虽然也涉及对材料的审计,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往往局限于对材料进行抽查,即使抽查的结果与账面有较大出入,只需被审计单位出具情况说明,一般都没有进行跟踪审计。
所以,当前地勘单位普遍存在对材料管理重视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将材料管理上升到视同资金管理的高度。要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建立节约型的企业,成本——效益分析是一个最重要的的环节。成本——效益分析包括对材料管理工作的评价。
2 当前材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 材料的购进环节
在材料购进环节容易产生虚报价格、以劣充优、以次充好、人为增加流通环节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材料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相关,另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阳光操作”。大宗材料的采购,应事前编制材料采购计划,由企业的管理者、物资供应、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组成采购小组集体决策,做到按生产需要采购。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采购计划者,对采购有功人员可依照低于市场价的节约额,或供应商的折扣金额,按一定比例进行提成奖励,让材料采购人员收入拿在明处,避免违纪违法的现象发生。
2.2 库存材料日常管理环节
鉴于地勘企业生产的特殊性,材料管理一直沿用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为了正确核算地勘单位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地质勘察专用管材,需单独设置管材科目。
2.2.1 规范材料管理
由于目前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缺口大,加大了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加之地质灾害频发与基本建设工作量大等因素,地勘企业生产设备特别是材料(管材)需要量猛增,短时期内形成了卖方市场,企业需预付较大数额的货款,又未及时取得正式发票,材料不入库入账核算管理,极易造成材料失控。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在未取得正式发票的情况下,仓库保管员应填具至少一式三联入库材料验收单(收料单),验收单要有主管领导的签字,财务部门凭仓库保管员的材料入库验收单入账核算管理。
2.2.2 强化定额消耗管理制度
发出材料时仓库保管员与领料人内外勾结,仅凭“口头承诺、手续后补”发人情关系料,无视定额管理虚报冒领,造成材料的大量流失。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应强化定额管理意识,落实仓库保管员岗位责任制,按发出材料程序严格履行手续,填写至少一式三联的领料单,注明用处,并由主管领导签字。
2.2.3 建立在序材料台账
目前一些单位仍未建立在库材料台账,凭按类别、月份编号的材料入库单、工程项目领料单,这些单据比较零散,不便于管理。工程项目领用材料,应凭由经办人、项目经理等签字的至少一式三联材料领用单办理领用手续。工程完工后退回未用材料(管材),保管员应及时开具至少一式三联用红字冲销的材料领用单,在库存材料台账上登记,退回的旧材料入库进行数量管理。材料以旧换新,必须注明原因,履行向主管领导请示报批手续,避免因保管员的个人行为给企业造成意外的损失。
2.2.4 规范耗材管理
有些单位价值达不到低值易品的标准,使用年限超过低值易品标准的材料(工具),比如单位价值1500元以下的一些办公用品,计算机和复印机耗材,由管理者直接掌握使用,该类材料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成本——效益分析要求,该类材料同样应办理入库再领用手续,进行数量控制,确保材料不流失。
2.2.5 专人负责特殊性、重要性管材管理
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仓库保管员还应该根据日常材料的收发情况,分析材料结构构成,提出材料采购建议,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确保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建立节约型的企业,仓库保管员履行手续后将一些由报废固定资产形成的可用材料,比如计算机键盘、显示器,钻机的零部件等等,转移到在库材料集中统一管理,进行数量控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调剂使用,做到废旧利用、节约成本。
2.3 在用材料的管理环节
地勘企业从事岩心钻探、水文水井钻探、地质灾害治理、建筑桩基工程作业时,管材、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大,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在此环节,节约利用材料的空间很大。如在对某供水井工程项目的效益跟踪审计时发现,为完成该工程项目共打井5口,第1、2、3、4口井均因责任事故而报废,同时报废φ146m/m套管6.9m、φ245m/m套管8m、φ27m/m套管39.3m;第5口成井收取工程款6万元,整个工程耗费人工费、材料费及延误工期损失等约24万元,造成巨大的亏损,单是材料(管材)损失、报废近8万元。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在循序推进工程项目承包管理工作过程中,不“以包代管”、“以罚代管”,做到“有的放矢”。划分材料(管材)正常报废与因责任事故报废界限,对责任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不姑息、不迁就事故责任人。企业在追究责任事故相关责任人的同时,鼓励开展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挖潜来节约材料,对有功人员应进行表彰和经济奖励,有益于形成企业节约的良好风气。
2.4 材料的财务核算环节
(1)企业的材料核算实行计划价格的,或以暂估价入库的,未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又不按月分摊,到年底视利润完成情况集中分摊或少分摊,甚至不分摊。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为反映材料价格的真实性,为准确核算工程项目成本,企业的材料实行计划价格的,或以暂估价入库的,应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月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2)未办理入库手续的材料,一段时间后在仓库盘点时却作为材料盘赢进行账务处理;正常报废的材料(管材),报废后又作为材料盘盈处置,报废当期通过管材摊销核销,隐瞒了利润,盘盈时又增加了库存材料,相应地增加营业外收入。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严格执行财会核算制度,纠正上述错误的会计核算。
(3)地勘企业生产中的专用管材,长期不摊销,不能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真实性。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严格执行地勘单位财会核算制度对管材摊销的规定,采用定额摊销、分期摊销的应在月终计算、分摊本期管材摊销额。采用定额摊销的,摊销的额度应适用新时期的标准。
(4)未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长达两年不盘点材料。成本—效益分析要求,材料的盘点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的方法,年终应进行全面清查。盘点时填写一式三联盘点表,应有参加盘点的财务人员、仓库保管员、监盘人员应签字,财务人员在15日内编制材料实盘数与帐面数差异表,并分析原因,以供管理者参考、决策。
3 企业忽略材料管理工作的原因探究及思考
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四不管”:一是企业领导忙于跑市场、揽工程、订合同,强调企业占领市场的份额,往往忽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者不熟悉财务、不知情况,认为“不必管”。二是单位财会人员或身兼数职,或责任心不强,或综合素质差,不严格执行财会核算制度,刻意按领导意志办事“不愿管”。三是仓库保管员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或认为自己权力有限“不能管”。四是作为主管单位的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不力,患得患失“不敢管”。
要搞好材料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可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制度、法律等多种手段,各级管理人员应勤于“动脑、动手、动口”,一切重在落实制度、措施、办法。
首先,要用发展的思路树立团队意识,加强责任心教育,端正思想。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决策理论学派的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企业的材料管理是由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仓库保管员、项目工程施工人员等集体参与的决策过程,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企业管理者应给职工导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理念,引导职工不能光顾眼前的个人经济利益,还要有振兴企业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和抱负。
其次,企业管理者应用改革的办法强化制度建设,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各级管理者应遵守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重在落实,循序渐进推进项目工程承包制,财务人员应按财会核算制度要求,做好账、管好账、报好账,做到账实相符,做好材料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责任事故处罚落实到人头,避免集体承担。与此同时,企业领导还应带头学习新知识、新规范,开拓视野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再次,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内部监督。审计、监察等监督部门发挥“监督、帮助、促进”的作用,积极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意见书,定期检查整改情况,同时将对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度化,重在落实。
最后,条件允许的企业,可配置计算机进行在库材料的日常管理工作。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重视和加强地勘单位材料的管理工作,对地勘单位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建立节约型的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Z].北京:财政部,2001.
[2]罗锐韧.哈佛管理制度全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46-59.
[3]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Z].北京:财政部,1996.
[4]周卫义.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培训教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5-20.
[5]刘翠珍,龚法忠.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