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社会化服务形式探索
——以曹妃甸项目为例
2013-01-30孙晓明柳富田杨齐青王小丹
方 成/孙晓明/柳富田/杨齐青/王小丹
(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社会化服务形式探索
——以曹妃甸项目为例
方 成1/孙晓明2/柳富田1/杨齐青1/王小丹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从需求出发,有效组织实施,“专业”与“服务”结合,优化工作部署。注重成果时效,项目实施中及时总结编制专项成果和阶段成果,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给曹妃甸新区管委会,项目成果成功地应用到曹妃甸区域规划与建设中。采取“抓现状、做预测、提建议”的工作策略,使地质调查工作在重大工程建设区为地质资源合理利用、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成果表达形式,成功搭建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供需互动”机制,主动服务的意识始终贯彻项目运行全过程。建立与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供需链接的纽带,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地质调查;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供需互动”机制;曹妃甸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地质调查工作中的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建议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研究,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技术支撑,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中的服务作用也更加突出。
现阶段,需求驱动型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具体要求:一是调查工作的针对性更强,要瞄准社会的需求;二是成果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更突出,要先于规划并应用于建设。“供需交流平台”可以在地质调查工作为社会服务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但当前“供需互动”机制建设尚处在探索和实践中,缺少成熟的运行模式,阻滞了成果社会化服务效果。因此,探索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构建“供需互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在实施“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2008年至今)项目过程中,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如何紧密地为重大工程建设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 以需求为驱动,遵循地质客观规律,服务地方规划建设
1.1 从需求出发,有效组织实施
曹妃甸新区于2003年开始建设,其规划区面积1943km2,常驻人口约22万人,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2006年,曹妃甸新区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并逐步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曹妃甸“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独特优势,但海岸带复杂的地质环境也是其开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地政府认识到曹妃甸新区的科学规划离不开地质工作的基础保障,需要全面、系统的地质资料支撑。曹妃甸项目在实施中面临着两方面需求:一是科研资金的支持,二是技术力量的支撑。在这些需求驱动下,根据当地政府的积极申请,自2007年起,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了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项目资金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投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作为国家公益性队伍的技术领衔,牵头组织河北省地勘、海洋队伍,协同国家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26家单位组成的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调查研究队伍。截止至2010年底,项目投入资金4050万元,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投入资金1900万元,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资金2150万元。
在“部省合作”的良好组织形式下,曹妃甸项目得到了国家、地方等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1.2“专业”与“服务”结合,优化工作部署
从专业出发,地质调查工作要遵循地质客观规律;从服务出发,地质调查工作要满足地方规划建设的需求。为了在工作部署中做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项目组在设计编写前就做了大量调研工作。首先通过搜集资料和野外踏勘等,分析区域地质背景,梳理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在掌握区域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与当地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咨询交流,了解规划建设中对地质工作的具体需求,寻求结合的切入点。其次再通过与技术专家的咨询交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为此,项目还专门组织召开了“曹妃甸地区地质环境保障调查评价咨询会”,邀请业内技术专家和唐山市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环保局、国土局、曹妃甸管委会、京唐港务局、南堡开发区管委会等各级部门共同出谋划策,进一步征集社会需求,研讨工作部署方案。
通过充分调研,项目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明确了研究内容从资源保障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保障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并根据规划建设对成果资料的急需程度,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部署。在这样的反复交流和反馈过程中,一套完善、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逐渐形成。
2 转换成果输出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2.1 注重成果时效,体现服务价值
地质调查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项目组十分注重成果的时效性,项目实施中及时总结编制专项成果和阶段成果,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给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及时服务于规划与建设。如项目中取得的地表油田分布、海深和岸线变化等专项调查资料,在《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就及时提供给管委会使用,为调整国际生态城区的地面概念规划提供了地质资料支撑;项目组还向《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时提供了曹妃甸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系列成果资料,“其成果为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选址提供了直接依据,对进一步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大大增强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得到了规划设计等部门的称赞。项目成果成功地应用到曹妃甸区域规划与建设中,充分体现出公益性地质调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价值。
2.2 转变工作策略,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曹妃甸工程建设早于区域性调查项目的启动,部分区域已经完成了规划或正在进行建设。面对这一情况,项目组采取“抓现状、做预测、提建议”的工作策略,使成果的实用性大大提高。
根据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项目组有针对性地部署开展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重点地区工程建设适应性研究”、“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海岸带工程地质稳定性研究”、“基于地质环境的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研究”等专题研究,来满足规划建设的具体需求;在调查研究中还引入了地质环境风险区划理念,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区域资源开发和地质安全保障对策建议,作为区域规划调整和工程建设防范的依据。这些成果在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建设中被积极采纳应用,当地规划建设部门评价该项目成果资料“为规划布局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环境基础依据,为浅层地热能开发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提供了直接依据”。
这种工作策略使地质调查工作在重大工程建设区为地质资源合理利用、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丰富成果表达形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项目组在成果表达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对政府部门关心的资源和环境现状,采用简明的图件、表格和数字形式来表达,突出重点,使政府部门能够迅速认知和接纳成果;面对发改、招商部门等提出的专项需求,以专题报告形式提交,对其关心的问题重点解答;对于规划建设所需求的详细地质资料,则以技术报告和图册形式提交。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成果满足了不同部门、不同用途的资料需求,使其更易被管理部门接纳,提升了服务效果和水平。
曹妃甸工业区发改局对项目组研发的“曹妃甸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应其要求,该系统于2010年在曹妃甸新区管委会的三维演示大厅安装调试成功,初步实现了为当地政府提供调查成果资料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在曹妃甸新区成功搭建的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是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为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及时、有效服务的又一成功案例。
3 探索“供需互动”机制,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曹妃甸项目依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需求方不断沟通和交流,积极主动提供成果资料。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逐渐形成了供需互动的良好局面,成功搭建起双方“供需交流”平台。
3.1 全面贯彻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服务的意识始终贯彻项目运行的全过程。项目组首先做到了主动了解和咨询地方政府需要什么。为了解需求,项目组成员定期主动同曹妃甸新区管委会进行沟通,了解需求信息;在每年立项论证和设计编制阶段,主动邀请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曹妃甸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通过多种方式,力求项目调查研究内容与地方需求准确对接。
项目组还主动提供成果资料,使成果能够及时被政府部门掌握和采纳。政府部门需要的成果图件、专项报告都在第一时间提供到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其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如在项目运行期间编制的20余份阶段性成果报告,都及时主动提交给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曹妃甸新区管理委员会及各区县国土局等部门,供其使用。在2008年底,《曹妃甸地区地质环境保障调查评价阶段成果报告(2007-2008年)》编制完成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曹妃甸新区管委会正式移交了阶段成果报告。政府部门对项目组主动为地方规划服务表示感谢,也对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有效服务于规划建设有了深刻认识,促进了曹妃甸项目全面走进政府部门关注的视野。
3.2 建立供需链接的纽带
项目组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和详实的成果资料,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例如,唐山市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专门指定区内各区、县国土资源局派一名副局长协助项目的实施,为项目施工临时用地、资料收集、部门协调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服务,帮助项目组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再如,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和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共同出函,帮助项目组收集到冀东油田近百份深部地质勘探资料,为建立区域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活动断裂探查评价提供了直接可利用资料;在曹妃甸新区发改局、规划建设局的协调下,项目组收集到区内近几年所做的相关规划、项目论证、工程地质勘察等成果报告或资料150余份;曹妃甸新区管委会还无偿划拨公益性用地,支持项目组建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1]。在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的有力支持下,项目逐渐建立起同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良好互动的工作局面。
3.3 建立“供需互动”机制,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项目组十分重视成果资料的时效性和应用性,激发了政府部门的主动性,服务方式从服务者主动转变到供需双方互动。
由于多项研究成果被曹妃甸区域规划所采纳,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认可。在需求的驱动下,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多次主动向项目组提出地质调查研究资料需求。为了获得项目组的第一手资料,曹妃甸新区规划建设局还指定专人跟踪项目进展,帮助协调项目实施,为项目开展提供良好外部工作环境。2012年,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专门邀请项目组做区域地热资源专题报告,为国际生态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这种良好互动局面拓宽了项目组与地方政府的交流渠道,使双方沟通更加顺畅。
在需求的驱动下,随着互动局面的深入,项目组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定期“成果汇报与项目协调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项目组可以了解到规划建设的即时需求,政府部门也能及时获得规划建设需要的地质资料。通过会商,项目组及时调整局部工作部署来满足规划需求,政府部门也帮助项目组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随着定期“互动”机制的深入运行,“供需交流”平台逐渐成型。
2010年,项目组与曹妃甸新区规划建设局进行商谈,讨论将项目工作与成果资料纳入该局技术支撑的合作事项,双方商定建立与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定期会晤机制。通过这一“供需互动”机制,使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与规划建设需求的对接更加紧密,“供需交流”平台也更加牢固和稳定。
4 结论
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比为“产品”的市场营销,曹妃甸项目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主动“推销”服务。由于“产品”质量好,服务好,打开了“市场”,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建立“供销产业链”。这种服务形式在项目实施中还在不断延续,曹妃甸项目组的“供需互动”模式,对类似地区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地质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为地方规划建设服务。同时,地质工作者也呼吁在今后工作中,应通过立法等方式来规范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先行作用。
[1]杨齐青,孙晓明,王小丹,等.构建地质调查资料成果社会化服务机制探讨——以曹妃甸区域开发地质环境保障调查评价项目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10):36-38,53,55-56.
[2]尹延鸿.对河北唐山曹妃甸浅滩大面积填海的思考[J].海洋地质动态,2007,23(3):1-10.
[3]邵毅.地质调查是科学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7):4-8,54.
[4]孟旭光,强真,郝庆,等.新时期国土规划的功能定位与编制思路[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4):29-31,41,55.
[5]张岳明,余际从.赤峰市国土资源调查需求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5):22-24,54-55.
[6]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性地质工作战略研究组.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发展方向[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刘云忠,成金华,陈军.中国地质工作发展与未来需求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8-32.
[8]刘惠君,刘云忠.地质调查立法与相关法律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10(7):118-120.
Exploring Ways of Socialized Service of Public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Taking Caofeidian Project as an Example
FANG Cheng1, SUN Xiaoming2, LIU Futian1, YANG Qiqing1, WANG Xiaodan1
(1. Tianjin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ianjin 300170; 2.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CGS, Baoding, Hebei 071051,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ject of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evalua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of Caofeidian, Hebei province. It points out that this proje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has been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the work deployment has been optimized. The special and staged achievements were timely summarized and compil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s, so th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aofeidian.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king tactics, such as “grasping the status quo, making predictions and make suggestions” has made the geological survey work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rational use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the adjustment of major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function zoning. Moreov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was built successfully.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en explored;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ctive service has always been carried out the total process of project operation. While a mechanism of regular meeting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built, the link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s well as the platform for supply and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geological survey; the public; the socialization service;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Caofeidian
F407.1;F062.1
:C
:1672-6995(2013)11-0063-04
2013-07-08
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121201112086)
方成(1982-),男,江苏省东海县人,工程师,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海岸带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