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的抢救挖掘与利用
——以《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为例

2013-01-30王紫贵朱民利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被访者延安历史

□王紫贵 朱民利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口述历史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兴起,80年代引起了中国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口述历史是借助于音像手段,让历史的参与者直接对“历史”说话,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使历史鲜活、生动,对于丰富历史内容,弄清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做到资政育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育培训资源挖掘开发的创新,是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反映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为基础,具有访问范围的广泛性、访问内容的针对性、访问流程的科学性、影像技术的独创性、媒资管理的先进性等特点。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延安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并创造辉煌业绩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局部执政转向夺取全国胜利的十三年。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同时又积累了治党理政的宝贵经验,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十三年的辉煌历史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凝结了党的奋斗历程、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信念作风,具有“存史”、“资政”和“育人”的功能,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党中央在革命圣地延安建立干部学院,就是要紧紧依托延安及周边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及延安时期所培育形成的伟大的延安精神,对领导干部进行寓理于情、寓理于史的党性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研究。这些革命历史资源一部分以现存大量革命旧址旧居体现出来,具有物质的不可移动性;一部分是以文物和历史文献来体现,可查可寻;还有一部分则存在于当年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的记忆当中,随着当事人的年事已高正逐渐流逝且不可再生,需要我们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挖掘、抢救和收集。

《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力图采用现代电视传媒手段采访当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请他们口述当年在延安看到、听到、经历过的故事,收集散落于他们手中的革命文物、文献和图片,以大量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和情节,再现党在延安时期有关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要活动。力争用这些鲜活的、生动的、真实的史料来勉励人、教育人,培养新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顽强的斗志,让学员触摸到历史的脉动,从中有所感受、有所感动、有所感悟,达到让历史告诉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的目的。该项目的意义在于:

(一)以更加鲜活的历史素材,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时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习近平同志视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时指出:“利用《口述历史》做一些抢救工作,这是你们的独特优势,宝贵的资源,要善加利用。”李源潮同志兼任学院院长期间多次提出,要“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把学院办成新时期的‘抗大’,办成党性教育的名牌院校”。《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的开展,就是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步骤,必将为干部教育培训注入新的活力,对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重要作用。

(二)用音像史料充实党史研究资料,为史学界、理论界开展党史党建研究创造条件。口述历史把党史研究的视野从传统的偏重文献求证转向民间社会活动资料的发掘,这是党史研究发展的新趋向。该项目收集回来的音像资料,虽然由于历史久远、当事人年事已高等客观原因,口述之史难免有缺陷存在,但由于它毕竟是当事人亲口所述,且亲身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日益稀少,越发显出它宝贵的历史价值。因此,该项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必将为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等研究从资料的角度奠定新的基础。

(三)立足口述历史的自身规律,从独特的视角创新口述历史的发展。在启动《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之前,我们认真学习了西方的口述历史的做法,同时认真研究了口述历史在我国的发展。以更加科学的、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做好这个项目,是除了服从于教学科研,服务于理论界、史学界研究之外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在访问的流程、访问的方法以及访问的艺术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力争体现这个项目的改革创新。

(四)以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使延安精神更加体现出时代性和大众性。作为一个时代所培育出来的伟大延安精神主要体现在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党性、宗旨、作风和人格等若干方面,这些党性、宗旨、作风和人格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高贵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党永葆青春的力量之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宗旨、作风和人格又是通过无数个鲜活人物和事件体现出来的。该项目所获得的大量鲜活的史实,既是对延安精神的诠释,又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加深了对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主要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口述方式的生动性、口述内容的感染力、口述对象的直观性,使学员对延安精神更易入耳、入脑、入心,使延安精神更加体现出时代性和大众性。

二、《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设计的基本思路

《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力求以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全景式记录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决策和活动。具体有以下九个方面内容:

(一)政治部分:包括土地革命末期陕北的红色力量;“肃反”扩大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延安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党的七大;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党的理论创新;党的重大事件等等。

(二)经济部分:包括延安时期党中央的经济方针政策;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金融(银行、货币)、贸易情况;边区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大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同时期全国其他根据地、边区的经济概况等。

(三)军事部分:包括延安时期以《论持久战》为代表的一批军事理论著作;党中央的重大军事决策;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战略战术;重大战役;正面战场以及游击战争;转战陕北;新式整军运动等。

(四)教育部分:包括基础教育,即边区的小学、中学、中专教育情况(扫盲运动、新文字运动、农村冬学、各层次的教育机构等);党政干部培训,即从红大到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与中央研究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八路军军政学院与军事学院、延安大学等学校的诞生以及人才培养和教学情况。

(五)文化部分:包括延安时期党中央文艺方针政策;文化团体和文艺组织的建立;边区文艺活动;边区新闻机构等。

(六)医疗卫生部分:包括延安时期边区医疗机构(中央卫生部、中央医院、边区政府医院、野战医院、后方医院、和平医院、白求恩医院);战场护理(救治伤员);药品供应及医疗设施;援华医疗社团及代表人物等。

(七)科技部分:包括延安时期边区科研机构(延安自然科学院);建筑、水利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如中央大礼堂建设、枣园幸福渠等水利设施);工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粮食增收等);气候气象预报等。

(八)外交部分:包括延安时期党中央对外政策方针、外交策略;国际援华机构、友好社团、国际与民间官方组织;国际友人、爱国华侨;我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美军观察组等的交往和统战工作等。

(九)社会部分:包括延安时期边区公安、法律、司法状况;青年团体及青年运动;妇女社团及妇女运动;民主党派及进步社团;地方群众支前工作等。

在这九个板块的基础上,我们按照边采访边转化的原则,要先行制作完成一系列专题片。比如,现在已制作完成的《南泥湾》、《抗大》、《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已运用于教学培训之中,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实施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在采访内容的选用以及项目的制作转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口述历史与编写正史的关系。口述历史不同于编写正史,正史从来都是执政者在修撰。由于历史的原因,正史注重台前内容而省略背后的故事,重结果而轻过程,许多内容不便于或不能在正史中体现。而口述历史的内容,因是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包含有许多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能够补充正史中未加表现或不便表现的内容,从一定的角度可以佐证或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二)口述内容与史实之间的偏差关系。在访问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采访难题,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被访者各人情况不同,知识结构、年龄身份各异,在叙述的过程中间,难免有刻意修饰的成份,对自己的失误和弱点有意的掩盖和回避,但这又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如何引导他们讲出事实的真象这是难题之一。比如,被访者讲延安时期的整风第二阶段审干时,所谈内容与史实不太相符。二是由于我党在发展中所犯的错误,造成了部分被访者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由于被访者曾经有过于惨烈的经历,给他们心身造成巨大的创伤,使他们今天不忍揭开惨痛的伤疤,不敢讲或不愿讲出历史的真象。比如,西路军惨败后那些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整风后期的抢救运动把一大批无辜者打成特务被关被押,许多当事者不愿回顾那段惨烈的经历等。三是由于当年亲历者所从事的职业较为特殊,如当年从事我党的情报工作或在中央领导人身边工作的经历,使他们养成了保守机密职业习惯,加之中国传统的“为尊者讳”的观念影响,使他们至今不愿意公开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访问实践说明,访问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对待历史问题,正视采访话题的敏感性,正确引导对方讲出历史真相。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访问挖掘史料时要避免猎奇心理。对于被访者不愿说,不能说的内容,应借助于亲属、朋友和下属的引导、启发,让其讲出;把已经解密的历史档案、对一些历史事件曾经有过错误结论后来已经纠正的最新定论展示给老人,让老人逐渐打消顾虑,减轻心理负担,帮助其回忆不愿说不想说的内容。二是针对当年特殊职位和身份者,如曾在中央社会部、中央情报部门和党的领导人身边工作的亲历者,借助组织渠道开导他们,同时申明项目的意义和目的,使这些被访者打开心扉,讲出真话、真情。

(三)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的关系。口述历史访问内容的客观性、访问形式的灵活性,访问话题的开放性,都具有新闻采访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口述历史不同于新闻采访,新闻记者采访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始终主导着采访话题的进展。口述历史访问者只是在初步掌握被访者历史经历的前提下,从小处切口,引导和帮助被访者深入回忆,访问者主要充当聆听者和实录者角色。同时新闻采访者获得的素材出现在他们的报道中,只是摘录了被访者讲述内容很少的一部分,采访者过后也一般不会长久保留这些音像素材。而口述历史恰恰相反,访问者获得的素材转化为成果时,大量引用被访者的陈述内容,主观叙述只占很少比例。同时访问获得的各种原始音像素材作为原生态的史料及文本档案将长久保存,供人查阅利用。

(四)个体叙述与相互印证的关系。由于被访者普遍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在一些事件的细节陈述上与事实或有偏差,或存在不确定性,或褒多贬少,人为修饰,或有意回避和隐讳,或出于某种原因夸大、虚构,出现了与事实本来面目不相符的情况;或者一种事实出现几种说法。这就需要针对同一事件、同一话题,采访许多类似经历的被访者,以此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达到还原真相,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扬清激浊的目的。

(五)转述与亲历者口述的关系。当年处于党中央决策层面的亲历者随着历史的推移相继作古,要访问他们已不可能,但通过别人的转述,可以获得独特的史料。这方面的访问对象大致分三个层面。第一类访问对象属于“红二代”。这些人当年或生于延安,或当时年幼,如我们访问过的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志,项英的女儿项苏云,李克农的儿子李力、李伦等,待访的人物如伍绍祖,李铁映,李纳等。他们虽非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却对当年的历史场景具有初步的印象,受到了当时历史氛围的直接感染,延安这块红色沃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他们的作用在于:一是能够讲述当年对延安的印象;二是能够转述残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对领袖人物的印象。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即可以丰富党史研究的资料,又能从独特的亲情视角透视父辈们同志加战友的关系。第二类访问对象属于解放后出生的领导人子女。他们虽然没有生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能够从父辈们遗留下的历史传记、回忆文章、日记中了解到当时的许多情况,同时耳濡目染了父辈们当年的经历,访问他们也可获得独家的史料。第三类访问对象为当年决策者的夫人、在其身边工作的秘书、警卫员等,这些人同样见证了决策者们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了解特定的历史场景和历史片断,能够程度不同、或深或浅地讲述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年决策者们经历的点点滴滴。

四、《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实施的规范化、科学化

《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启动到完成都必须注重其工作的有序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项目团队。《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正式启动后,我们首先面向社会聘请了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知识、热心党史研究、具备一定专业工作经验的成员。经过专门培训后采用优胜劣汰方法组建了一支优秀团队。要求他们既熟悉延安13年历史,又能熟练掌握访问技巧,现场沟通。项目部始终注重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基础理论培训,定期开展专题化的研讨,注重学术化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同时,还创办项目内部刊物《动态》,作为项目成员进行理论交流和业务探讨的平台。

(二)规范科学的工作流程。根据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了“五步十六法”的采访方法。五步主要是指案头工作、访前准备、访谈要点、访谈收尾、材料提交。十六法是指在五个环节所要做的十六项具体工作。同时,建立起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细致的评审办法,制定了严密的、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标准,组织专门的评审人员进行细致考核,分级打分,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入库细则和媒资管理条例。

(三)认真细致做好访前准备工作。《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反映的是延安13年的历史,涉及范围广、跨度大、人数多。目前健在的延安时期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过去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岗位及职务年龄不一,所属单位及居住地分又散于全国各地。为了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首先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确定采访群体。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畅通的外联渠道,了解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及其亲属)基本情况,对采访对象进行摸底调查,确定符合项目要求的采访群体。二是查找资料。通过网络、当事人有关回忆录获取必要的采访资料,通过被访者所在单位提供的背景资料和本人简历了解基本情况,通过与被访者进行访前沟通掌握有关信息。查找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内容。微观方面是指被访者个人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学历、个人爱好、生活经历及贡献等,要求采访者对这些情况必须烂熟于心。宏观方面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纵向)与社会背景(横向),国际背景(广度)与专业知识背景、地理和文化背景(深度)等。了解这些,不仅有利于访问的深入,也有利于访问成果的转化。

(四)精心设计完成访问文案。访问者掌握被访者情况后,需要撰写访问文案。内容包括:基本资料、个人基本简历、被访者与延安大事记、人物分析(性格和经历分析)、访问提纲阐述(访问阶段、主题及意图)、访前准备工作、访问提纲(现场提问的话题)、访问预案(在提纲不能全部实施或现场出现意外情况的简要提纲)等八个方面。文案初稿完成后,提交访问者分组讨论,然后汇总各方意见,再行修改定稿。

(五)分门别类归档采访资料。对访问回来的口述资料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第一步是文字整理。文字整理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去伪存真,核查校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基本的是年代和人名、地名的核实。在具体操作中,既要查阅工具书、老地图,也要请方言专家辨别容易混淆的词,查证求实,以避免发生误读和讹传。第二步是对访问资料进行细致归类。口述历史最初的采访过程只是资料的搜集过程,要让口述历史真正成为一门学问,最关键的是对口述资料的筛选和运用,整理的基本原则是:不允许夸大和删改,更不允许虚构和伪造。按照这个原则将整理好的访问音频、视频素材文本及访问文案和其他资源分门别类归档。

五、《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口述历史·延安红色岁月》项目从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确定了6000多人的采访群体,面向全国已采访了898位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收集了近300份(幅)价值较高的历史文物、文献及老照片,形成了129088分钟的音像视频资料和3942万字的文字资料,制作完成了《南泥湾》、《抗大》、《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四部专题片和《南泥湾》、《抗大》两部配套教材。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项目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作教学课件。将采访和拍摄回来的口述历史素材按课程类别制作成形式多样、内容感人的教学课件,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使用,使授课方式更加生动、直观,感觉更加真实亲切,为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强力支撑。如在南泥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就穿插播放《南泥湾》教学片,让学员感受那种真实的震撼力。

(二)汇编教辅材料。将项目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和其它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和完善,按类汇编成教辅材料,一部音像片跟随一至两本教材,便于学员了解更多的信息。

(三)搭建主题教室。建立主题教室是学院实现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的创新手段之一,其特点是以延安时期有关大事件为主题来设置教室的背景和环境。比如,南泥湾教室、抗大教室、干群关系教室、军民关系教室等,力求在形与魂两个方面体现相关历史主体,以取得情景性强、冲击力大、感染力深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媒资管理系统。由于口述历史资源具有日益稀缺和不可再生的特殊性,我们将对访问获得的大量的音像和文献、文物素材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形成一个现代化媒资管理系统。按照分级、分层管理,形成科学、便捷的查阅和检索体系,为影视界、研究界以及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单位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

《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随着这些活的资源日渐流逝,项目的抢救性特点日益突出,访问工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使这部分资源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被访者延安历史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走进延安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