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从2012中国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谈起

2013-01-30牛少凤于新东

浙江经济 2013年5期
关键词:支柱竞争力驱动

文/牛少凤 于新东

(作者:牛少凤,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后出站;于新东,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

分析和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及其变化趋势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放眼长远;既要就事论事、更要普遍联系;既要解读大数,更要挖掘细节,如此才能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研判

前段,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大家颇有点纠结于中国排名出现了200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实,大可不必仅仅只看一个数字——排名。作为一份每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更应当抱着为我所用的积极态度、用研究和比对的眼光来分析报告中那些更具体、更广泛的内容,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此,笔者翻阅了长达545页的报告原文,特别是认真研读了其中的综合说明及中国情况的部分,深感有很多方面颇具启发,而且是值得我们平心静气地加以研读与思考的。

积极吸取评价指数的有益成分

世界经济论坛的《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自1979年以来每年发布一份,如今引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2年的报告一共包括144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最具竞争力国家十强之列的依次为瑞士、新加坡、芬兰、瑞典、荷兰、德国、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日本。值得注意的是,亚洲有三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前十强,新加坡更是位居第二,显示了亚洲尤其是东亚仍然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引擎地区。

从“金砖五国”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排名在五个国家中排在最前面,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则相对靠后。就排名变化来看,除巴西(第48位)的排名有所上升外,中国(第29位)、南非(第52位)、印度(第59位)和俄罗斯(第67位)都有下降。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国家本世纪以来总体上的经济大发展,一方面也反映在当前危机影响下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集体下滑。

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采用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对科学和完善的,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具体被称为全球竞争力指数(GCI),主要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育、技术准备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创新等12大支柱。报告对这12个方面用的就是“支柱”一词,而且这12大支柱不是平行地对每一个国家同等重要。报告将其覆盖的144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三大类经济体,分别为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

——处于初级阶段的经济体主要是“要素驱动型”,其竞争力主要是基于较低技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衡量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制度(支柱1)、基础设施(支柱2)、宏观经济环境(支柱3),以及健康与基础教育(支柱4)等这4大支柱,并在具体测算中被赋予更高的权重。

——进入“效率驱动型”阶段的经济体,其全球竞争力将主要由第5至第10这6大支柱来衡量,即高等教育和培训(支柱5)、商品市场效率(支柱6)、劳动力市场效率(支柱7)、金融市场发育(支柱8)、技术准备度(支柱9),以及市场规模(支柱10)。

——对进入“创新驱动型”阶段的经济体来说,商业成熟度(支柱11)和创新(支柱12)这两项就成为衡量和决定其全球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报告把我国列为效率驱动型经济体,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进步,又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方向与目标就是必须要加快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具体再对照来看我国所处的效率性驱动阶段对应的6大关键支柱,这些衡量与决定性的指标对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思考还是很有几分助益的。

认真分析中国细分排名的含义

单看这份报告里中国的综合排名从2011年的26位下降到2012年的29位,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具体去看中国每一项具体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才会对改进与提高相关工作有所助益。具体看12大支柱,我国的排名分别为50(制度)、48(基础设施)、11(宏观经济环境)、35(健康与基础教育)、62(高等教育与培训)、59(商品市场效率)、41(劳动力市场效率)、54(金融市场发育)、88(技术准备度)、2(市场规模)、45(商业成熟度)、33(创新)。其中最靠前的两项,一是市场规模,这和笔者反复强调要把国内庞大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重视和利用的观点是契合的;二是宏观经济环境,这是对当下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上佳表现的充分肯定。而最靠后的两项分别为技术准备度和高等教育与培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确实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最大软肋,尤其是目前的教育尚承担不了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提供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

再顺便比较看看美国情况,综合排名第7位,已经是连续4年下降了。同样具体看其12大支柱的排名,分别为41、14、111、34、8、23、6、16、11、1、10、6,从中不仅能发现其排名111位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标的糟糕程度,也可以看出其标榜的那一套现排名已落后到41位的制度体系已渐呈衰落之势。

辩证看待中国经济的当前困难

关于中国经济放缓、减速、疲弱的各种议论充斥海外媒体,似乎中国经济已经危机重重。而全球竞争力排名的下降似乎更加剧了这种论调。但是这些议论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择机调速乃至降速正是中国的主动所为。当前经济困难表象背后都一定程度体现了有意为之的战略意图,也可以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的必经阵痛。单从全年7.8%的增长率来看,不仅略超实现全年7.5%的预期目标,而且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预留出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强素质、提质量、增效益、促持续的空间。

历史地看,中国经济更大程度的减速也曾出现,但并没有影响和妨碍后来继续取得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据统计,1989年经济增长仅4.1%,1990年增速更低为3.8%,1998年和1999年增速也都低于8%,分别为7.8%和7.6%。现实地看,我国2012年以来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战略已见成效,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投资贡献率为50.4%、净出口贡献率则为负2.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长远地看,中国当今所做一切无疑是“以小退求大进”,既是利在长远的战略性调整,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福音。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放缓期作为重大机遇期

如果说一定要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话,莫过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更恰当的了。笔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应更加积极主动地用好用足经济放缓期,下更大决心、动更大脑筋、花更大气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继续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

对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而言,对任何一时一地的经济起落得失确实都不能掉以轻心,但长期视野中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与持续性更为重要,哪怕这种高质量、高效益与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是在波浪式有起有伏或者螺旋式有升有降的进程取得的。一般地,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从宏观角度看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拉动力量是否均衡、投入产出是否高效;从相对微观角度看,则可以进一步通过资源消耗率、创新贡献度、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加以衡量。回头再具体来看2012年经济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虽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但无论是从增幅还是占比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从GDP的拉动力量来说,扩大消费需求虽然起色较大,但这是在基数较低情况取得的,今后依然道路漫长;从外贸出口数据的分产品来说,尽管最新数据表明进出口同比总体实现增长,但服装、纺织制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仍高于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同样任重道远。

笔者虽从不担心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的顾虑,但却相当注重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即必须继续毫不动摇、积极主动把经济放缓期变为经济结构调整期和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时期,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支柱竞争力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