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工作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2013-01-30罗庆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罗庆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做群众工作是当年红军“三大任务”之一。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既要面对刚从城市转入乡村且群众观念淡薄的普通士兵,又要面对饱受战乱之苦、对军队充满恐惧的当地百姓,同时,还要面对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等。为了打开群众工作局面,使群众迅速、广泛地行动起来,工农革命军和边界党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工作经验。今天,回顾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总结其方法和经验,对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开创根据地过程中群众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开创这块根据地之初,工农革命军的群众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部队群众观念淡薄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秋收起义余部和南昌起义余部。总体来说,这两支部队经过大革命失败后的洗礼,是一支革命的武装。但是,它的基础是旧军队和地方农军,还保留着不良制度和风气。再者,部队的成分也很复杂,既有革命知识青年,也有兵痞、流氓。这些部队开始并不重视群众工作,一些行伍出身的军人,看不起政工干部。粟裕在回忆南昌起义部队向赣南转移的过程中说,那时“政工干部的地位并不高。因为那时部队还没意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不重视群众工作。官兵们称陈毅为‘卖狗皮膏药的’,讥讽政工干部为‘五皮主义’。”[1]P91“五皮”即皮靴、皮带、皮鞭、皮包、皮手套,是行伍出身的军人戏谑政工干部的称谓。那时,官兵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的事件时有发生,“部队刚一进城,少数坏家伙钻进酒楼饭馆里去大吃大喝,吃完把嘴巴一抺就走。有的还闯进当铺,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故意把导火索掏出来:‘老板,称称有多重’,当几个钱零花。”[1]P93面对士兵违反军纪,伤害群众利益,“有的军官甚至怕坏分子从背后打黑枪,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过问。”[1]P93秋收起义部队与南昌起义部队情况相似,群众观念也很淡薄,拉伕子、强买强卖等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尽管工农革命军上山后不到二个月,便打下了茶陵县,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但红军官兵不愿意做群众工作。由于缺乏群众基础,工农革命军很快又被迫撤出茶陵,毛泽东后来总结说:“我们在茶陵时,主要一条是没有做群众工作,更谈不上武装群众。”[2]P47

(二)是否到农村山区发动群众思想不统一

自部队决定要向农村山区转移,就面临着官兵认识不统一问题,既有工农革命军主要领导人之间思想不统一,也有一般士兵不理解。以师长余洒度为首的一部分官兵反对转移到农村山区去,一味地主张进攻大城市长沙。毛泽东则主张放弃进攻大城市,明确指出:“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2]P111“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即井冈山。当时,在很多人看来,上山做“山大王”是消极逃避,不叫革命,或者说只是权宜之计,没有意识到农民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更没想到要到农村山区长久开展群众工作。在毛泽东等人的坚持下,工农革命军经江西的芦溪、莲花、三湾等地到达湘赣边陲宁冈古城。此时已离井冈山不远了,但意见仍未统一,仍有不少人提出要攻占大城市,在对待当地农民武装问题上,有人提出要和袁文才、王佐部队“干一仗”。毛泽东则认为,出身贫苦、为生活所迫而投身绿林的农民武装是可以团结和改造的。他解释说,三山五岳的农民武装自古以来就剿灭不净,何况我们一支劳顿之师,如果把三山五岳的农民武装联合起来,将是一支大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的整个过程中,围绕是否到农村山区去发动群众始终意见不统一。

(三)群众畏惧、逃避使得群众工作难上加难

湘赣边界饱受战乱、匪患之苦。北伐军、地方军阀、绿林武装等都踏过这片土地。秋收起义的亲历者王耀南回忆说:部队刚到三湾村时,老百姓对革命军不了解,都跑掉了。后来把部队分成许多小组挨家挨户地宣传,向老百姓说明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是打土豪的,并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这样老百姓才陆续回来。不仅仅是三湾村,实际上工农革命军所到之处,群众都跑到山上藏匿起来,不接触,不配合。毛泽东说“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十室九空”[3]P78。更有甚者,一些群众由于受到敌人欺骗宣传,把红军当作土匪打。群众的畏惧、逃避使得群众工作难上加难。

(四)群众工作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湘赣边界地区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这里的人群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土籍人,即祖祖辈辈在本地繁衍生息、土生土长的人;二是客籍人,即数百年前从外地辗转、迁移至此的人。这两个群体有着不同的风俗和语言,几百年来由于山林、土地、风俗、求学而积怨甚深。井冈山斗争时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宣称边界是“土籍的党,客籍的枪”,其目的在于加剧土、客两籍矛盾。陈正人回忆说:“地方主义在永新特别严重,土、客籍矛盾在宁冈特别严重。那时土籍和客籍的学生不能同进一个学校念书。”[2]P33土籍人一直把客籍人看作是外来户,低人一等。土、客籍的矛盾,主要是土籍地主阶级和客籍农民之间的矛盾,但阶级矛盾却被两籍矛盾掩盖起来,给开展群众工作带来很大阻力。此外,地方主义也只顾局部利益。袁文才曾在自已的地盘上说:“宁冈不搞土地革命,要搞到外面去搞。”[2]P53毛泽东说:“地方主义、土客籍对立,这都是帮助敌人的,违反工农阶级利益的。土客籍矛盾的危害很大,敌人常常利用这个矛盾挑起械斗,破坏革命势力。”[2]P34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大大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五)严酷的斗争环境使群众工作异常艰辛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群众工作,是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进行的,红军常常需要在转战途中做群众工作。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如果宿营二、三天,便要抓紧时间召开群众大会,公开进行宣传。开会前,要进行家访和动员。开会时,则观察群众在会场上的表现,物色贫雇农积极分子,秘密组织贫雇农团。会后,还要分头到贫雇农家里进行宣传和调研,通过农民掌握当地土豪劣绅情况。那时,毛泽东提出红军部队要完成三大任务:人人要会打仗,人人要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人人要会做组织群众的工作。每个红军战士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组织员。曾志回忆说:当时做群众工作很苦,白天就隐蔽在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做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晚上则偷袭敌人,这里放几枪,那里打几枪。机关工作的干部和连队战士合在一起,三人至五人编成一组,一人负责一片,分散活动。为了保护群众,打土豪开仓放粮一般都在晚上进行,有时还要把粮食送到贫苦农民的家里。严酷的斗争环境使群众工作异常艰辛。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成功开辟,群众之所以能迅速行动起来,紧跟工农革命军,是因为工农革命军做了很多艰苦、细致、有效的群众工作。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信任并紧紧依靠基层党员

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等充分信任基层党员,紧紧依靠基层组织。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进入井冈山地区时,当地农民自卫军首领袁文才并不欢迎。得不到当地农民自卫军的首肯,工农革命军难以在湘赣边界立脚。为了打开局面,毛泽东通过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等出面斡旋,才和袁文才成功会面,后又在地方党组织的参与、帮助下,经过说服教育袁文才,工农革命军才在茅坪安家。为了进一步打开局面,11月初,毛泽东便指示袁文才通知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在茅坪藏匿、避难、坚持斗争的地方党负责人到象山庵开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重建和恢复边界党的组织,利用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吸收革命积极分子,大力开展武装斗争。当年参加会议的贺敏学回忆说:“毛泽东首先要大家汇报情况,……并要求大家回去迅速地行动起来,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款子,以巩固和发展地方自卫军。”[4]当年宁冈县委组织部长刘克犹也回忆说:“毛主席说,现在各县要抓紧时间重建党的组织。目前,党组织的情况是工农分子太少,知识分子太多,所以党组织不巩固,革命不坚定。”[5]会议结束后,基层党员立即行动起来,宁冈、永新、莲花三县迅速恢复和重建地方基层党组织,掀起了打土豪分浮财的群众性暴动。

(二)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等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面对群众反映部队或多或少还存在军阀作风和不良习气,毛泽东等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纪律,先后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严防红军官兵侵犯群众利益,同时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部队官兵思想。面对农民提出的土地分配建议,部队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听取意见,在中央既定政策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分配土地,若按中央的指示,是没收一切土地,以村为单位,按劳力分配。但这样做,一是伤害了中农的利益;二是穷村、富村分田相差悬殊;三是人口多、劳力少的农户无法养活家口,很多农民有意见。因此,根据群众意见调整为按人口平均分配。此外,针对农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什么叫地主?占多少亩的叫大地主?做买卖不种地的叫不叫地主?地主兼商人的怎么办?当时都召开了群众大会,以群众意见为主。谭震林回忆,当时“是群众临时开会定的,没有成法文。许多问题一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商量出办法,就这样干。这样做,得到群众的拥护。”[2]P16面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在湘南暴动时期,“左”倾盲动主义曾提出“杀杀杀,杀尽一切反动派的头颅;烧烧烧,烧尽一切反动派的房屋”的口号,鼓吹要把“小资产阶级变为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盲动主义严重伤害了群众利益,导致许多群众纷纷起来反抗。对此,毛泽东、朱德等果断采取措施,予以坚决制止,扭转了乱烧乱杀的混乱局面,维护了群众利益,得到了群众拥护。

(三)根据群众觉悟逐步推进群众工作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经过了一个逐步教育、引导的过程。由于受到中国封建思想和愚民政策的毒害,边界农民思想不开化,他们更相信“命中注定”、“八字不好”等“宿命论”。为了让群众行动起来,边界党采取步步推进的方式。第一步,打破“宿命论”,破除各种迷信思想,使农民懂得只能靠自已,不能靠别人,这是启发阶段;第二步,帮助群众认识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懂得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穷人也能够打天下,坐天下;第三步,进行一些局部的减租减息斗争,进而发展到有组织的抗租抗息斗争,使群众逐渐觉悟到封建地主阶级凭借霸占耕地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造成贫苦农民苦难的根源。农民只有团结起来,打倒封建地主的反动统治,才能翻身做主人。此外,在斗争中,应该提什么口号,开展哪种形式的斗争,都是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以及敌我力量对比从实际出发决定的。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有多种,一是利用小学教员的社会地位,秘密宣传群众;二是开办农民夜校,“在夜校里和群众交朋友”;三是登门访贫问苦;四是张贴各种标语,等等。总之,群众工作是分阶段、以多种方式并根据群众觉悟程度逐步推进的。

(四)在斗争中集中群众智慧与力量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与边界党注重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了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实际上充分汲取了当地群众和农民自卫军的智慧。据谭震林回忆,井冈山上曾有一位绿林首领,名叫朱孔阳。朱孔阳原是湖南旧军阀中的一位旅长,因不满上司克扣军饷,带领手下一帮兄弟拖枪出走,占山为王。他曾教导自己的徒弟,即井冈山后来的山大王王佐,说:“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朱孔阳说这是对付官府围剿的好办法,利用兜圈子的办法可致官府终剿不灭。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后,闻此战法,非常赞赏,并稍作修改:“我们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2]P15认为可以以之作为对付国民党“会剿”的一个战术。毛泽东后来在给中央的信中总结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强敌跟进,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6]P675在井冈山斗争过程中,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在群众工作中善于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也是红军能屡次打破国民党“会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在斗争中依靠群众解决给养并打破“会剿”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的给养是一个大问题。井冈山斗争初期,红军的给养主要是依靠打土豪筹款子来解决,其次依靠群众捐钱捐粮来解决。打土豪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土豪往往会把钱财藏在地窖里,一般群众也很难掌握情况。只有在地主家做过长工的农民才知道真相。此外,有的土豪家里有夹墙,金银财宝都藏在夹墙里。如果“农民群众不帮助我们,不给我们带路,是无法找到的。”[2〛P28因此,毛泽东强调说:我们要相信群众,我们要依靠群众。[2〛P28-29陈正人后来总结说:干革命重要的一条是群众觉悟了没有,群众拥护了我们没有。没有这一条,一切都没有,有了这一条,一切都会有。不仅打土豪是紧紧依靠群众,打破敌人的“会剿”同样是依靠群众。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当年,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共设置了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第二道为篱笆障,第三道为滚木礌石,第四道为壕沟,第五道为石筑射击掩体,这些都是群众完成的。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之所以会跟党走,是因为党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而使群众信任党,依靠党。总结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经验,以下四点较为突出。

(一)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掌握农民对土地的要求,1928年5月间,毛泽东等便在永新县塘边村夜以继日地调查、访贫。他请当地一些农民到住地开会座谈,或亲自到周边乡村、田间地头做调查,写成了《永新调查》,形成了分田临时纲领共17条。临时纲领充分尊重了贫苦农民的意见,比如当时座谈会上有一个叫徐帮勋的贫苦农民,家有9口人,只有4个劳动力,便向毛泽东提出:按劳动力分田不好,这样老人孩子没有田,应按人口平均分配,没收一切土地平均分配也不好,这样会伤害自耕农的积极性。毛泽东虚心听取了这些意见。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正式颁布,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它使井冈山的农民第一次通过法律的方式得到了土地,尽管这部土地法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土地法,它充分尊重了民意,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井冈山的农民最早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二)要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

“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红军宗旨,民权革命,成功尽在民众。”这是《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的宣言。由于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根据地食盐、布匹、药材等物资奇缺,群众生活异常困难。为了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边界党在井冈山茨坪办起了公卖处,用打土豪所得款子购回上述物资在公卖处出卖。同时,根据群众经验,将一些老房子的墙根土挖出来,用水浸泡,再用泡过的水熬制硝盐,努力解决群众生活缺盐问题。尽管“土地回老家,农民笑哈哈”,但一些农户劳力不足,边界党又组织红军官兵参加农业生产,“那个时候,毛司令带领贺子珍、贺敏学和红军司令部(应是三十一团团部——引者注)的同志曾在泉水窝帮助我们割禾。以后又在塘边村前的田垄里,帮助孤寡老人和劳力缺少的群众割禾。毛司令边割禾边向群众了解情况,问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7]毛司令都下田割禾,广大红军官兵便可想而知。毛泽东后来在总结群众工作时,提出要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如劳动力、耕牛、肥料、种子、水利等问题;如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等等,提出要解决好群众的一切问题,不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今天,在井冈山地区仍然流传着红军医院为老百姓免费看病、毛泽东为老房东谢槐德送棉衣等故事,这些传说、标语和歌谣,体现了边界党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的工作作风。

(三)要懂得群众心理和群众语言

群众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每当官兵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时,毛泽东常讲一句话:“一支笔等于一千条毛瑟枪。”[2]P158要求红军官兵放下官架,抛弃官腔,“要掌握群众心理,要懂得群众语言。否则,找群众谈话很困难。”[19]P221927年底,在湖南中村打土豪时,很多群众都避开。陈正人回忆说,“开始还不能分田,因为一则情况不了解,二则群众也不敢要。”[2]P27后来边界党掌握了群众的心理后,就决定将许多斗争放在年关开展。因为年关正是地主逼债的时候,许多贫苦农民无力还债,上吊自杀,家破人亡。利用年关搞斗争,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毛泽东说:“碰到雇农要讲雇农话,碰到中农要讲中农话,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要讲工人话,不能讲一大篇,他听不懂。只要一两句点到切身利益的话,他就懂了。”[2]P156发动秋收暴动后,毛泽东说:“我们的军队是为穷人打仗的”其道理就在此间。

(四)要随时叨念“争取群众”

做群众工作要随时叨念“争取群众”。中国历史上齐桓公曾问管仲:“王者何以为贵?”管仲曰:“人君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8]毛泽东熟读中国历史,非常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华精髓。因此,上井冈山之初,毛泽东就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作过深入思考,并拿李自成的失败与袁、王两支武装的成功作了对比。据谭震林回忆,上山之初,毛泽东说:“李自成为什么失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没有争取到群众。毛泽东还让我们讨论王佐的武装在井冈山为什么能长期存在。”[2]P10毛泽东还进一步解释说:争取到了群众,可以关了东面打西面,关了南面打北面,敌人奈何不得。正因为认识到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工农革命军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成功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朱、毛红军主力前往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4月,毛泽东在兴国潋江书院干部训练班上,谆谆告诫红军官兵:“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叨念‘争取群众’。”[9]P12

[1]粟裕.激流归大海[A].星火燎原选编之一[C].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贺敏学.回忆毛主席在井冈山地区湘赣边界及永新县的革命斗争[R],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部采访资料.

[5]访刘克犹记录[R].1969年7月3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部采访资料.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7]徐正芝.忆塘边的革命斗争[R],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部馆藏资料.

[8]梅黎明.领导干部要为民务实清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1).

[9]陈奇涵.赣南党的历史[A].回忆中央苏区[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井冈山上唱井冈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