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2013-01-30黄书进
□黄书进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黄书进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革命年代形成、在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丰富完善的,是党的根本立场、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内在统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发展壮大和事业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生命线;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实现正确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和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
一、群众路线是在探索党的领导方法和依靠力量中形成的
群众路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丰富完善的。首先,它是作为一种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提出的,这是狭义的群众路线概念。尔后,我们党进一步把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统一起来,形成了广义的群众路线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进一步从立场、方法和作风内在统一高度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把它上升为党的生命线和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
1945年党的七大全面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2]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突出特点是从探寻中国革命的领导方法和依靠力量中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
1.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工农群众。早在1925年底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就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要领导完成中国革命任务,除依靠本(工人)阶级之外,必须重视农民力量,结成工人与农民的同盟军。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鲜明地揭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工农群众,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工农群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党和红军都要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必须反对红军中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单纯军事主义思想,强调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3]P88。
2.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领导,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他在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4]P899
3.毛泽东创造性地揭示了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实质和目的。我们党为什么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这一方法与其他阶级或政党的“爱民”有何不同。毛泽东指出:“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5]P57-58毛泽东强调:“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5]P71毛泽东创造性地把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辩证统一起来,与坚持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辩证统一起来,鲜明地揭示了群众路线的实质和目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P1094-1095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强调:“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6]P354
4.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上升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进一步从立场、方法和作风内在统一高度赋予群众路线新内涵。党的七大系统总结了毛泽东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不仅把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统一起来,而且进一步与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统一起来。七大把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上升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从党的立场、方法、作风内在统一高度阐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性质和方法,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群众路线理论。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是在政治上要代表人民利益,因此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民群众,用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用正确的作风去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七大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众,启发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7]P97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在党章的总纲上和条文上,都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7]P139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八大在党章中明确写道:“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强调:“党的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在这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反复的过程中,使党和群众的认识不断地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前进。”[7]P207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自觉从立场、方法和作风三者统一高度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8]P2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特别强调:“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9]P4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从定义概念角度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0]P834。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强调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7]P297。党的十四大党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坚持把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与十二大党章的表述结合起来,对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作出了系统、完整和经典表述,即“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1]P94。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党章都坚持十四大党章的提法。
二、群众路线深刻反映了党的领导目的、工作方法与实践要求
党的十四大党章关于群众路线的“五句话”定义,包括三层含义,深刻揭示了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途径和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P857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鲜明地回答了党的事业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质和目的,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原理。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2]P32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原理出发,一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根本特点,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P283。另一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既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忠实代表,同时也是最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在于,教育人民认清自身的历史地位,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毛泽东把唯物史观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原理概括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1031,明确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4]P809。指出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14]P381
党的十四大党章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把它作为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质和目的,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原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要的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习近平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党的正确主张从哪里来?党的发展力量从哪里来?党的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强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形成党的正确主张的来源,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据,是完成党的任务的力量。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5]P57
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政策和工作方法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但是,“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6]P324。
首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认识过程与认识总规律的辩证统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吻合的;坚持“群众—领导—群众”的循环往复过程,是同坚持“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总规律完全一致的。
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认识方法与认识目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类能否正确把握历史规律,不仅取决于认识方法,而且取决于认识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7]P295人类的历史活动,既有客观规律性,又有主体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认识和改造世界,如果仅仅从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出发,只把领导群众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就无法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无法获得关于历史发展的正确理论和政策,就无法实施正确的领导。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员在中国人口中当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当这一小部分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时,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才是健康的。”[5]P186-18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要把群众的分散的具体利益上升为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坚持了认识方法与认识目的的辩证统一,实现了工作方法与领导目的的辩证统一,反映了我们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根本态度。毛泽东强调:“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18]P512
(三)“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
群众路线,最终是要解决如何将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变成指导人们活动的科学指南,变成群众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恩格斯强调:“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9]P697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不仅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规律,也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执行各项政策时,不仅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去指导群众的行动,而且要教育人民认识党的政策与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调动人民群众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形成党与群众同心协力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局面,充分发挥历史的“合力”作用。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20]P464特别强调:“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和改革。”[21]P141-142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2]P1318强调:“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22]P1318特别强调:“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22]P1319党的十四大在群众路线中增加“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条,体现了党的事业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民根本目的的本质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使群众路线更加完整、更加科学、更加可行。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工作路线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否坚持群众路线,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党内曾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另一种是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因此,都导致革命走了弯路甚至几乎丧失革命前途。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群众,是工人与农民的同盟军,从而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把党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P136毛泽东强调群众是我们党的铜墙铁壁,是我们党的眼睛,是我们党的上帝。毛泽东把党群关系比喻为“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我们自觉坚持群众路线的传统,深入调查研究,放手发动群众,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后来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左”倾化,不断超越国情实际,相继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党的九大、十大在党章中取消了群众路线原则,致使党的政策脱离了实际和群众,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9]P152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民主化成为潮流,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不同观念相互激荡的时代条件下,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3]P72强调:“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应该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加强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4]P407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的根本原因。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阶段性特征明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矛盾增多,党群矛盾突出。胡锦涛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25]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成功地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
实践表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26]P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办通讯,2013(6).
[2]侯远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2)[Z].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5]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0-25.
[2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徐国栋)
TheMassLineistheBasicGuaranteefortheContinuousDevelopmentandExpansionofOurParty
HUANG Shu-jin
(DepartmentofTeachingandResearchonMarxism,PLAUniversityofNationalDefense,Beijing100091,China)
Formed in the revolutionary years and develop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and reform,the mass line is the intrinsic unity of the basic standpoint,leadership method and work style of the Party.The mass line is the Party’s life line and the basic work line,being the radical guarantee for the growth of the Party and the victory of the Party’s undertaking.
CCP;mass line;life line;work line
D26
A
1674-0599(2013)06-0021-06
2013-09-20
黄书进(1958—),男,江苏徐州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少将,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