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普遍意义

2013-01-30徐占权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工农井冈山根据地

□徐占权 徐 婧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军事历史研究部,北京 100091;2.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 100144)

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普遍意义

□徐占权1徐 婧2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军事历史研究部,北京 100091;2.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 10014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提出和总结的丰富斗争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不断巩固扩大,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胜利实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井冈山道路

值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回眸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富斗争经验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实行战略退却,引兵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丰富革命经验。这些经验得到党的六大的充分肯定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积极推广。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号召,努力学习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经验,使“工农武装割据”之星火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是无比正确的;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伟大的历史地位,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历史指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人否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的伟大历史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在当时的严酷斗争环境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被敌人严密地封锁在大山里,不可能对全国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而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靠自己在斗争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当然,我们不否认其他各地根据本地区特点所独创的经验,但也不能为了强调某一根据地的重要作用而否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完全适用于中国各地区的武装斗争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随即实行战略退却,引兵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首次。它对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起了伟大的历史指导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毛泽东在极端艰难复杂的情况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探索而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他的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最初反映在他关于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构想之中,特别是在“三月失败”、“八月失败”以后,“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1]P49甚至多次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之后,毛泽东深深地感到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就会使人们在斗争中看不清革命的发展前途,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回答党和红军中一部分人存在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虑。因此,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于1928年5月20日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特委会议,并于同年10月、11月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理论著作,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理论,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革命理论做出重大贡献。

“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实际上是毛泽东“上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汉口接见湖南革命同志时,就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要求大家拿起武器,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并向中共中央提出回长沙亲自组织革命武装,准备进行武装暴动的要求。7月4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又针对陈独秀取消农民自卫军的错误主张,明确提出“上山”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这一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他的“上山”思想又得到升华,并逐步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著中,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及其领导阶级,深刻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明确指出:由于“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领导权”,所以“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乃遭遇到暂时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此次失败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中国资产阶级(非买办豪绅阶级)也受了打击。但最近数个月来,工农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组织的城市罢工和暴动,在南北各地发展起来。军阀军队中的士兵因饥寒而酝酿着很大的不安。同时资产阶级在汪精卫、陈公博一派鼓动之下,亦在沿海沿江各地发展着颇大的改良主义运动。这种运动的发展是新的事实。”陈独秀等人那种取消革命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同时,他又强调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主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这种革命的实际运动,在一九二八年五月济南惨案以后,是一天一天在发展的”。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实际上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论著中,又强调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使白色政权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造成小块区域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是经过第一次大革命深刻影响、工农士兵群众曾经大大起来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决定着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是没有疑义的。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也是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在毛泽东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使用的新概念、新思想,是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中的一个重大创造。这一重要思想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即“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1]P98这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总概括。

毛泽东对这一重要思想非常重视。他认为,这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1]P50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1]P97也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毛泽东认为,“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我们乘势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小块红色政权是可能的。“但军阀之间的战争不是每天不停的。每当一省或几省之间的白色政权有一个暂时稳定的时候,那一省的统治阶级或几省的统治阶级必然联合起来用尽力量来消灭这个红色政权。在为建立和坚持红色政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尚不完备的地方,便有被敌人推倒的危险。本年四月以前乘时而起的许多红色政权,如广州、海陆丰、湘赣边界、湘南、醴陵、黄安各地,都先后受到白色政权的摧残,就是这个道理。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遭受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1]P51这些正确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由于这些策略的适当,加上边界地形的利于斗争,湘赣两省进攻军队的不尽一致,“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1]P59-60敌人虽然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进剿”和两次“会剿”,不但没有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此割据对湘赣两省的影响,则有日益扩大之势”。毛泽东还强调指出,湘赣“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1]P81只要利用正确的策略,前途和希望是很大的,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工农武装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意义的”。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又系统地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他指出:“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1]P103-104

当然,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想,决不仅限于湘赣边界,而是同夺取全国政权的宏图伟业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极富远见卓识。毛泽东指出:“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它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1]P50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三次使用了“取得全国政权”的字样,这种深邃的思想和科学的预见,充分说明湘赣边“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地把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与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夺取全国政权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思考,与他1928年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相比,在认识上又有了一个飞跃。他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实际上主张把全党全军的工作重点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这表明,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先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武装革命道路的思想已经形成。这是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从此,红军沿着这一正确的道路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创新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坚持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二、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工农武装割据”之星火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迅速燎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积极向全国各地红军和党组织介绍、推广,使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星火在中国古老大地上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曾回忆说:“我们当时认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二:分田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我们要武装群众来加速这一进程。当时我们的政策主张:自由买卖(同白区),优待被俘敌军,以及总的说是温和的民主改革。”“但是,党中央委员会还没有批准这个运动。直到一九二八年冬天,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消息传到井冈山的时候,才得到了批准。”“从那时起,党的领导人和农村地区苏维埃运动的领导人之间的分歧消除了,重新建立了党的一致。”[2]P48-4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也得到迅速传播,发扬光大。

那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是怎样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和推广的呢?据余伯流、陈刚同志著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记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最早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的。1927年11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致信中央,报告了“遣居井冈”的农军,“相约下山实行占据莲花、宁冈两县”的情况。1928年1月19日,江西省委在《赣西南目前工作决议案》中,又向中共中央报告说:“宁冈农军毛泽东、袁文才部及本地农民”于1月4日“攻陷”遂川县城和“各乡农民群众响应,大有瞬即下之势”的情况,并提出“努力创造西南割据局面,为江西土地革命的发祥地”的意见。同年4月15日,江西省委又详尽地向中共中央报告说:“赣西一带的农军共分三部,毛泽东统率的有千余人,枪500余支;袁文才部500余人,枪300余支;王佐(非同志即过去的所谓左派)率300余人,枪百余支。毛部在万安失利后即有计划地退出遂川会合袁王两部进攻泰和,以断反动军队的归途,因过去未肃清的靖卫团肖家璧部留难,以致计未得逞,乃作上井冈山之计”。5月,江西省委又连续几次向中共中央报告:“朱毛红军占据永新、宁冈”和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等情况。这就为中共中央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和朱毛红军情况的了解与沟通,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共中央获悉朱毛红军的情况后“甚为欣慰”。1928年6月4日,即向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信,称赞朱毛红军数月来“转战数千里与反动势力奋斗,中央对于你们在这种刻苦的劳顿的生活中而能努力不懈的工作甚为欣慰”。“以前中央虽曾派人来找你们,但以交通的关系而终无一次能与你们接头,以至中央和你们彼此间的意见互不能达到,这次由江西省委转来你们的信,知道你们的近况,中央甚为欣慰!”信中还提出:关于红四军的任务、军队建设、前委组织、策略等问题,并强调指出:“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向四周发展而推进湘鄂赣粤四省暴动局面的发展。”“这是你们工作的总方针。”

192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收到毛泽东起草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报告后,即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从而使井冈山的斗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采取多种方式,向全国各地推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号召他们努力学习,加强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1929年初,中共中央在主办的《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赞“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的武装反抗要求,横行于湘、鄂、闽、粤各处。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他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严重的意义。”

同年4月13日,《红旗》杂志上又刊登了一篇《朱毛红军与闽赣农民暴动之发展》的署名文章说:“湘赣边境的工农武装队伍,在朱德毛泽东领导之下,与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军队及地主豪绅的武装队伍作殊死一战以来,于今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之间,经过国民党调动四五万以上的军队,先后围剿三次,朱毛的红军因为得到湘赣工农劳苦群众的拥护,不但没有被反动军队消灭,反而继续增长,农村的斗争局面日益扩大,弄得湘赣粤三省的反动政府手忙脚乱。”

7月1日,中共中央在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上也刊载了署名文章说:“现在散处各地的红军,便是农村武装斗争的先锋。最著名的自然是朱毛所领导的红军,两年间经过国民党之无数次的‘围剿’,国民党的报纸也曾无数次的宣布其‘围剿’的胜利。但事实终是事实,朱毛的红军直到现在还是日趋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军事工作的周恩来,对井冈山的斗争经验予以高度赞扬。1929年3月17日,他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报告,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贺龙等的指示信,明确指出:“在朱毛军队中,党的组织是以连为单位,每连建立一个支部,连以下分小组,连以上有营委、团委等组织”,“这个经验可以备你们参考”。[3]P16同年6月15日,他根据毛泽东撰写的《四五报告》,又向湘鄂西前委介绍了“朱毛几年战争所得战术的经验”,诸如“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以及“十六字诀”等游击战术,要求他们学习。[4]P342特别是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高度赞扬了朱毛红军的斗争经验。信中指出:“红军第四军两年来”的斗争,“在全国政治局势中有极大影响,这证明了统治阶级在乡村力量的薄弱,证明了革命势力的存在与发展。红军四军有此伟大意义是我们不能否认的,继续努力下去,将必然要成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动力之一,这是无疑义的。”同时又精辟地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如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周恩来从朱毛红军和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意义”中,看到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动力”,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特征”,看到了中国革命“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的发展道路。周恩来代表中央所做出的这一重要判断,是全党全军对井冈山斗争经验认识上的升华。同时,周恩来在其主持的中共中央军委刊物《军事通讯》(1930年1月15日)创刊号上,还发表了陈毅于1929年9月1日撰写的全面详实介绍朱毛红军情况和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并加了编者按语,对朱毛红军和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军事通讯》编者按说:“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宝贵的一个报告,朱毛红军这个‘怪物’在我们看了这个报告以后都可以一目了然。从他们几个时期的历史来看很可以明瞭他们两年来是在怎样的艰苦斗争,在困苦到‘衣不得暖,饥不得饱’的时候,还不改勇往直前的精神,卒至造成今日‘有八十万武装工农拥护’(见毛泽东来信)的巩固基础!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志注意,如他们的编制,他们的战术,他们的筹款给养的方法,他们与群众的关系,他们对内的军事和政治训练,他们处置军中供给开支的原则(官兵伕经济平等,开支绝对公开)……都是在中国‘别开生面’,在过去所没有看过听过的。”按语中热烈称赞朱毛红军的“艰苦斗争”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称赞朱毛红军“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是在中国‘别开生面’”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志注意”的。这就为朱毛红军和井冈山斗争经验在全国各根据地的广泛传播和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在赣南闽西和湘鄂赣迅速燎原

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迅速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四周毗邻的东固、赣南、闽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首先推开。这些根据地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朱毛红军的直接影响。

第一,东固根据地自创立以来,就与井冈山根据地成为互为犄角之势,被群众称为“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

毛泽东曾称之为“李文林式”根据地,陈毅曾把东固誉为“东井冈”。1929年2月2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在东固螺坑与李文林等率领的红二、红四团会师。毛泽东十分赞赏东固根据地的成就,说红四军是“铁军”,红二、红四团是“钢军”;朱德高度评价两军会师的意义,并风趣地说,国民党反动派天天喊打倒“朱毛”,“朱毛”却越打越多,现在你们也成“朱毛”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毛泽东决定留下胞弟毛泽覃等一批有经验的红四军干部,加强了东固根据地的工作,还留下300余名红军伤病员。这批干部和伤病员都带来了红四军的优良传统和井冈山斗争的丰富经验,并使之深深扎根。后来,毛泽东在向东固介绍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时,很推崇东固根据地秘密割据的经验,并以前委的名义致信湘赣边特委,要他们学习东固的经验,实行策略的转变。东固根据地自两军会师和经验交流后,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屏障和中央根据地的奠基石。

第二,赣南根据地是朱毛红军深入赣南后开辟而成的,直接受到红四军和井冈山斗争经验的熏陶和影响

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汀州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明确确定:“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以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根据这一战略决策,红四军在赣南分兵,很快建立了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三县红色政权,奠定了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坚实基础。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把早已有联系的赣西、赣南两块根据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置于中共红四军前委和赣西南特委的统一领导之下。湘赣边和赣南根据地汇合为一个整体后,红军和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得到广泛的交流和系统的总结,井冈山的斗争经验在赣南开花结果。

第三,闽西根据地受到了井冈山经验的影响

早在1928年12月6日,中共福建省委就指示闽西特委学习朱毛红军“滚雪球”的好办法。他们说朱毛红军起初“不过千把支枪,现在则有万余多枪了”。1929年8月7日,福建省委在致闽西特委转各县委的指示信中,进一步强调说:“四军过去在湘赣有很多经验,我们可以采用”。同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也致信福建省委,要求他们“尤应注意朱毛许多战争的经验与他们行动的轨范”。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三次入闽期间,红四军和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在闽西得到直接传播和深化、发展。如闽西党的“一大”主持制定的闽西土地法,就充分吸收了《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并且贯彻了党的六大关于土地问题的政策原则,并在总结闽西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由于闽西的党和红军吸取了朱毛红军和井冈山斗争的丰富经验,使闽西的武装斗争、红色区域和根据地建设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第四,湘鄂赣根据地同样受到了井冈山经验的影响

早在平江起义前,湘鄂赣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彭德怀就有以井冈山旗帜为“榜样”的心愿。他在给黄公略的一首“密诗”中写道:“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依之为榜样,或出湖泊或山区。”平江起义爆发时,彭德怀就在起义政纲中提出:“在湘鄂赣边创造一块新苏维埃区域,并求得与湘赣边红四军活动的区域打成一片”。1928年10月,身为红五军军长的彭德怀在湘鄂赣边特委的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井冈山的革命旗帜”,“是湘鄂赣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指路明灯,只有在它的指引下,我们才有胜利的前途”。同年12月10日,彭德怀亲率红五军四、第五纵队800余人到达宁冈新城,与朱毛红军会合,参加了井冈山的斗争。后来由于战局的变化,红五军往返转战于湘鄂赣边与湘赣边两块根据地之间,使井冈山的斗争经验和朱毛红军的传统得以在湘鄂赣根据地推广、传播,并促进了这一区域的迅速发展。

四、井冈山根据地的巍然崛起,对全国许多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一,鄂豫皖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1929年5月7日,中共鄂东北特委委员何玉琳(他与徐向前同时被中共中央派到鄂豫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报告中指出:“黄麻所感受军事的压迫和政治压迫同样是自南而北来的,有时敌军虽汇合大部越界进剿,但我们还可向更北河南界内退避,所以河南军队如果南下严密追击堵截,军事形势是很不利的,因此,红军军事计划是极其力企图打通由麻城、商城、罗田以东,到皖省英霍界之大山脉一带,准备在军事上没有其他出路时到此屯驻,也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军事割据东由皖英霍界大山起一直到西武胜关鄂豫界山脉一条横线。”[5]P31-32报告还说:今后工作“要求割据区域并充分利用割据区域。割据区域里可以做很便利的教育训练等工作,对于群众也有很大的兴奋刺激作用。”[5]P48这就充分说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年11月20日,中共鄂豫边特委在河南省光山县南部的胡子石(一说细吴家)召开中国共产党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了徐朋人、王平章、徐宝珊、陈学润、周纯全、詹才芳、徐恕风、徐向前、范进升等9人为特委委员,徐朋人为书记。12月2日,大会通过了政治任务、军事问题、群众运动、宣传问题等9个决议案。其中,由徐向前、戴克敏起草的《军事问题决议案》中,既总结了鄂豫边两年来武装斗争和游击战争经验,也把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具体化,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建设和作战起了重要指导作用。诸如:红军游击战术中提出的七条原则,就充分体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

中共鄂豫皖党组织由于吸取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实行“集中作战”、“分散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和“跑圈子”的游击战术,成功地建立了大别山军事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诞生了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红四方面军。

第二,湘鄂西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也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贺龙和中共湘鄂西前委按照1929年3月17日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指示精神,在部队建党时,吸取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在连队普遍建立了党的支部,部队中建立了政治机关,从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加强了部队中的政治工作,使湘鄂西根据地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年6月15日,他们根据中共中央介绍的“朱毛几年战争所得战术的经验”,领导湘鄂西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斗争,创建了湘鄂西根据地和湘鄂川黔根据地,部队后来成长壮大为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红二方面军。

第三,百色地区吸取了井冈山的经验

据莫文骅在《红七军的诞生》一文中回忆说,百色起义胜利后不久,邓小平等就提出了“学习朱毛红军”、“汇合朱毛红军”的口号。193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在给红七军的指示信中,对红七军“能利用朱毛红军的经验”表示赞赏。1931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从广西千里转战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在赣南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后编入红三军团,投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之中,两军的经验得到直接的融汇和交流,成为红一方面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四,东江根据地也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学习井冈山的斗争经验

1929年5月、10月,中共中央两次致信广东省委,明确指出:你们“要有决心起来斗争,扩大武装斗争的范围,这才是拥护朱毛的正确道路”;并要求他们“决定一详细计划,指示东江特委及海陆丰地方党部,并要与朱毛红军的游击及惠属的工作联系起来”。中共东江特委按照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并于1929年10月下旬与出击东江的朱德红四军一部取得联系,配合行动,一度攻占梅县,拓展了东江游击根据地。

第五,陕甘根据地也同样是按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习仲勋在撰文缅怀刘志丹时曾谈到,1931年初陕甘地区党组织和领导人,在接到中共中央翻印的《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等文件后,认识到必须“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立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6]P61他们努力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大力开辟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以照金为中心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像严寒过后的一股春风,吹拂到中国各革命根据地,使这些革命根据地在白色恐怖之下产生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中国各革命根据地之间的影响也是互通互补的。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向各地传播和推广时,一些地区的经验也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以一定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才得以总结和概括出朱毛式、方志敏式、贺龙式、李文林式之类的根据地模式,探索出中国武装革命道路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哲峰,孙彦.毛泽东谈毛泽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周恩来.关于湘鄂西苏区发展的几个问题[A].周恩来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一)[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5]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6]习仲勋.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A].刘志丹纪念文集[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贺文赞)

OntheUniversalMeaningoftheExperiencesofStruggleintheJinggangshanRevolutionaryBase

XU Zhan-quan XU Jing
(PLAAcademyofMilitarySciences,Beijing100144,China)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was the first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in China,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the insurrectionary army of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in the Hunan-Jiangxi border area under Mao Zedong’s leadership.He creatively brought forward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s of armed struggles,which,with universal meaning for guiding Chinese revolution,were high recognized and then actively generaliz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e sparks of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rapidly formed a prairie fire through out China,the independent regimes by peasants and workers’ armed forces were consolidated and enlarged,and the armed revolutionary road of surrounding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was finally actualized.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Mao Zedong;independent regime by peasants and workers’ armed force;armed revolutionary road of surrounding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D231

A

1674-0599(2013)06-0066-08

2013-11-01

徐占权(1947—),男,山西山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徐婧(1977—),女,北京市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工农井冈山根据地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井冈山上唱井冈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