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估与案例
2013-01-28周寄中卢涛汤超颖
周寄中,卢涛,汤超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49)
本文所称“创新型企业”,特指自2006年以来由中国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启动的评选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活动所命名的创新型企业。
一、引言: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主干
我国制定、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可以称为“酝酿期”,其中的关节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等,相继规划了“科教兴国”战略、“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
从2006年到2020年,可以称为“实施期”,其中的关节点是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其要点是2020年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企业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1]。
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目标。同年,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决定启动评选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活动,以体现企业是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主体的核心思想。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申了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再次强调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要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注重其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2]。可以说,建设国家创新型企业是从2006年开始的“实施期”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创新型国家的标准有多种版本。《世界经济论坛2001-200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有专家撰文提出“核心创新国(经济体)”(core innovators)概念[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也提出了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例如到2020年,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GERD/GDP,要达到2.5%)[1]。
创新型企业是以其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依靠创新管理与文化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对技术创新具有较高依存度的企业[4-6]。
本文旨在论述中国从2006年启动的建设国家创新型企业的内涵,评估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国家创新型企业天士力集团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简要讨论建设创新型企业过程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及其效率问题。
二、评估创新型企业的方法和实践
2006年,由科技部具体组织了评选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活动①为了评估国家创新型企业,由科技部具体组织,从2006-2008年参与创新依存度指标设计、计算的专家,有来自科技部的李新男、马驰、张杰军、徐永昌、汤世国、汤富强、张赤东等,有来自大学的罗亚非、周寄中等,他们又持续至今参加创新型企业的年度评选。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刘东研究员负责《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09-2011)的编写。所以,创新型企业的指标设计和评估是上述团队成员合作的成果。。评价创新型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把握创新型企业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全面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管理和创新影响,系统考察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程度,从中国企业群体中遴选一批创新型企业,以引领更多的企业走向自主创新之路。
(一)评价创新型企业的指标设计:创新依存度指数方法
评估创新型企业的重点是对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关联度的考察,是对企业技术创新依存度的评价。指标分成“基本数值指标”和“专家评测指标”两大类。基本指标是所有类型企业必须参与对比分析的数值指标,与国外相关评估方法具有一定可比性,通过对不同企业测定不同的参考值,评价这些企业在基本指标方面所体现的特征。专家评测指标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由小同行专家基于对企业的分析和判断打分,定量指标则由专家参考企业上报的数据做出价值判断。专家测评指标还用于考察企业在基本指标之外体现的创新特性。
1.企业分类
为了实现可测性,特别是实现同一类别中企业与创新有关特征的相对同一性,将企业按照规模和行业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照企业销售收入与技术创新关系分类。研究表明,企业销售收入约为5亿元、10亿元和100亿元的规模时,其研发强度、运营模式会有变化。为此,先将企业分为4类: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在5亿~10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在100亿~1000亿元的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
按照行业技术密集度分类。企业技术创新和行业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研究表明,技术密集度相近的不同行业,其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相似性。按照技术密集度分类,有可能形成若干类别界限较明显、由不同行业组成的行业群体。据此,将上述4类销售收入的企业进一步划分为高技术行业群、非高技术行业群和服务类行业群。
这样,将上述两种分类进行组合,被评估企业共分为12个类别。
2.操作简洁
在考虑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便于企业理解的前提下,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政府或相关中介机构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客观评价。选取指标主要考虑便于采集、可以量化、易于比较,较多采用国家统计局指标和企业财务科目可产生的数据,较多采用比例指标等。
3.指标结构
基于上述原则,经过评估专家的反复讨论,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由4个定量指标和1个定性指标构成,即所谓“4+1”。4个定量指标:企业研发经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即研发经费强度),权重0.3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权重0.27;千名研发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量,权重0.20;全员劳动生产率,权重0.20。其中的重点是研究开发和发明专利[7-9]。1个定性指标是管理创新,包含企业的制度、政策、组织、运营和文化,由专家根据企业申报材料评估打分。上述指标的权重由德尔菲法确定。
定量指标分值计算公式为:
(1)式中:
B-被考察的企业4个定量指标的总赋值。
A-被考察企业的第i个定量指标的分数。
fi-被考察企业的第i个定量指标的权重。
k-定量指标分值系数,反映该指标的行业平均,反映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变化趋势。
Xia-被考察企业的第i个定量指标的数值。
XiA-被考察企业的第i个定量指标的行业平均数值(即行业的研发强度门槛值)。
Xia/XiA-反映企业在第i个定量指标上的行业位置。
4.创新依存度指数
创新依存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在(2)式中:
D-企业创新依存度指数。
w1-定量指标分值权重,由德尔菲法确定,取值0.45。
w2-专家综合评价分值权重,由德尔菲法确定,取值0.55。
B-被考察的企业4个定量指标的总赋值。
C-专家对企业的综合评分均值(对5位专家定性评价赋值的平均)。
(二)评估步骤
1.基本条件初选
符合下述基本条件的企业有资格进入指标评价环节:
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中方或中国公民控股。
企业连续3年盈利,资产负债率合理。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的核心企业通过ISO9001等相关认证;制药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
企业资信情况良好(由银行或者其他权威资信评价机构评价)。
2.综合评估和补充考察
对指标得分及格和获得小同行专家推荐的企业,科技部可委托相关中介机构或组织大同行专家组对最终名单进行审核,对于有异议和申报材料有违常规的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补充考察确认,并视情况采用类似“听证会”等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10]。
三、创新型企业的评估、案例及其研发投入的效果、效率简析
从2008年正式评选创新型企业以来,已经认定了5批67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试点后被命名的创新型企业有356家。
(一)“4+1”指标的集成
表1是依据上述方法统计和计算出的在创新依存度指数指标列前10名(2010年)的创新型企业及其指数。该指数是上述“4+1”指标的定量整合,可以反映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程度。由于不同年份的行业平均值不同,因而不同年份的创新依存度指数不宜进行比较[11]。
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申请量可以视为研发投入产生的重要效果。至于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的效率,在评选实践中未作明确要求。本文提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将创新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与其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申请量相比对,简要表征其研发效率。如表2所述。
表1 2010年创新依存度指数前10名创新型企业
表2 2010年名列前茅的13家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其效果、效率简析
如表2数据所示,华为在研发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这一效果上都位居创新型企业的第一,但从研发经费与发明专利之间的投入产出的效率看,中兴则位居创新型企业的第一。
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效果自然重要,但其经济效果显得更为重要。2010年351家创新型企业仅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45536家[12]的0.77%,不到1%,但其研发经费支出却占后者的62.5%,其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1.68%,大大高于后者的0.93%,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后者的42.5%,其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后者的56.8%;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后者的41.1%,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后者的34.4%,1/3强,其主营业务收入税后利润占后者的30.7%[11]。创新型企业的经济效果也较突出。
《财富》以企业营业收入为唯一指标评选的2012年“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中,中国内地(不含我国港澳台企业)的69家入选企业中就有35家是创新型企业,占中国内地入选企业的50.7%,过了一半。如果不考虑入选的中国内地10家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这个比例可以达到59.3%,几近六成。3家中国内地创新型企业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2012年“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中第5、第6和第7位,连续几年进入前10名。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创新型企业可观的经济规模[13]。
(二)1个定性指标:管理创新是决定性的投入
和众多评估指标体系中投入产出指标都是定量指标的设计理念有所不同,根据创新型企业的指标设计,除了上述4个定量指标外,还有一个定性指标,就是企业的管理创新,共同组成“4+1”的指标结构。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的战略设计、研发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文化。这一管理创新应当视为创新型企业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投入”,它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创新。上述的华为、中兴等企业就是明证。由于定性指标不如定量指标易于把握,此节以第一批获得命名的创新型企业天士力集团为例简析“管理创新”的内涵。
1.战略创新:站在中药国际化的制高点
天士力公司创建于1994年,仅仅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就成为一家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制药业为中心,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等分支,涵盖科研、种植、生产、营销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天士力战略设计的创新制高点在于,将一家生产传统中药的小企业转身成为国际化大企业。天士力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开发了复方丹参滴丸、养脑清血颗粒、柴胡滴丸等50多个品种的现代中药产品集群。由于企业创始人的前瞻性规划,其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早在1997年就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例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临床实验的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通过FDA的认证,进一步验证了复方丹参滴丸的创新性及其产品质量,这也成为天士力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并提高企业声誉的重要契机。在2010年,天士力已经通过复方丹参滴丸的FDAⅡ期临床试验,成为中国第一例通过该项审批的复方中药试剂,证明复方中药也可以像西药一样接受现代科技的全面挑战,目前正准备再投入2亿~3亿元经费于FDAⅢ期临床试验[14-15]。
2.运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联动
这里用“运营管理”整合上述定性指标中战略设计、研发组织、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以体现天士力在创新实践中,技术创新(R&D、生产、市场营销)与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和品牌)之间的联动作用。
本文所谓“联动”(linkage),是一种系统方法论,指系统要素在对相互作用产生的反馈内容进行学习之后,再次作用于其它要素的持续动态发展过程。其特性是:空间系统性,与互动不同,联动中的要素相互作用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时间持续性,要素对彼此反馈学习产生再作用,在时间上导致持续发展;自主学习性,即对其它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反馈的认知,这是保持发展过程持续动态的先决条件。要素之间联动的内容可以归纳为知识、学习、激励,即联动的内容是知识(包括经验),联动的途径是学习,联动的保障是激励,联动的结果是创新系统的逐步优化。
作为典型的技术领先型企业,天士力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出创新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并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使之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并打开了市场销路,将初期的商标形成品牌效应并培育成了著名的品牌。后续的创新又产生了更多的知识产权,巩固并加强其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产。在这个过程中,天士力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形成了紧密的联动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天士力集团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联动框架
在设备创新方面,天士力自行研制了手动和自动两代滴丸机,并与天津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制了自动包装流水线。目前天士力已经开发出第三代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化内外一体的大型生产机器设备,实现了全程计算机在线控制、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组合、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连续采集程序化等先进生产线,并先后通过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解决了中药标准化生产难题。
在工艺创新方面,由于中成药处方、制剂工艺的特殊性,存在药品有效成分不清、毒理药效机理不明、质量监测指标不标准等缺陷,中国中成药难以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专利申请保护也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都成为中药国际化的障碍。因此,要保证中药的质量,必须重视药材种植源头。在国内还缺乏药材种植标准的情况下,天士力参照欧洲植物药种植管理规范,建立起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药材种植规范)标准的药材基地,确保药材高品质、无污染、有效成份含量高,达到集约化、规范化的药材种植要求。在方剂、制剂、工艺检验方面,天士力利用先进的萃取、浓缩和干燥技术,对传统方剂进行技术、工艺、剂型创新,使传统中药实现了有效成分定性、定量、稳定可控,达到了“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长效”的现代制剂要求。而且,天士力还加强工艺创新,自行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数字化滴丸生产线和大型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同时采用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多元化学指纹图谱技术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建立了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认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并对多元指纹图谱技术申请了专利,这样既保护了质量控制技术,又限制了假冒品的出现[17]。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为了保护研发的核心技术,天士力构建了“核心专利、竞争专利、防御专利”等专利保护体系。对公司所研发的产品包括中药产品、化学药和生物药产品全部申报专利;而对于一些属于战略型技术的制造工艺,采取商业秘密保护,对接近主要工厂的技术人员和技工进行保密教育;对于需要公开制造工艺的技术则不申请专利。
鉴于中药产业的特点,专利保护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保护方式,需要多种方式的协同配合。因此在实施专利保护的同时,天士力积极部署商标的注册。从企业的标识、商号到产品的商品名,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服务,不仅注册集团经营领域范围内的商标,还注意商标的全类注册和反面商标的注册,同时还进行储备性商标申请[18]。
上述管理创新的内涵是由天士力的价值观形成的。而天士力的价值观,诸如国际视野,崇尚变革,洋为中用,矢志不渝,就构成其创新文化。简言之:天士力之所以不因循守旧就是因其具有“视变革为准则,始终如一地寻求变革并将其转变成为一种发展机遇的创新企业家精神”[19]。
3.创新型企业的新目标:要以国际知名企业为标杆
天士力要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制药企业还任重道远。从研发强度来看,天士力已达10%左右,这在中国药企中已是遥遥领先了,但却不仅大大低于世界知名药企如美国辉瑞公司的20%[4],也比同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南新公司15%~16%低了五六个百分点。从研发效果来看,印度南新公司几年前就已经拥有28个全球性品牌,多个新药获得FDA认证。凭借其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运作、并购的管理创新,截至2010年初,南新公司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7亿美元,在7个国家拥有生产工厂,46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买到该公司生产的药品,俨然已是一家大型跨国药企[20]。
中国的创新型企业要以世界知名企业为标杆。为此,在创新型企业的指标设计和评选实践中,都应给予“管理创新”这一定性指标(软实力)相当的重视。
四、问题讨论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问题
我国部分企业的研发经费的实际投入与上报数据的吻合度是个问题。据统计,2010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GERD/GDP)高达1.76%,不仅大大高于印度(2007年0.76%)、巴西(2010年1.19%),而且也高于发达国家的意大利(2009年1.27%),与英国(2010年1.82%)、加拿大(2010年1.80%)相近[21]。但从我国的研发效果,特别是表征企业研发效果指标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明专利来看,与其研发投入不相称。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我国的研发经费,主要是其中的企业研发经费,在统计公报上逐年大幅增加,而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创新竞争力,例如,著名品牌建设和获得三方(即美国、日本和欧盟)发明专利授权量,至今难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在我国申请的发明专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质量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平均权利要求项数、说明书和附图页数分别只有6项和8页,而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16项和28页,表明国内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和技术复杂程度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2]再如,2011年11月16日汤姆森路透集团发布报告,评选出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其评选指标包括“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专利影响力和全球化”和“专利申请成功率”),中国公司无一上榜。该报告认为,这表明中国的专利总量虽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这并不等于其具有影响力和高质量[23]。
推测我国部分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统计值大于实际发生值,基于如下分析。
首先,从研发结构(研发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部分构成)推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即基础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试验开发经费,20年来都在4%~6%的不合理的极低比例上徘徊。而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这一数据都在12%~29%之间,部分工业化国家、新兴国家的这一数据甚至在18%~38%的高位(表3)。我国这一数据已经是全世界有此数据国家的最低值!而我国试验开发经费占研发总经费比重(83%)又是世界有此数据国家的最高值!这是因为我国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研究经费是刚性支出,而基本由企业支出的试验开发经费则是自报而难以核实所致。
其次,中国财政支出的研发经费,例如财政给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是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研发指标规定操作的,但是企业的研发经费则是基于企业对研发活动的理解。在我国的科技经费的统计中,包括研发经费、研发成果应用推广经费和科技服务经费三大类[24]。企业对于不易区分的各类科技统计指标的理解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统计数据产生偏差[25-27]。
表3 15个国家R&D经费总支出(GERD)及其构成比例 (单位:亿美元)
(二)企业研发投入的效率问题
“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国际可比的目标,不仅要有“硬指标”的保障,更要有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软指标”的支撑。需要在制度设计层面思考如何改进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
例如,可以考虑修改前述创新型试点企业评审指标中“4+1”指标。新设“授权知识产权量/研发经费”指标,取代“4+1”指标中原有的“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全部销售收入”指标。因为,按照我国科技统计指标解释,“新产品(工艺、服务)”包含企业自己认定的新产品(工艺、服务),故而在我国由企业自填自报的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数据实际上存在偏高且难以监控的困惑,致使这一指标的评估作用不大。而“授权知识产权量/研发经费”由于衡量的是企业的研发效率,不仅能够进行效率的比较,促使企业从重视数量进步到重视效率的高度,显示其创新企业的创新特质,而且这一指标还具有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企业高报其研发经费数据的作用。其中的“授权知识产权量”可以明确规定为:授权的发明专利量、授权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量和植物新品种量。
五、结论
由于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新产品收入等由企业申报的定量指标存在主客观理解的误差问题,而管理创新这一定性指标,尽管做了种种规定,甚至将一些定性指标定量化(例如在“创新文化”中设置“人均合理化建议数”),也难免因人而异。笔者以为,前述天士力集团未能进入2010年创新依存度指数前10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有8家药企①8家药企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见《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1》,pp.256-258。),很可能是上述误差所致。所以,不仅“创新依存度指数”只是一种近似,甚至“创新型企业”也只是一种近似。重要的不是评选,而是借助这一评选来建设创新型企业,来引领中国企业转变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效果、效率是关键所在。但企业投入与政府投入不同,它取决于企业对创新与市场关联程度的认识(一种价值观,企业文化)。当企业决策者知道,高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对企业有益无害时(另一种价值观,也是企业文化),统计数据的虚高就成为一道难题。在企业决策层对研发投入缺乏主动意识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时,政府也难以干预。所以,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道难题。本文认为,这一难题的破解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支持。所以,要在8年后使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定量目标,任务虽然艰巨,而更加困难的是要在制度设计和创新文化两方面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水准。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能否有持续支撑国家自主创新的制度设计和创新文化,是比数据指标更重要的国家竞争力。这可能有助于回答关于研发是否具有真实效率和效果以及有关“研发悖论”[33]的质疑。
当前,“欧债危机”仍在发酵,我国经济下行还将持续。处此艰难时世,方显出创新型企业的亮色。这也是创新型企业最难得的“效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R/OL].http://www.most.gov.cn/kjgh/kjghzcq.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N].科技日报,2012-9-24(1,3).
[3]McArthur JW,Sachs JD.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Measur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C]//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World Economic Forum,2002.
[4]周寄中.创新国兴—创新管理与国之兴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9-22,58-59,63-64,76-84,125-128,148-153,203.
[5]Loureiro M G,Castelo J P.A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novative SMEs to Economic Growth:The Intangible Approach[J].Economics Letters,2012(116):312.
[6]Sikka P.Analysis of in-House R&D Centers of Innovative Firms in India[J].Research Policy,1998(27):429.
[7]Hu M C,Mathews J A.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8(37):1466.
[8]Kumar N.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he Case of US and Japanese[J].Research Policy,2001(30):159-174.
[9]Hicks D,Hegde D.Highly Innovative Small Firms in the Markets for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2005(34):703-716.
[10]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53-256,261-262.
[11]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3,52-56,256-258.
[12]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3]财富中文网.中国公司在2012年世界500强最新排名[EB/OL].[2012-07-09].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
[14]冯国梧.开启中药国际化的历史篇章—天士力FDA闯关纪实[N].科技日报,2010-08-08(1,2).
[15]天士力集团.天士力闫希军:正筹备复方丹参滴丸FDA三期临床[EB/OL].[2012-09-01].http://www.tasly.com.
[16]李文鹣,李春成.自主品牌发展: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的互动[J].科学学研究,2008,26(1):119-123.
[17]天士力集团.天士力依靠自主创新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EB/OL].[2006-01-10].http://www.tasly.com.
[18]李文鹣,陈洋,谢刚.基于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以中药企业天士力为例[J].知识产权,2007(4):45-49.
[19]Drucker P 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7,264.
[20]潘松.我们向印度学什么:印度超一流企业的崛起与启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5-61.
[21]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0-2011[R].2010:2011.
[22]操秀英,何建昆.国内外专利水平仍有较大差距[N].科技日报,2012-02-25(1).
[23]Thomson Reuters.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EB/OL].[2011-11-18].http://www.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com/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24]程振登,等.科技投入论—关于我国科技投入统一口径和投资体系的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8-15.
[25]OECD.FrascatiManual1993:Proposed Standard Practice for Surveys 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M].Paris:OECD,1994:17,37.
[26]OECD.FrascatiManual2002:Proposed Standard Practice for Surveys 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M].Paris:OECD,2002.
[27]OECD.Oslo Manual: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3rd ed)[M].Paris:OECD,2005.
[28]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1-09-28].http://www.most.gov.cn.
[29]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4[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9-31,155.
[30]OECD.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2003)[R].Paris:OECD,2003.
[31]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National Survey of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2004/2005)[R],2005.
[32]National Science Board.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2012[R/OL].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2.
[33]Howells J.New Directions in R&D:Currentand Prospective Challenges[J].R&D Management,200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