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2013-01-28潘小军
潘小军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9)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
潘小军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9)
为了实现低碳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提倡低碳建筑、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在整个低碳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中心的城市而言,它承担着低碳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主要任务。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本文首先从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征两方面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论述了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撑体系。
低碳城市;评价方法;支撑体系;基本特征;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近年来,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很多国家也已经把低碳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那么,怎样界定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又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下文对其进行概述以期对低碳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低碳城市概述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所谓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主要指的以低碳经济为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市民在日常生活当中应以低碳生活为理念、政府公务部门也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并以低碳为主题的城市就是低碳城市。在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要求下,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城市的共同追求。很多城市以低碳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光荣,在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首先,经济性。经济性是低碳城市基本特征之一。它主要指的是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也就是通过经济的高效和集约来实现低碳城市的构建。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就需要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不断地探寻出路,在生产工艺上实现再改进,以促进技术上的创新,这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为了抢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企业要在低碳生产的投入和研发上下大功夫。
其次,安全性。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带来的变化,低碳城市话题引起了更多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关注。那么气候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灾难,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恶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小至城市大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说建设低碳城市是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以及人类安全的需要。
最后,系统性。要实现低碳城市,就需要从各个层面进行系统的低碳。在社会层面要提倡公民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制度层面需要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制度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事低碳生产,使人民进行低碳消费。
二、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
(一)主要指标法
所谓主要指标法指的是选择对于低碳城市象征意义最强的,同时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性指标,来描述城市达到的低碳水平。主要指标法的优点就体现在它可以精确地反映城市的低碳水平和碳排放的动态变化,另外它的计算程序相对简单。而其主要的缺点就是没有统一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另外,由于城市和人口的差距使得不同的指标放在相同人口和同一城市中,测量的结果相差会很大。
(二)复合指标法
作为低碳城市评价方法之一的复合指标法指的是选择与城市低碳生活发展有关的各种指标来做出的综合性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来考察城市的低碳化水平。比如在对温室气体排放中二氧化碳的评价时,要认识到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进行评价过程中会从诸如建筑、交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全面考虑。所以在运用复合指标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它全面考虑和广泛涉及的优点,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它反映的只是城市低碳相对水平,这是复合指标法在数据反映上的一些劣势。
三、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
作为低碳城市的必要支撑体系,离不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消费支撑和政策制度体系的支撑作用。
首先,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由于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不但影响能源的需求,还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减少我国能源浪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低碳化,还需要努力做到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由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转型。
其次,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它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载体。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要求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这从规模上加大了能源需求。所以要实现城市低碳化要从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低碳化的基础开始。
第三,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低碳化,居民要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减少城市对能源的过度需求。所以城市要在消费低碳产品、居住低碳建筑等方面做更多的倡导工作。
最后,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为了更好地推进低碳城市的长足发展,政府要制定合理政策和制度,有了必要的政策手段为依托,可以正确地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来。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1.
[2]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38-42.
[3]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