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作为“总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若干回顾与思考

2013-01-28

观察与思考 2013年3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人民出版社生产力

□ 杨 莘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时强调了三个“总”,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这其中,作为“总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于30年前的党的十三大。30年来,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保持了生机与活力,彰显了其作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的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道,是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三块基石。搞清楚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科学理解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厘清对这一理论的错误认识以及回顾这一理论在新的实践中是如何丰富发展和运用的,是我们从“总体性”的高度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阶段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

以莫尔的《乌托邦》发表为标志,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开始大致地猜测人剥削人的制度必将被一个和谐的、无剥削无压迫的新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历史规律和发展前景。列宁曾说,“空想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却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那个阶级的征兆、表现和先声”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4页。。我们之所以说以空想社会主义为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由于这一理论实现了“哲学的大脑”与“无产阶级的心脏”相统一。不仅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一科学理论不仅指明了通往未来社会的路径,还科学地分析了“未来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导师列宁和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这些思想火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先导。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因而,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未来社会”,也可以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高低,去对其作出阶段性的划分。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页。,而是脱胎于资本主义旧社会,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这个“第一阶段”由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生产力水平还不甚高,因而不可避免地还会带有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而到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长之后的那个“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这说明,在马克思那里,划分未来社会阶段的标尺就是生产力标准。

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并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回顾了马克思与拉萨尔的争论,将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认为这一阶段与高级阶段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页。。换句话说,列宁在这里所阐述的,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作为常识而存在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未来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后者的实现要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与高度发达。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在1958年我们党犯了“左”的错误,“大跃进”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之后,毛泽东同志作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于1959年到1960年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系统思考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此后不久的1961年9月,他在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蒙哥马利的时候又强调,“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1页。。毛泽东在这里作出的“一百年”的估计,事实上就是邓小平倡导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依据所在。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莫过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至少两次谈到过这一点,一次是在十三大召开之前,他对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一次是在十三大闭幕之后,小平同志总结十三大的两个特点时认为十三大“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所以说,十三大报告凝结了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

二、怎样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以来,总有人或明或暗地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要“补资本主义课”。这些论者或是承袭了百年来资产阶级学者对社会主义制度“早产”的攻讦,或是像苏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那样坚持庸俗生产力观点,其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判断偷换为非马克思主义乃至于反马克思主义的命题,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曾讲“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①《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因而,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本清源,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者义不容辞的担当。

科学理解这一理论,可以从这一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视角来看待,即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有“左”防左、有右防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昭示了我们已经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因而我们不能游离于这个社会制度之外,去找寻其它什么社会制度,必须要警惕右。尽管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但我们已经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道路,那就是党的十七大确立、党的十八大重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同样来之不易的宝贵的政治财富,前者证明了我们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不是沿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传统;后者体现了我们按照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里要求的“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上构建了一个好的、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我们尚处在这个社会制度的起始阶段,“不发达”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标志,因而不能冒进,必须要防止“左”。“左”往往倾向于超越阶段,漠视生产力标准,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搞“穷过渡”,在生产力水平远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追求“一大二公”。在九十多年党的历史上,我们多次吃过“左”的亏,无怪乎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里会认为“左”的东西根深蒂固,同右的东西一样“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年来,学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要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显然是“补课论”的一个新变种。应当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同属社会主义范畴,但两者阶段上有重大差别,不可混为一谈。这是因为:

第一,二者时间先后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并非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换而言之所起到的是桥梁纽带的作用——此岸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岸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指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从不发达社会主义向发达社会主义跃阶的历史过程。只有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过程,才谈得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二者在时间序列上是有先有后的。

第二,二者所有制结构不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层层决定与层层反作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无产阶级政党刚刚掌握政权,公有制发育尚不成熟,其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有主导、非公有主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不同,这一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取代了非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公有制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最显著的经济特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种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无非是要求搞私有化的另一种表达罢了。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丰富发展和运用的

科学理论的发展不会有终结,也不应有终结。我们党善于在实践中找寻真理、探索规律、形成经验,以指导新的实践。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七大和最近召开的十八大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到了丰富发展和实践运用。

20年前,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解放思想宣言书以及不久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无疑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至此,改革开放有了全新的局面。党的十四大召开的一个特殊历史贡献在于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地回答了市场经济究竟“姓社姓资”的诘问,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在越来越多的实证资料面前,我们不得不认为“计划经济是功成身退,市场经济是继往开来”①程恩富:《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不同思路与流派》,《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所谓“继往”,指的是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丢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十四大的重要贡献,就是给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答案。

党的十五大是小平同志逝世后召开的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强调了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作为继承小平遗志、落实“高举旗帜”,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在这个报告里,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页。,并且用了九个“历史阶段”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管总的,阐明了这个历史阶段就是要摆脱不发达、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实现民族复兴。十五大的另一个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由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搞私有化的基本理论依据。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两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这两次代表大会一个共同的地方在于都谈到了尽管改革开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果,但我们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党的八大所阐明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没有变,十八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第三个“没有变”,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强调这第三个没有变的现实依据在于,十七大到十八大这5年,国际上发生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欧洲也深陷“欧债危机”泥潭,我国则实现了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发展目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些人开始洋洋自得,自吹自擂,认为“中国可以拯救世界”,“中国模式”已经日臻完美,可以固步自封了。十八大报告正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这第三个“没有变”,告诫那些头脑发热的同志不能妄自尊大,而要“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人民出版社生产力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抉择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人民出版社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对外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新探——以初级阶段听说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