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及其运用
2013-01-28刘海燕
刘海燕 ,关 山
(1.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文科研培部;2.哈尔滨市113 中学,哈尔滨150000)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Tony Buzan)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由于思维导图是思维外化的表现形式,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今天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基于此,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历史教学中,并组成课题组对此进行专项研究。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并以哈尔滨市113 中学为基点校进行了推广和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看作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主义理论下通过自主学习的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试图通过“思维导图”这一载体和策略,提供学生学习工具,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主动地、互动地学习新知识,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1996年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提出了认知工具的概念。认知工具是指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创造和表达等认知任务,增强认知能力的工具。认知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学生通过认知工具获得更充分的信息,产生意义建构,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以学习者为中心,用知识可视化的表征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构建知识结构,激发人脑的思考。运用这一认知工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深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3]在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导学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有所期待。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通过问题来实现的,通过提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或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二)第二阶段:画图
中国现代史复习思维导图
这一阶段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阅读学习材料,画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选择三种画图方式:边看书边画图;先看书后画图;先画图后看书。画图阶段要提供学生画图提纲,让学生画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准备下一阶段进行展示交流。
(三)第三阶段:展示
在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后,让他们通过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能自己看会学会的知识,教师就不再重复讲解。
(四)第四阶段:拓展
通过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信息,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研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用一系列问题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历史知识活起来。
三、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教学环境
这一教学模式不受班额的限制,教室最好有实物投影仪,方便学生展示。学习的空间要自由一些,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发表观点。
(二)教师的作用
教师主要起到激励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历史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在展示交流、师生互动中,以分组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踊跃参与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做出判断。
(三)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课前准备白纸本和彩笔等学具,课堂上会用思维导图表征所学的历史知识,会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在讨论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四、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运用的说明
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既可用于新课的学习,也可用于复习课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手绘历史思维导图,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Mindmap、Mindmanager 等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图。
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适合中学各个年级的历史教学,但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绘制导图开始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支架,让学生根据图示填充完善、延展导图。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掌握画图方法后,就可以自己设计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了。此模式的操作程序也不是完全僵化的,要依据课程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五、“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运用实例
下面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8 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为例,说明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环节一:明确主题,出示目标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长城”,并说出看到长城后能想到什么,由此引入本课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科技铸起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体会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环节二:自主建构,画出导图
学生围绕课题,阅读教材,根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的思维导图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两弹一星”指什么,“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环节三:师生互动,展示交流
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通过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评价可参照以下标准:主题明确,内容精练;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字迹工整,无错别字;有拓展,有疑问;颜色和谐,效果好;使用图示,有创意。(达到前三项60 分,达到前四项80 分,达到前五项90 分,达到以上六项100 分)
环节四:知识迁移,拓展探究
在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核武器危害的一系列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是否应该研制核武器?在讨论中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使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将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我们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具体目标,而且还要看它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后者才是主要目的。”[4]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实践探索,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探索,我们会将更多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汇总提升,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
[1] [英]东尼·博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6.
[3] [美]Bruce Joyce,Marsha Well,Emkly Calhoun.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5.
[4] [英]东尼·博赞著.丁大刚,张斌,译.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