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武警部队参加地震灾害医学救援能力的研究
2013-01-27何敬和
何敬和,安 茜,贺 智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里氏7 级以上地震10 余起,累计死亡约60 万人,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部队卫勤在灾害应急医学救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我军共派出近400支卫勤分队参加救援,累计救治病员80 余万人次;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我军共派出25 支机动卫勤分队,累计救治灾区伤病员7.3 万人次[1]。由于受到思想认识模糊、训练缺少针对性、保障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应急卫勤分队作用的发挥和战斗力的生成受到严重制约[2]。本文就如何加强灾害医学救援力量,提升武警部队参与地震灾害时的救援能力进行探讨。
1 当前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均表现出以下特点:卫勤力量部署位置比较靠后,不能在第一时间投送到重灾区展开救援;卫勤组织指挥与作战指挥协同不紧密,伤员不能及时救治;卫勤系统内部协同不够理想,战略、战役、战术之间卫勤信息沟通和指挥不畅通,导致救灾初期卫勤指挥出现短暂“真空”;军地协同不到位,造成军地卫生力量“各自为战”;卫生力量分配不够科学,影响了卫生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
2 以医学救援任务为牵引不断提升救援能力
2.1 将武警卫勤指挥系统纳入地震救灾指挥体系在玉树地震医学救援行动一线,武警部队卫勤与国家、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三级卫生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和联络员例会制度,协同调整行动部署,有效解决了救援行动中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等问题,确保了医学救援行动有效展开。在海地地震医学救援中,武警卫勤分队在任务区分、伤病诊治、疫情防控、信息共享等领域与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政府卫生部门主动联系,通力协调、全面合作,提高了联合救援的整体效益。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涉及面广、协调环节多、组织复杂、指挥难度大等特点。为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提高卫勤指挥层次,增强权威性,又要合理设置卫勤指挥层级,增强时效性。此外还要建立协同机制,增强有效性。
2.2 科学组队,构建功能规模多样的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卫勤力量 科学抽组就是要针对灾害医学救援应急卫勤保障的需求,科学编组人员,合理配备物资装备。合理抽组人员,科学统配医疗队、防疫队、心理救援队等各种卫勤力量,合理配备物资装备。做到定人、定位、定责,确保一有情况能立即抽组、快速前出。功能齐全是指应急机动卫勤力量,能完成各种卫勤保障任务[3]。多种规模是指武警部队应急卫勤力量在人员和装备规模上应有多种方案,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阶梯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要求。如医疗后送力量,抽组3~5 人的前线医疗队,可执行救灾中的现场急救;10~30 人的机动医疗队,可展开在救灾中的二级(区域)医疗站,或加强团级救治机构;70 人左右的野战医疗队,加强到师级救治机构;100 人左右的野战医疗所可展开野战医院;15 人左右的专科手术队可加强到野战医院开展专科手术;80 人左右的卫生列车后送医疗队执行伤病员列车后送过程中的继承医疗护理。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为便于深入灾区搜救伤员,将30 人的医疗队拆分为多个3~5 人的医疗小分队,这大大提高了机动能力;为便于集中收治批量伤病员,将60 支卫勤分队整合成19 所野战医院,实现了功能模块的综合集成[1]。加强医疗救治、防疫防护、药材保障3类19 种应急机动专业分队的建设。
2.3 面对任务,制订多种应急保障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各种条件下科学、合理、可行的应急机动卫勤保障方案,便于战时的各种应急保障力量能够迅速抽组、合理部署、有序展开。首先,预案必须针对性强,即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救灾行动制订有针对性的保障预案。抢险救灾的规模不同、伤亡程度和危害范围就不同,要综合评估、分析预测,制订各种类型卫勤保障机构的保障预案,并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和势态发展及时修改预案,使之更加切合实际。其次,预案必须可操作性强。武警部队参与灾害医学救援,基本上是部队和平时期配合地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救援行动,军地双方应密切配合,共同制订行之有效、衔接紧密的应急预案。第三,预案必须灵活多样。地震灾害往往是突然发生的,破坏力量强、情况复杂,武警部队参与医学救援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增加了决策难度。为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制订预案的时候要进行情况预判,及时准确地掌握势态的变化,边筹划、边调整、边实施,减少救援工作中的盲目性。第四,积极研制,配备信息化、模块化、机动化的卫生装备。药品、器材和卫生装备是开展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任务的物质基础。抗震救灾中物资装备的准备时间短,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做好物资准备,定期检查。采取专库存放,做好轮换和更新工作,使各种物资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并随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投送到灾区。卫生装备的保障必须适应卫勤分队机动作战的要求,结合可以组成大规模的卫生保障机构,分开还可以形成功能完备的小型卫勤保障平台。
2.4 提升能力,突出抓好应急机动卫勤力量训练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突然性和紧迫性,事件发生的规模和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87 支军队医疗队、2346 名医务人员在60 小时内从全国各地抵达灾区,占救灾一线全部医疗力量的60%,为在“黄金时间”内抢救伤员赢得了先机[1]。为更好完成任务,平时训练就要加强针对性,通过演习、寓编预任等方式,组建专业完备的应急机动卫勤分队,配备适于野战条件下快速机动展开的卫生装备,制订各种应急救援预案,进行针对性训练演练,不断提升不经临战训练、不经物资补充即可遂行前期救援行动任务的能力。认真研究军警地一体化医疗救援机制,使联合应急医疗救援达到平战结合、信息互通、分级动员、统一指挥、协同实施、联合保障的总体目标[4]。
2.5 建设配套,提升自我保障能力 虽然我军的人员技术、基本医疗装备与很多外军卫勤机动力量相比并不逊色,但我们缺少配套的装备建设能力,特别是在运输、通信和自我保障装备的能力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应急机动卫勤保障力量的特点是快速机动,为救援卫勤力量配备一定的运输工具,并编配相应的人员与设施以提升运输保障能力。为提升通信保障能力,既要完善信息网络,加快卫生机构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完全联通,又要抓紧信息系统建设,为灾害医学救援卫勤指挥提供支撑。为完成好应急医学救援任务,提升生活保障能力,必须加强独立展开的机动卫勤保障力量的饮食保障、野营保障,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生存条件,同时又为救治的伤病员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条件。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断推进救援医学卫勤保障理论创新 应结合军队卫勤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加强规律研究,创新保障方法,完善保障理论。平时、战时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任务均源自军队卫勤所担负的使命任务,三者既相互交叉,又相对独立。
3.2 继续深化国际间医学救援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军队卫勤系统应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交流与合作;专业救援力量方面应建立先进技术装备相互支持的援助机制。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态时必须打破国界藩篱,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探讨应对策略和措施。定期举办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培训班,分享灾害救援、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经验,促进世界各国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整体提升。
习主席指出:武警部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各项建设都必须向提高战斗力聚焦用力,以便于出色完成执勤处突、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各项艰巨任务。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使命的不断拓展,武警部队遂行非战争状态下的军事行动明显增多,作为卫勤力量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各级高度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武警部队卫勤遂行多次国内外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既有效履行了职责使命和国际义务,又锻炼提升了核心卫勤保障能力。
[1]张雁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中国军队卫勤[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1-4.
[2]朱飒飒,周建丽,赵志勇,等.武警总队医院应急卫勤分队建设之探讨[J].武警医学,2012,23(2):181-182.
[3]李宗浩,周平根.甘肃舟曲县泥石流灾害及医学救援[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8):685-686.
[4]姜成立,田 伟.应急机动卫勤分队协同训练模式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7):63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