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3-01-27张跃进吴立峰刘万才杨普云郭永旺冯晓东赵守岐梁帝允钟天润
张跃进, 吴立峰, 刘万才, 杨普云, 郭永旺, 冯晓东,赵 清, 赵守岐, 曾 娟, 梁帝允, 钟天润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植物保护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现代植保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研究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建设对策,既是开拓创新植保工作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植保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1.1 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明显提高
1.1.1 测报工具逐步改善
1998年国家实施“植保工程”项目以来,加强了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植保机构办公设施和专用工具等装备水平明显改善,尤其开发和推广应用了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办公、电视预报编辑制作、病虫发生动态实时监测[1-2]。据统计,全国1 800多个重点县级植保机构共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气象观测仪等各类测报专用设备10 000多台(套)。害虫性诱测报工具、便携式昆虫抽吸采样器和GPS仪等,在重大病虫调查监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试验和示范应用。
1.1.2 测报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中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相继开发应用,以及部分省、市、自治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先后开发应用,初步建成了国家级和省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数据库和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重大病虫害监测信息传输和分析处理的网络信息化,测报信息传递速度显著加快,数据质量大幅提高,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能力明显增强[3-9]。
1.1.3 预报信息发布方式不断创新
全国农技中心除在央视七套(CCTV-7)、央视一套(CCTV-1)播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信息外,还积极开发《病虫测报》网页和手机彩信发布平台,加大预报信息的发布力度。据统计,全国有28个省(区、市)的1 500多个县开展了病虫电视预报。另外,各级植保机构积极创新预报信息发布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媒体发布病虫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预报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强了预报信息的时效性,扩大了预报信息的覆盖面,提高了预报信息的到位率,深受决策部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10-11]。
1.1.4 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
面对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蝗虫、草地螟、二点委夜蛾、黏虫和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严重发生态势,各地病虫测报部门充分发挥“植保工程”项目配置的设施装备的作用,执行重大病虫测报技术标准,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监测、信息报送和预报信息等方面加力,坚持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专家会商,提高了预测准确率。近5年来,对粮、棉和油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全面实现了及时监测和准确预报。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5%、90%、95%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1]。
1.2 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日臻完善
1.2.1 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取得显著进展
针对农区飞蝗确定了以生态控制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应急化学防治为手段的可持续控制策略,大力集成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制剂防治技术和牧鸡牧鸭、招引椋鸟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2012年累计改造蝗虫孳生地1.67万hm2,年生物防治面积上升到33万hm2以上,全面实施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有效地控制了蝗虫的发生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针对小麦条锈病遵循“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可持续治理策略,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条锈病越夏区压缩小麦播种面积,秋苗主要发病区推广秋播拌种,冬繁区推行春病冬防等措施,防病效果显著。2012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面积已控制在200万hm2以下。针对水稻“两迁”害虫为主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实施“华南稻区加强早稻中、后期防控,减少迁出虫量;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压前控后;西南稻区适期防治;北方稻区强化后期防治”的分区防控策略,大力推广稻田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全面实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联防联控,明显减轻了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实行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种薯处理和药剂预防为重点,健身栽培为补充的全程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病害流行,确保了马铃薯安全生产[12-13]。
1.2.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各级植保部门不断加大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首先,政府部门加大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农业部2010年印发了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指导意见,2011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指导意见,2012年召开了全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会议,2013年印发了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其次,大力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2007-201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累计建立了730多个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面积660万hm2以上,带动各地集成了20多种农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大量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达5 700万hm2以上。第三,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2012年,理化诱控技术全国应用面积达500万hm2左右,生物防治技术全国应用面积达800万hm2,农业害虫生态治理技术全国应用面积300万hm2左右。
1.2.3 农田(区)除草灭鼠稳中求进
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迅速扩大,水田化学除草比率高,旱田发展快。2012年,全国农田草害发生面积约8 700万hm2,防治面积达9 000万hm2。重点推广应用高效、广谱、安全的复配除草剂,即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除草效果优良。全国农区鼠害每年发生面积3 000万hm2左右,年均防治面积约2 000万hm2。目前,初步建立了部、省、县三级联动的鼠害监测技术体系,科学准确地开展了鼠情监测;实施化学防控为主,“五统一、五不漏”的灭鼠策略,全面推广毒饵站灭鼠技术模式,灭鼠效果良好[13]。
1.3 农药与药械应用技术稳步发展
1.3.1 严控高毒品种,化学农药用量稳中趋升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导。化学杀虫剂使用呈缓慢下降趋势,年用量14万t(折百)左右,约占农药总用量的45%;主要以有机磷类(毒死蜱、敌敌畏、氧乐果等)、菊酯类(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等)、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等)、阿维菌素类(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鱼尼丁受体类(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吡蚜酮等中、低毒农药品种为主,高毒农药用量已控制在杀虫剂用量的5%以下。化学杀菌剂使用稳步上升,年用量7万t(折百)左右,占农药总用量的23%左右;常用杀菌剂品种60多个,制剂400多种。化学除草剂使用逐年增加,年使用量约9.5万t(折百)左右,占农药总用量的30%左右;常用除草剂品种150多个,制剂300多种[13]。
1.3.2 农作物病虫害抗药性监测治理常抓不懈
全国监测结果显示,农作物病虫害抗药性呈逐年加重趋势。目前,全国已有5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其中害虫(螨)超过30种,植物病原菌20种,杂草7种。通过实施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以及交替轮换用药、复混施药、减量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对棉蚜、稻飞虱、果树叶螨、赤霉病等进行抗药性治理,已初见成效[13]。
1.3.3 植保机械已起步更新换代进程
目前农村还广泛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和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全国保有量1亿台(套)以上,其技术性能落后。工效高、对靶性强、农药利用率高的大中型施药机械十分匮乏。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大型风送式喷雾机、小型无人机航空喷雾设备以及小型喷杆喷雾机、静电喷雾器等新型植保机械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地积极引进,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12年北方3代黏虫暴发的应急防控中,高架喷杆喷雾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化防治组织对高效植保机械的需求更加迫切,推进了我国植保机械高速发展的新阶段[13]。
1.4 植物检疫监管技术基础更加牢固
1.4.1 基本摸清了植物疫情发生现状
2000-2003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植物疫情普查工作,掌握了200多种重点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及危害情况,发现了一批新传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后,农业部又先后组织了紫茎泽兰、豚草、假高粱、大豆疫病、向日葵黑茎病、美澳型核果褐腐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专项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相关有害生物发生分布情况,为做好检疫控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农业部颁布《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了疫情快报、月报和年报等疫情报告制度,确保了及时掌握植物疫情传入情况和扩散蔓延动态[13]。
1.4.2 初步建立了重大植物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
多年来,各级植物检疫机构切实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在苹果病毒脱除与检测技术、香蕉穿孔线虫扑灭技术、马铃薯甲虫封锁与控制技术、红火蚁发生危害规律及监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为进一步整合力量、集中资源、对重点疫情实施专项协作治理,2006年,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农技中心牵头成立了稻水象甲、苹果蠹蛾和红火蚁等15种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组,通过开展联合调查、监测、协作监管和治理,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制定发布了红火蚁等12种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规范和12种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方案。
1.4.3 初步建立检疫性有害生物标准体系
1985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柑橘苗木产地检疫规程》、《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和《农业植物检疫调运检疫规程》等20多个国家标准,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9项,推荐性国家标准11项。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控制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也将陆续制定颁布,初步形成了检疫基础、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检疫方法、疫情监测、疫情根除、疫情普查、引种检疫和处理方法等构成的系统化检疫技术标准体系[14]。
2 植保技术体系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2.1 履职病虫害监测预报,肩负向领导部门和农民提供病虫灾害防控信息的重大任务
及时监测、准确预报和信息到位是指导农民有效预防与控制病虫灾害的首要环节,也是各级政府部门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全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各级植物保护单位是承担病虫测报任务的唯一国家公益性机构,履职病虫害准确监测预报,广泛发布预报信息,指导广大农民科学防控,责任重大。随着新时期政府履职问责制度的不断强化,病虫害测报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求预报准确率更高、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
2.2 负责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指导,承担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的重要职责
2.2.1 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驾
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5 000亿kg以上,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很小,保持粮食总量稳定和增加,首要措施是提高单产。随着一批超高产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复种指数提高、密度增加,以及大肥大水措施的大范围推广,病虫严重发生的风险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单项的防控技术,实现“虫口夺粮”促增产会更加艰难,迫切需要加强重大病虫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护航
要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蔬菜种植面积必然稳步扩增。但随着保护地、反季节蔬菜面积的增加,以及新、特蔬菜品种的推广,新病虫害的暴发频率会更加频繁,防控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迫切需要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2.2.3 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专业化防控服务助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青壮年农民已外出务工,留守种田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较弱,病虫害防控科技素养和技能进一步下降,难以适应病虫害集成防控技术推广的新要求,迫切需要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社会化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服务。
2.3 负责农药与药械科学使用监管,承载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的历史责任
2.3.1 面临杀虫剂不当使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压力
目前,高毒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虽然仅余不到10个品种,但在一些作物上仍然难以找到替代产品。由于农药使用数量大,剂量高,有时使用不规范,农药对环境生物的伤害、有益生物的伤害和农产品的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害虫抗药性持续增长,杀虫剂使用量被迫成倍增加,常常发生害虫再猖獗的情况,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很大压力。
2.3.2 杀菌剂应用品种少、药害多、抗性重,病害防控难度大
首先是一些病害防治可供选用药剂少,防治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和线虫病的药剂比较缺乏。其次是杀菌剂药害时有发生。杀菌剂使用不当引起药害事故,主要以铜素、硫素杀菌剂为主。再次是病菌抗药性增强,目前,农民滥用杀菌剂情况比较普遍,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引起病害流行。
2.3.3 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制约了施药技术的发展
通过引进、研发与创新,大中型植保机械将逐步成为病虫害防治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现。大型直升机、小型无人机、动力伞、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已在部分地区应用,植保机械已经开始从人背机器向人驾机器的时代迈进,植保机械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新型植保机械的使用技术集成还受到我国农田种植方式及一家一户自主经营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农艺技术还远远不适应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作业需求,阻碍了植保机械与农艺融合的发展步伐,发展现代施药技术的形势不容乐观。
2.4 依法开展植物疫情封锁控制和检疫监管,践行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
2.4.1 随着农产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来植物疫情的传入呈显著上升趋势
据普查,近10年来我国发现外来新病虫多达20种,是前30年总和的两倍,其中红火蚁、扶桑棉粉蚧等病虫已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可以预见,随着今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和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外植物疫情传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2.4.2 国内局部发生的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柑橘黄龙病等重大疫情也呈扩散蔓延的态势
特别是苹果蠹蛾面临东西夹击之势,西面突破了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近年在宁夏、内蒙古及甘肃省等多点零星发现,在东部已由俄罗斯滨海地区传入我国黑龙江和吉林等地,严重威胁我国苹果的产业安全。
2.4.3 植物疫情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加大
许多疫情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如2010年韩国在我国出口的植物中发现香蕉穿孔线虫,并以此为由禁止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的花卉等寄主植物入境,造成生产者损失严重。
3 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发展方向
3.1 突出病虫害测报公益性,大力扩展预报信息覆盖面和入户到位率
病虫测报工作要突出测报公共服务性质,健全测报体系,稳定测报队伍,完善测报技术手段,进一步推进病虫测报法制化管理、规范化监测、数字化预警和可视化预报。要以加快重大病虫害网络信息化监测预警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现代装备水平,以自动化、现代化的手段破解当前测报工作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同时创新预报发布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媒体发布预报信息,扩大预报信息覆盖面和入户到位率,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和服务生产的能力。
3.2 着力病虫害防控的防灾性,努力实现防控重点、防控策略和防控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病虫害防控重点要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特别是要注重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病虫害防控策略要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是要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病虫害防控方式要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三大转变”的目标是“虫口夺粮、保棉、添果、增菜、加油”,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要切实扭转病虫害防控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农产品,满足绿色消费。在园艺作物上,要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重点在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特别是园艺作物标准园和南方冬菜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农业、物理、生物、生态调控等技术措施,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最大限度地控制化学农药用量。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展示和发展方式的探索,树立样板典型,以点带面,加以推广。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解决农民防病治虫难、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植保技术水平的重要抓手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搞好规范管理,强化指导服务,广泛宣传培训农民,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现代化水平。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全覆盖。
3.3 确保农药与药械应用的安全性,加强安全用药监管指导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病虫防治还离不开农药,关键是要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途径宣传农药管理法规、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编印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安全用药宣传图册,提高农民安全用药自觉性;要搞好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因地制宜组织制定一批农药推荐目录;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安全用药技能培训,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正确识别病虫害、合理选用农药,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
3.4 关切植物疫情蔓延的毁灭性,加强植物检疫监管和重大疫情监控阻截
加强植物检疫监管,重点强化华南、西北、西南等种子繁育基地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严格执行国外引种审批制度,防范疫情的入侵和传播。切实加大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柑橘黄龙病等重大疫情的防控阻截力度。对新发现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扶桑绵粉蚧等疫情,要切实做好封锁控制工作,零星疫点要进行铲除,尽快消除对贸易的不良影响。
4 加快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4.1 强化病虫害测报体系与信息网络建设,提升测报装备和技术水平
4.1.1 加强测报体系建设
一要健全测报体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和巩固基层植保体系建设,力争全国主要农业县(市)全部建立功能完善的植保机构,主要农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专人负责植保测报工作。二要稳定测报队伍。各级植保机构都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通过改善条件、提高待遇等途径,稳定测报队伍,争取通过政策保障,确保基层县(市)植保机构至少配备专职测报人员2人以上,其中国家和省级病虫区域测报站专职测报人员不少于3人。三要加强测报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测报技术培训班,使广大测报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利用现代科技服务测报工作的水平。
4.1.2 完善测报信息网络
一要完善国家系统。在完成全部国家测报对象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专家咨询、决策支持、多媒体展示等功能,探索开发重大病虫害模型预测功能和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监测预警功能。二要健全省级系统。通过制定省级系统建设标准,力争各省系统开发建设上与国家系统衔接,以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三要建设县级系统。各地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在建立县级植保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病虫调查监测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分析处理、结果展示的网络信息化。四要推进全国联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内容和标准,推进全国各系统的联网,加快构建全国上下相连、左右相通、无缝对接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控网络体系,实现数据共享,深入推进病虫测报信息化发展[15]。
4.1.3 提升测报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测报场点建设。县级植保机构必须建设标准观测场,安装自动虫情测报灯、病菌孢子捕捉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害虫性诱监测器等基本测报工具。同时,要根据作物种植布局、生态类型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每个乡镇至少设立1个(或每县设立5~10个)病虫害观测点,并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交通工具,加大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力度。二要试验应用现代测报工具。应加快推广应用病虫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等物联网技术设备,以及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等现代测报工具,不断提高病虫测报装备水平。三要加强先进设备的研发。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简便的自动测报工具,提升测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4.1.4 加强测报技术研究
一要完善测报标准体系。对于一些重大的病虫害和新发严重的病虫害,要通过规律研究,制定测报技术标准,以便于进行大范围的联合监测和预报。同时,要简化测报调查内容,减轻测报调查工作强度。二要加强测报技术研究。要加大重大病虫害尤其是新发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明确其发生流行关键环节、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预测指标和方法,提高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要创新预报发布方式。病虫预报是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产品,只有及时到位,才能发挥预报应有的作用。要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媒体发布病虫预报的技术和方式,加强预报信息发布工作,提高预报信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充分发挥预报信息在重大病虫害防控中的指导服务作用[16]。
4.2 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支撑与推广能力建设,创新推广模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
4.2.1 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病虫发生流行规律、暴发成灾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病虫分子诊断、植物疫苗等高新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病虫害持续治理的前沿科技与共性技术等问题。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调控、高效器械和环境友好型药剂的研发,着力解决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以及新发病虫的防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问题。针对近年来病虫害发生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农科教合作,充分利用农业行业科技等项目,尽快摸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柑橘大小实蝇、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农田恶性杂草、农区鼠害等新发生和新上升病虫的发生规律,开发切实可行的单项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为病虫防控技术集成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4.2.2 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推广能力建设
首先要加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科学制定新一期植保工程规划,合理布局和规范实施植保工程和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植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积极争取地方基建项目和财政资金支持,不断提升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推广能力。其次要大力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植保技术人员培训,培养防控技术集成推广技术骨干。第三要分级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
4.2.3 强化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推广模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以基地、作物、靶标病虫草鼠害等为主线的防控技术体系推广模式。加强与财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等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要争取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力争将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纳入专业化统防统治补贴或农业生态补偿的范围。
4.2.4 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
要重点抓好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特别是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和冬菜基地的绿色防控。在有条件的地区,建成一批有影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示范引导、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的示范区,以生物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投入品补贴为导向,扶持发展一批天敌繁育、微生物农药和防虫专用设备生产企业。要在特定区域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机理和绿色防控的理论,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环保型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的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大力提倡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力争以主要农作物为主线,以单个病虫草鼠害为单元,建立和实施一批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4.3 全面推进农药与药械产品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4.3.1 加强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和新农药试验示范
针对不同农药品种、不同作物开展配套的应用技术研究,努力实现延长农药使用寿命、提高防治效果和有效利用率,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目标。大力筛选重大病虫害防控农药品种,持续开展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技术示范推广,科学开展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4.3.2 狠抓科学安全用药指导和大力推广减量用药技术
强化农药与药械使用技术培训指导,重点针对种植大户、农药经销商和基层农技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科学安全使用和环保意识,普及科学使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提高防效和减少药害发生。建立水稻、果树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示范区,优化药剂使用方法,组装和推广成熟的病虫害防控技术,综合利用各种非化学防治手段,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减量控害技术规程,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使示范区内生物农药使用量增长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1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4.3.3 积极引进研发大中型植保机械,加速植保机械更新换代进程
通过引进国外农用直升机、自走式大型高秆作物喷雾机、自走式水稻喷雾机等机型,自主研发高射程喷雾机、循环喷雾机及多功能风送式自动对靶喷雾机等大中型植保机械,并研究循环喷雾技术、气流辅助喷雾技术、智能喷雾技术和相应机型,逐步实现精准化施药。力争2020年基本实现植保机械的更新换代。
4.3.4 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遵循“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服务和管理,积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规范化防治服务,积极开展全程承包防治服务,真正将综合防治落到实处,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使之成为能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的病虫防控的主力军。力争在2020年,专业化统防统治成为病虫防控的主导模式。
4.4 加大植物检疫技术研发和执法监管力度
4.4.1 加快植物检疫监管的现代物联网建设
以全国植物检疫审批平台为基础,深入开展植物检疫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构建集植物疫情信息收集、数据处理、风险分析、封锁控制指挥、检疫审批为一体的植物检疫监管现代物联网系统,实现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信息化管理,严防植物疫情扩散蔓延。
4.4.2 加大植物检疫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
在继续强化原有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机制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有计划、分步骤地针对重点检疫性有害生物组织开展其发生危害规律、风险分析、检测鉴定、无害化处理、监测防控等新技术研究,组装集成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体系。
4.4.3 强化植物检疫执法监管
以严格种子检疫、防范疫情传播、提升执法水平为重点,加强全国植物检疫联合执法检查力度,规范检疫执法程序,依法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止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4.4.4 依法科学开展植物疫情阻截
强化疫情监测。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准确监测、调查、记录和报告,力求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严格疫区监管。在明确疫情管制区域基础上,强化管制手段。开展疫情源头治理。按照封锁控制及扑灭方案,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开展跨区域的统一专项治理,实现联防联控。
[1]钟天润.总结成绩,明确思路,推动病虫测报事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5-7.
[2]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等.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30年发展成就[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9):35-39.
[3]刘万才,刘宇,曾娟,等.推进农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刍议[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0):11-15.
[4]刘宇,刘万才,王学锋.水稻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5-9.
[5]刘万才,刘宇,龚一飞.论重大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的长期任务[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1):25-29.
[6]刘宇,刘万才,韩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33-35.
[7]曾娟,刘万才,姜玉英.小麦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7):36-40.
[8]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建设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155.
[9]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数字化与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210.
[10]龚一飞,刘万才.病虫预报网络发布方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11):48-50.
[11]刘万才,姜玉英,曾娟,等.电视手机网络三位一体现代病虫预报发布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6):47-49.
[12]杨普云,赵中华.201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成效与2013年工作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2):30-32.
[1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种植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38-189.
[14]朱景全,王玉玺,吴立峰,等.重大和突发植物疫情协作防控工作进展[J].植物检疫,2008(2):35-37.
[15]钟天润,刘万才,黄冲.加快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为建设现代植保提供支撑[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2):5-7.
[16]钟天润.加大测报技术创新力度,推进测报事业健康发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