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委培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研究
2013-01-27王秋芬王伟杰钱丽荣方振宇
王秋芬,王伟杰,钱丽荣,方振宇
(丽水学院医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委培生(以下称农医委培生)作为医学生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地承担着政府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源于社会寄予的期盼与厚望,他们职业精神的养成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凸显、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医学职业精神和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内涵界定
当前,学界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表述。基于李本富、杜治政、孙福川、王明旭等学者及原卫生部副部长张茅[1-5]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界定与解读,本研究认为,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内涵是:通过教育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基层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下合理运用,富于自律及利他品质、人道精神及人文情怀。
2 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培养体系
根据“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要求,某学院构建了学校教育、地方合作、社会监督、自我提升“四位一体”的农医委培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模式。
2.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土壤,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涵养和见习实习。
2.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为统筹,其他相关课程配合共同完成。《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注重贯彻“五结合”原则,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优良传统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特点结合、与社会热点尤其是医患矛盾以及医疗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挑战等问题结合、与临床实践特别是优秀农村社区医生的先进事迹结合、与学生伦理素质实际结合,注重医学元素与人文理念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医学、社会医生职业、患者、社会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理念。除了进行《大医精诚》、《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师宣言》等职业精神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以外,同时注重学生医学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角色扮演、视频播放等方式,明确职业精神具体表现及践行程度,使农医委培生伦理决策能力得到提升。
2.1.2 校园文化涵养。
校园文化是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的养成环境。某学院根据学生入学动机、专业思想及职业精神认知的特点和规律,精心设计和开展了具有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的文化活动。通过遗体捐赠仪式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体验,培养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天使之歌”文化节、医学吉尼斯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情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信念;通过“无偿献血”、“爱心募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良心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农村健康宣教等活动拓展教育空间,深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和职业意志,形成坚毅品格和独立个性,促进职业理想的形成。
2.1.3 见习实习。
见习实习是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职业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而见习实习期间的实践是对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认知和实践的结合,是检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实际效果的标准。某学院通过农村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医院的2周见习,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病患的痛苦;通过综合性医院的40周实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周实习,用带教老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让学生在亲历医学活动中自觉效仿,不断将理论知识内化,进一步培养职业情感和树立职业信念,强化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从而继承优良医学传统和主动自觉地践行当代医学职业精神。
2.2 地方合作
地方合作是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动力与源泉。包括“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培养方式。
2.2.1 “请进来”。
“请进来”指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直至毕业,用人单位全程参与农医委培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某学院每学期常规性地邀请卫生局、乡镇医院代表以及知名医务人员来校讲座或座谈。卫生局相关部门不定期地到学校随访,督查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局长论坛”、“院长论坛”等让学生明了某市农村卫生发展状况和农村社区医生的政策保障与待遇条件,确保“下得去”;通过用人单位与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研讨,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医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模式,确保“用得上”;通过让学生近距离地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基层名医”座谈和互动,让学生明确今后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认真规划职业生涯,确保“干得好”;通过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沟通,及时交流意见和信息,并定期召开家长会,促使家长成为学生服务基层医疗的动力导向,确保“留得住”。
2.2.2 “走出去”。
“走出去”指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和社区医疗工作。从入学第二学期起,定点安排学生与某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钩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协助社区责任医生做好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慢性病随访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开展医疗咨询和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定期对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群、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和家政服务,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利用寒暑假由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家乡医疗状况调研,并组队分赴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和协作医院进行锻炼,提前感知农村社区医生的工作性质,体验艰苦的工作环境,树立扎根农村基层的职业信念,促进职业精神的早日养成。
2.3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影响着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媒体导向和公众舆论。
媒体导向指从招生至毕业,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项目的政策、意义及优惠条件,吸引农村优质生源,并进行教育的后续跟踪报道。广泛开展名医评比活动的宣传以及名医们感人事迹的宣讲活动。同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政府对在职农村社区医生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为农村社区医生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而公众舆论是指通过媒体的导向宣传,以及在岗社区医生的自觉自律行为和定向委培生参与志愿服务等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公众和病人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同时,通过家长、家庭成员和村民辅以大力支持与职业的肯定,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最终通过学校培养与社会舆论影响,内化成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既彰显自律精神,也将职业精神自觉内化。[6]
2.4 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是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养成最重要的方面,包括自我锻炼和自我激励。医学职业行为是主体自律与外在他律的统一,因此,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着力点最终要放在引导学生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激励上。某学院根据职业精神养成循序渐进的规律,通过医学文化长廊、医学名人雕塑以及建设书院制公寓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氛围,通过评优评先、竞技竞赛、考级考证以及学历提升等活动激励学生,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的伟大人格、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的示范打动学生的心灵。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投身社会,强化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理解农村医疗事业的神圣与伟大,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与践行。[7]
3 农医委培生职业精神的评估模式
为测评“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实效性,需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以利于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某学院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社区医学和相关知识以及社区医生执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医学、社区医生职业、患者、社会的责任与情感等。量化指标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学校形成性评价(成绩1)、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化评价(成绩2)、带教老师量化评价(成绩3)和实习期间患者满意度量化评价(成绩4),四项成绩按一定权重比例计入学生职业精神总成绩。这有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考核结果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培养模式与内容,促进培养体系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1] 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 -4.
[2] 杜治政.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1 -5,9.
[3] 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建设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3 -17,40.
[4] 王明旭,张文.促进医学职业精神建设 优化医学的社会职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9 -12,23.
[5] 郝秀兰.卫生部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J].中国医院,2012,16(6):23.
[6] 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59 -261.
[7] 李雯,胡睿,刘兆玺,等.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