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用于伤残患儿的康复护理
2013-01-26刘大凤
刘大凤
近些年来, 随着伤残患儿发生率不断提高, 给患儿家庭经济带来严重负担。医学技术的快速提高, 再加上医学临床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大, 增加了重症患儿的存活率, 但患儿伤残发生率没有得到有效降低。为了减轻患儿伤残程度, 作者就56例伤残患儿进行分析, 采取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措施,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伤残患儿56例, 经诊断,与脑功能伤残诊断标准相符。随机分为干预组(28例)和参考组(28例)。干预组男18例, 女10例, 年龄1个月~5岁;参考组男20例, 女8例, 年龄1个月~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患儿在入院后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缓解患儿病情, 当患儿病情逐渐稳定后,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参考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给予患儿氧气等护理措施, 采取正确抱姿。干预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在早期干预中,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使家长认识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并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 做好药物干预治疗[1], 并让患儿定期复查, 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等措施。
1.3 随访 两组患儿经康复出院, 随访6个月, 观察两组患儿智能发育。
1.4 疗效评定 采取盖塞尔发育量表对患儿精神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进行测试。显著:患儿智能逐渐恢复正常或提高;有效:患儿智能逐渐恢复正常;无效:患儿智能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有研究数据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 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28例患儿, 显效15例, 有效11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9%;参考组28例患儿, 显效10例, 有效10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1.4%;干预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参考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新生儿神经系统在受到侵害时, 对患儿智能发育产生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生儿猝死发生率得到很大程度上降低,但伤残患儿发生率并没有得到降低。在伤残患儿康复护理措施中, 早期干预对促进患儿智能发育有着直接性影响[2];伤残患儿治疗后,会存在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并且预后质量也受到影响。伤残患儿通过早期干预, 对提高预后质量, 降低后遗症发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在早期干预中, ①需加强药物干预, 保证患儿可正确用药。②护士要积极指导家长如何正确进行早期干预。由于家长和伤残患儿接触的时间最长, 在患儿作息、饮食等生活方面都有着密切影响, 是关乎患儿康复的关键人员。加强家长健康教育, 使家长可以认识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并能够与护士积极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 促进患儿有效康复。③家长和护士通过患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对大脑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 对大运动、精细运动和语言这三个方面进行提前训练。患儿在处于新生期时, 家长可以使用颜色鲜明引导患儿, 或者在说话时, 要保持满面笑容吸引患儿, 使患儿能够更好向某个方向注视, 从而锻炼患儿。在听觉方面, 父母要和患儿轻柔说话, 选取拨浪鼓等玩具对患儿声音进行刺激。同时父母要时常抚摸患儿, 使患儿全身可感受到信息传递。④当患儿年龄超过1岁时, 就要开始进行运动和语言方面训练, 家长和护士要遵照患儿生长规律, 进行抬头, 规律翻身, 坐立、爬行及步行。同时也指导患儿进行咀嚼, 并独自穿衣、吃饭等。而家长也要和患儿积极沟通,说话, 有效锻炼患儿语言功能[3]。
在本组研究中,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9%;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1.4%;干预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参考组;其中, 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伤残患儿采取早期干预康复护理对加强智能发育, 促进康复有着积极促作用。
综上所述, 伤残患儿康复护理是促进患儿康复关键措施, 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儿智力正常发展, 降低患儿伤残程度的关键措施。采取早期干预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智力发育, 降低伤残程度, 对促进患儿康复起到科学的指导意义。
[1]芦敏君.早期干预对重度缺血缺氧性患儿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医护论坛, 2011,18(06):122.
[2]赵海红.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11,40(12):869.
[3]肖爱平.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康复干预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江西医药, 2012,42(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