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分层次交融性研究*

2013-01-26刘丽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居民心理健康家庭

刘丽英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必须充分重视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当事人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工作压力,建立“生理-心理-社会”的系统性的分析思路,才能有效把握心理问题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然后对症下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核心应在于预防体系的建立,应合理利用社区居民的地域性、文化等特点,以伦理关系为基点将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从根本上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预防体系。

1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心理残疾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工作压力大、家庭不和睦等产生的心理问题大有人在,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却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李宁[2]等人在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中表明,超420万成年人(占调查人数的52%)承认从来未使用过心理健康服务。张瑞凯[3]等人对北京164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46个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的1039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9%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参加社区开展的此类服务,偶尔参加的占13.3%,高达81.8%的被访者表示从未参加过。魏淑华[4]对济南市30个社区实地走访和对682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稍显乐观,偶尔参加社区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咨询活动的居民占了被调查人数的50.6%,经常参加的占22.1%,从未参加过的仅占了26.4%,且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持肯定态度。说明济南市对社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方面比较重视。刘影[5]等人对经济较发达的6个沿海大城市的社区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则显示,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多,但是超过半数的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持消极态度,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不到位也使很多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

以上文献也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未将预防的理念作为工作的重心,而是将治疗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故而形成资金困难、服务难度系数大及服务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2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层次化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预防、治疗和维护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每个社区居民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依据三级预防理论,可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阶段的心理问题分别划分为潜伏期、暴露期和消亡期,合理规划不同时期的预防、治疗和愈后工作,以便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够有条理、有效率地进行。

潜伏期是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诱因阶段,也是心理问题得以最快解决的阶段。例如儿童时期的心理潜伏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方面,最为需要关注的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肥胖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何避免这些儿童的诱因爆发,使其建立与父母、亲友、同学等的良好的关系,应成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少年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习生活矛盾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主要诱发因素,[6]此外,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息息相关。[7]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针对如何平衡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发挥家庭作用做好相关工作。

暴露期是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进行治疗的阶段,一般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通常情况下该时期患有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可分为自己知晓他人也知晓、自己知晓而他人未知晓和自己不知晓而他人知晓三种类型。对于自己知晓他人也知晓的社区居民,一般会在家人或亲友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寻求心理治疗,会有很好的配合性。自己知晓他人未知晓的社区居民亦会主动求医,但是求医过程可能更倾向于隐蔽性。对于自己不知晓而他人知晓的社区居民,其求医过程更倾向于被动性,求医的难度系数更大,治疗过程相对较困难。对此类社区居民需要更多耐心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消亡期是针对心理问题已经得以治疗的社区居民,侧重于治疗的后续问题,即有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在治疗后产生的心理变化对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作用,社会其他成员对其的影响,以及他对这些影响的回应。例如他是否在生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改变,其他社会成员对其的态度是否明显好转,是否真正的接纳他,是否有歧视态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等。消亡期是避免心理问题复发或对后续不良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措施的时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此时期需对服务对象做好回访工作。

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交融性

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传统观家庭的感情由内而外,使得社会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其社会组织大多从伦理情谊出发,人情为重。[8]故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主导,以伦理关系为主线,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家庭伦理包括父母、子女、夫妻、甚至于亲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尤其长辈对晚辈的影响作用更大。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居民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学校是教育活动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并产生新的伦理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学校开设课程或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处理各方面问题,另外,学生也会影响着家庭的其他成员。随着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伦理关系也就产生了,主要有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等,同时也会受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工作时期是最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时期,如何减压、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去医院,而当下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使得医患双方彼此失去信任,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服务在医院应得到重视,更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还有,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面对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

家庭、学校、单位、医院及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父母教育子女,子女在学校学得知识后又影响着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重点帮助建立和谐家庭,家庭也影响着社区的环境和氛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可以与学校建立联系,举办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发现可能患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及时联系其家长积极治疗;学校也可组织同学参加社区的一些义务活动。对于工作,或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社区可举办讲座、培训、或一些社区活动给予帮助。医院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例如潜伏期和消亡期的居民可在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得以预防治疗,对暴露期严重的患者可转向大医院治疗,这样可使得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得到最优化的治疗,且不浪费卫生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和监督。

4 结语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层次化和交融性的建立,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问题的不同时期,更好地发挥预防、治疗和维护作用。有研究表明,预防工作的有效进行可为国家和居民节省大量的资金。政府相关部门早些年就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预防工作应成为其核心目标。另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分层次交融性体系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少因资金困难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且,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医院的转诊机制,节省了医学资源,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社区心理建立服务分层次交融性体系是以伦理关系为主线建立起来的,更易为社区居民所接纳,使社区居民的道德观得以提升,减少犯罪。最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规划和监督。

[1]曾维希,周永康.从公共管理的视角透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J].理论与改革,2011,(5):119 -121.

[2]Ning Li,Wei Du,Gong Chen,et al.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Among Chinese Adul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A National Surve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3,64(7):645-652.

[3]张瑞凯,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基于北京164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10,(5 下):42 -45.

[4]魏淑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4):76 -80.

[5]刘影,张灵聪.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6):88 -91.

[6]何丽芳.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147.

[7]姜哲,杨丽英,刘玉路.等.家庭生活模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30-232.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6-78.

猜你喜欢

居民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石器时代的居民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