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

2013-01-26詹卫华

中国水利 2013年15期
关键词:滨水文明城市景观

詹卫华

(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100053,北京;2.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100053,北京)

截至2012年,我国已批准设立了12批共518家“国家水利风景区”,已覆盖了除港澳台地区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发展了近2 000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形成了涵盖全国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水利风景区建设强调河湖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水景观建设、水文化弘扬,统筹发展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近两年来,水利部景区办一直在积极探索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导山东、浙江、广西、湖南等地进行试点、研讨与推进,打造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独特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活力,塑造融水文化特色和城市特色于一体的水城新形象,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创新实践。水利部已批复确定济南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通过先行先试,推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开展。

水景观是可以引起人们视觉感受的水域(水体)及其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植被、建筑所形成的景象。城市水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景观系统,是城市绿地系统所涉及的水体及水循环过程,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湖沼、湿地,以及自然降水,景观及娱乐用水、灌溉用水与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以及水体在城市中的循环过程形成的工程景观、水域景观、滨水景观、人文景观。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系统组合构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水生态文明城市水景观设计是实现水在景观上体现人水和谐理念及城市文化底蕴与自然特征相协调的构思过程。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面对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水域自然景观要素的漠视、盲目开发,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滨水区的各项自然过程常常受到不合理开发建设的强烈干扰,各种自然形式也未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负面影响在我国快速步入城市时代也有诸多表现。

1.过度硬化问题

快速无序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飞速膨胀,城市及周边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大量被建筑物和混凝土地面蚕食或取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形成,不仅使绿地减少,而且其排泄污水(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水)继续污染着仅存的部分水体,使水环境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在城市内部,由于绿地和植被的迅速减少,与市民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之间矛盾的加剧,政府又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拆除旧建筑建设绿地。

2.景观功能单一

城市雨水排除系统的设计保证率基本是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议的雨水径流计算方法和公式,排水规模较小,而现在城市中由于屋面和水泥地面面积较之过去占绝对优势,使得降雨后截流系数减小,径流系数增大,雨水的流程和汇流时间短,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流量,因此,城市每遇暴雨就会产生积水。硬质的屋面和路面的增多与陆地 (土地、植物等)的减少,使得降雨过程中水体的面源污染机会和强度显著增加。为了提高泄洪能力和人造景观效果,把河道拉直,使得河道景观变得呆板,使得自然景观丧失并降低了河岸植物、土壤的截污作用。

3.水环境污染

水和绿地是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要素。城市硬地的增加,将自然降雨完全与地面下部土层及地下水阻断,降雨只好通过城市排水系统管渠排入承泄区等地表水源中,这就造成城市地下水源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严重影响雨水的有效利用。另外,对流经城区的河道,往往采用加深河道、固化河岸的方法,同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使很多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环境。

4.掠夺化侵蚀

城市建设过高密度的开发严重压迫水滨绿地空间,很多原本自然的滨水区完全变成人工铺装环境,这对于水滨生态系统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无疑是毁灭性的破坏。人为侵蚀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水土流失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严重淤塞水库、湖泊、河道、道路、水利工程乃至城市街道,破坏景观,降低土地生产力,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和严重的生态失衡。

5.忽视公共利益

城市水景观建设中,城市居民参与的水平较低,公众对于城市水景观价值认识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城市滨水景观由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潜在价值,使大量滨水区域被少数单位占用,或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人为改变城市水系结构,进行破碎化开发,从而使得普通民众丧失了对于本应该属于公共资源的滨水区享用权,居民公共利益被忽视,以致公众只能望而却步。

二、景观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坚持生态设计理念

西蒙·范·迪·瑞恩 (Sim Van 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水景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把着眼点从表现景观的艺术性转移到体现景观的生态价值上来。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把眼光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城市水景观的生态设计,对减少城市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创造性保护水资源

“创造性保护”的水景观建设理念,既要最优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它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

3.以人为本的亲水原则

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亲和性。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要考虑“以人为本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水景建设,营造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低污染和生态良好的环境,为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人类与生俱来亲水,在城市水景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亲水心态与需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的水滨公园、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是城市的滨水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空间。

4.功能决定尺度原则

城市水景观是供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与使用的。它要以超大尺度空间、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注重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结合。在广袤空间中创造作品,“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些都决定了“尺度空间的定量优先于局部”。同时又注重保留传统园林的风格或文化精神,整体上沿用传统布局和格调。景观设计中重视提取城市历史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景观设计,在构建现代景观的同时实现对城市历史信息与痕迹的传承。

5.做好立体规划

立体规划是指景观规划不应仅仅是平面规划,而应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规划,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做到干支兼治、线面结合、生态优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城市整体信息与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有灵活运用现代景观设计和表现手法的综合技能,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气息和现代文明活力。

三、景观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人们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各个景观的简单叠加,而是景观在空间、时间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接展现。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应更加重视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在“设计途径必须适应场地”观念的指导下,要合理开发城市滨水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水景资源调查

遵循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在水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规划与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规划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即规划区内现状水体状况、存在生物物种即栖息生境,列出滨河物种清单,并在地形图上标明其具体的空间位置和界限。如果我们不清楚在城市滨水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什么样的生物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工程建设中,规划河段的自然生态系统就难免遭到破坏,对滨水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视是城市滨河绿带的生态规划区别于传统规划方法的重要标志。城市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水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区景观涉及面包括绿地系统、建筑形式、景观小品、水岸等方面。

2.滨水空间布局

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中的公共开敞空间。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布局,应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充分利用并加强水滨的空气环流过程。城市滨水开发往往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应降低滨水区建筑密度,或架空滨水建筑一、二层,使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可以利用自然地形,结合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形式引导水陆风,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调整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水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侧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保护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沟、湿地、开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空间,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河流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络。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自行车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地点还可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或地标。

3.硬质改造规划

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天然植被不断被建筑物及非透水性硬化地面所取代,改变了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天然可渗透属性,城市硬化地面占整个城市区域面积相当的比例,因而,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城市道路、广场的硬化地面设计主要关注其耐久性等技术性能指标及视觉美观方面的要求,因而大量使用非透水性材料作为铺装结构。但是非透水性材料存在着明显的生态环境缺陷,生态效益偏低。与非透水性材料相比,透水性材料很好地体现了“与环境共生”的理念,它在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城市绿化、水体及铺装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4.软质改造设计

一是生态驳岸设计。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的促进功能。二是人工湿地系统建设。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处理了污水的同时,又能创造水生生物环境,可谓节约资源,一举两得,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5.适度借水造景

空气是人类生命的基本条件,空气负离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光电效应会产生负离子;瀑布、喷泉、暴雨、湍急的溪流、海浪的推卷等,由于水高速运动,促使其分子分解,也会产生负氧离子。后者是负离子产生的重要渠道,据测定,在城市喷泉开放与关闭的不同时候,周围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可相差

90~200倍,而且喷泉周围空气中细菌的含量也明显减少。水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中国园林的建筑文化就是借水造景,景因水成。水在营造健康优美生活环境的作用,在园区建设和环境改造中都有很好体现。市区设置人工喷泉,在优化、美化城市的同时,对提供空气负离子以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城区微小气候起到极其有益的生态作用。

[1]王慰娟.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J].风景园林,2006(6).

[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

[4]詹卫华,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探讨[J].中国水利,2013(9).

猜你喜欢

滨水文明城市景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